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河口村 首页
株洲境内居然有900多座古桥 哪座承载了你的城市记忆?

湘江、渌江、洣江在株洲境内蜿蜒而过,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我们现在最熟知的桥,是横跨湘江的七座大桥。不过,这七座大桥中,就连最早的株洲大桥(湘江株洲一桥),也是1988年竣工的了。

株洲的历史往上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株洲有过哪些独具特色的桥?有哪些桥经受了岁月的侵蚀和战火的洗礼,使用至今?又有哪座桥,承载着你的城市记忆,令你多年后想起与它的故事,仍历历在目?

株洲的古桥

特约撰稿人/牛八

(晚清时期的醴陵渌江桥)

株洲境内小河溪港多,自古建桥较多。据各州县志记载,株洲境内建有古桥900多座,其中以建于唐代历时千年的醴陵龙船桥历时最久。

上世纪80年代株洲徐家桥桥面与行人(陈瑛摄)

从清光绪年的《湘潭县志》地图中我们就能看到株洲的许多古桥。醴汜港(枫溪港)上有石步桥、古大桥、朱田关桥、白关桥;建宁港上有株洲桥(徐家桥下游南接城隍庙巷,为木板桥)、长沙桥(徐家桥)、牛沙桥、泥步桥、观音桥、黄竹桥、万世桥;白石港上有龙潭桥、横石桥、新桥以及上游支流的太平桥、宋家桥、杨家桥等。河西的河港上有迎村桥、辉仙桥、万乐桥、六龙桥等。

(马家河青龙桥)

古桥的修建多为民间善举,资金来源有独修、合修、族修和众修几种。由于河流改道、道路发生变化以及解放后的大兴水利、交通建设等使得一些古桥荒废。

1906—1909年时的渌江桥(德园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摄)

下面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古桥。

龙船桥。据民国时《醴陵县志》介绍,该桥建于唐代,位于醴陵大障乡江边铺,跨堑石水。桥有2墩3孔,石料砌成,长18.3米,宽2.7米。1973年6月因山洪暴发,桥被冲毁。

建宁港双层联拱石桥(齐家桥、徐家桥)

徐家桥。连接解放街和建宁街的通道。由明代江南徐姓客商修建,名徐家桥。清康熙年间易元位率众重修,改长沙桥。民国22年(1933),由凌澍臣倡议募捐改建,在旧桥上加修4拱,将桥升高延长,更名建宁桥。解放后多次修建,1981年恢复原名徐家桥。2003年在修建步行街时拆除。

1925年,醴陵渌江桥重建竣工

现在的渌江桥(网友“威米”摄)

渌江桥。跨渌水,沟通城区南北,古时也是通萍乡、攸县的要道。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始建浮桥于状元洲尾。宝佑年间(1253—1258),醴陵知县家遇于状元洲下十余丈处修建石墩、木梁新桥。后曾21次毁于水火,屡毁屡修。南北军阀混战时,北军溃退是纵火将桥全毁。民国13年(1924),醴陵人傅熊湘等人倡修新桥,在状元洲西侧附近,以石料建成2台、9墩、10孔的拱桥。就是如今跨在状元洲上的石桥。

醴陵铁河口桥(网友“llciyi”摄)

明月桥。位于株洲县、醴陵、攸县交界处的明月山下,因明代茶陵诗派李东阳写有月桥诗序而著称。该石桥为南宋宝庆三年(1227),陈寿卿兴建。

炎陵县安济桥(图片来自“天下人物的博客”)

安济桥。为炎陵县最早的石拱桥,位于县城西郊。南宋绍定三年(1230),邑人陈平宁始建,因病故未成。元泰定元年(1324),陈氏后裔“节妇”江氏继志续修告成。该桥现仍坚实可用。

炎陵沔渡大桥(网友“最炫山之鹰”摄)

沔渡桥。跨于沔水,是通往江西宁冈的要道。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张君柏等人倡议修建,初为木桥。清咸丰四年,县人万典璋与僧普明捐资改建为石墩木板桥,后遭水毁。民国16年(1927),曾文耀倡建石拱桥,后亦被水毁。以后时桥时渡,1962年,沔渡公路桥建成,古沔渡桥废。

株洲县福祖桥

福祖桥。位于株洲县黄龙乡,跨朱亭港。原为木桥,为谢姓族修。清道光元年(1821),谢氏族人捐资修石桥。2墩3拱,麻石桥面,长5.3米,两边石柱栏杆,四角饰石狮雄踞。解放后,改建成钢筋水泥桥,使用至今。

株洲县淦田镇普隆桥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

此外,还有茶陵火田的五福桥、茶陵严塘的思永桥(寡妇桥)、炎陵大院农场的碛脑桥等古桥。

茶陵寡妇桥,又叫思永桥

炎陵县接龙桥(网友“路人@行者”摄)

编辑/董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