农大东社区 首页
重阳节:听听老人们的心里话!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敬老节,一个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感恩节”。重阳节之际,记者在首府采访了几位老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70年的爱情故事

  ●人物档案:云照光,又名乌勒朝克图,89岁,抗战老兵。历任内蒙古文化局局长、内蒙古文联主席、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对于89岁的云照光和84岁的贺梅而言,携手走过的70年风风雨雨是他们人生中最浪漫的事。

  云照光是一名抗战老兵,于1929年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塔布赛村,打过芦河、纳林镇等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起。父亲、大哥、三哥和姐夫,先后在抗战中牺牲。1939年7月,经中共土默特旗党组织贾力更、奎璧等人的组织动员,年仅10岁的云照光和三哥云晨光等22人一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学习深造。经过战火的洗礼,他从班、排、连、营、团一直升到师部,成为战场上骁勇善战的一名虎将。

  在部队期间,云照光与战友贺梅相知相恋,经过党组织的批准,于1949年8月走到了一起。“那时候她在绥远省军政干部学校,我在伊克昭盟军分区骑兵五师,说起来,我们的结合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两个月呢,明年就是我们结婚70年了!用你们年轻人的话来说,是白金婚喽!”10月15日,云照光告诉记者,婚后不久,他攒了一个多月的工资,花了170块钱为贺梅买了一辆飞鸽自行车。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让一向精打细算的贺梅心疼了好久。

  云照光膝下5个子女。在大女儿云小英眼里,父母几十年来一直非常恩爱,虽然也常有争执、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感情却在这些生活的摩擦中升华。“父亲脾气很臭,多是母亲让着父亲。现在出门遛弯,二老依然是手牵手。看到他们这么多年感情依旧,连我这个做女儿的都很羡慕。”云小英说,闲来没事,母亲在院子里侍弄花花草草,父亲就坐在桌前看报、写作,两人抬头偶尔目光交汇相视一笑,几十年来形成的默契。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在云老的书桌上看到,上面摆放着厚厚的资料和稿纸。虽然年近9旬,云照光依旧保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笔耕不辍,写传记、回忆录。他说,他最新的作品包括电影剧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集、文艺理论、摄影集等9部《云照光文集》就要出版了,他要把革命时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盲人夫妻老有所依

  ●人物档案:席守林,64岁,亦康盲人按摩店老板。

  “遗传、胚胎期的小小意外……”10月15日上午,记者在内蒙古图书馆残障图书馆见到年过六旬的席守林时,妻子宋学玲正依偎在他身边,为他朗读《生命的品质》。这样的情景,几乎是他们的日常。他们都是盲人,拥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残疾。

  席守林年轻的时候能稍微看见一些东西,如今随着年龄的增大,眼睛只剩下一点光感,仅能够区分白天和黑夜。比起席守林,老伴宋学玲要稍微幸运一些,她只是左眼看不见,完好的右眼是夫妻二人生活出行最重要的依仗。上下楼梯时,宋学玲总要习惯性地走在席守林的左侧,紧紧搀住他的胳膊,唯恐他出现意外。从他们背影的肢体语言,似乎能够聆听到他们默契的心跳。

  1981年,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不久,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虽然生活不易,但看到女儿健健康康,两人觉得是最大的幸福。上世纪90年代,由于原来所在的单位不景气,席守林下岗了,夫妻二人的生活一下子没有了着落。

  “度过了近乎一年的低谷期,我对他说,生活总还是要继续的,我们再另谋出路。”就这样,宋学玲一边劝慰席守林一边找工作。但由于视力残疾,能够让他们选择的职业少之又少。两人随后又辗转到广东打工谋生,直到2000年以后才回到呼和浩特。通过三年的培训学习,在汇豪天下开起了亦康盲人按摩店。由于技术好,小店的回头客特别多。

  “现在政策好了,党和政府对我们都很照顾,我们开店,残联每年还给5000元的就业补助。除此之外,每个月还给发放108元特殊护理费。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席守林高兴地说。

  儿孙孝顺福气多

  ●人物档案:王日胜,78岁,农民画匠。

  “姥爷,在这儿拍张照,笑一笑!”“爸,我们再去久久街逛逛”……10月15日傍晚,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来自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王日胜在儿女和外孙的陪伴下,游览了大召、席力图召、久久街、通顺大街。

  王日胜年轻时候是个画匠,在十里八乡靠给人画炕围子谋生,虽然早已经放下了画笔,但是看到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就忍不住要多看两眼。所以,当三女儿提出带他去逛逛,他就直奔大召了。

  王日胜膝下3个女儿、2个儿子。当天,是三女儿王爱珍和二儿子王文祥一大家子人陪着他。老人一路上边走边逛,乐得合不拢嘴。王日胜告诉记者,老伴去年去世后,子女们都不放心他一个人住在村里,隔三差五去看望他,提出要接他到城里享福,可他不习惯,就一直没有成行。前几天,住在呼和浩特怡和家园的二女儿王爱云回到凉城看他,又一次提出要把他接到呼和浩特小住,禁不住劝说,便答应到几个儿女家轮流住几天。

  在家里,儿女、孙女、外孙都对王日胜非常孝顺,有了好吃的总是第一个拿给他。除了耳朵有些背,他的牙口很好,一顿能吃两大碗面。“孩子们孝顺,物质富足,精神上满足,这就是最大的福气了!”王日胜高兴地说。

  王日胜的大女儿王爱香表示,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四代同堂乐陶陶

  ●人物档案:罗英,92岁,家庭主妇。

  6个孩子,2个儿子,4个女儿,一直照顾老公孩子。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最让罗英引以为傲的是,在自己的精心培养下,6个孩子中,有5个读过大学,只有大儿子因为“**”原因没有读大学,但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10月15日上午,记者在巨海社区见到罗英老人时,保姆孟女士正在给老人梳头。92岁的罗英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一边梳头,一边还看电视,见到记者时露出慈祥的笑容。与记者聊天时,罗英说得最多的就是她的孩子。据她介绍,最大的女儿已经67岁,最小的姑娘也已经51岁了。平时,子女们轮流来探望她,小女儿刚走,大女儿又要来。孙子辈里,最大的孙子40岁,重孙也已经12岁,已是四代同堂。

  罗英最为人称道的是有一颗豁达的心,她常说:“人活着就得好好活着,活一天就幸福一天。”老人很乐观,有事没事唱唱歌,或者和家人打几圈麻将。谈起长寿经验,罗英的大儿子宝力高告诉记者:“我母亲心态特别好,凡事不往心里记,不惦记事,每天都很高兴。”今年65岁的宝力高已经照顾母亲20多年了,每夜起来两三次给母亲盖被、倒尿壶,照顾饮食生活无微不至,急脾气的宝力高对母亲却和颜悦色。

  宝力高的小妹王春翔回忆:“2015年6月,家人带着妈妈第一次看海,年过花甲的大哥宝力高用轮椅推着妈妈在海滩上散步的背影,深深留在我心里,每每想起都感动到泪奔。”

  “豁达是福,儿孙满堂,家庭兴旺。孩子们没事了聚在一起,陪我打几圈麻将,就是最高兴的时候喽。”罗英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