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街道 首页
2011年株洲这座城市的事件记忆/组图

【文明】在通向“全国文明”的路上

    “3年之后,株洲圆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李湘怀说。2011年12月21日,株洲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株洲早已在通往文明的路上。2001年,我市就开始启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2008年初,这一进程骤然提速。至2011年,株洲市已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接下来的三年,株洲将正式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周期。

    那么,什么是文明城市?城市,本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城市的文明,需要管理者与市民的和谐互动,共同实现。一座城市,是否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以支撑市民的物质精神生活?作为市民,你是否了解并履行了身为市民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

    通向文明之路,各类荣誉证书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证书背后,一座城市真正实现的内容。2011年,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株洲和株洲人风貌的变化。随着河西风光带、神农城、方特游乐园、第一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的建成,市民陶冶情操的地方多了。穿行在这座洁净的城市,你会发现,手挽手的亲朋好友,热闹的广场飞歌,新潮的健身运动随处可见。市民中走斑马线的多了,横穿马路的少了;让座排队的人多了,随地扔纸吐痰的少了……少了不良风气,多了高雅素养,株洲有“品质”了。

    以2011年为起点,朝着2014年,株洲启程了。

【华诞】一座城的60年

    2011年,株洲60周岁了。 这是一座城60年的记忆,属于你,属于我。 60年,若用有限的生命丈量一座城,它已花甲;而当新一天的晨曦洒遍这座城,它正青春。

    60年前,开拓者们在这个只有7000人的小城扎下根,劈山建厂,从工业起步;60年后,年轻的新面孔涌入这座成长为390万人口的城市,跃跃欲试,朝梦想奔去。

    “火车拖来的城市”,“动力之都”,“火车头精神”,提到株洲,这些名词便会浮现在人们眼前。火车和铁轨,把各地的人才带到株洲,又把株洲的物产输向全国。正是有了火车和铁轨,才有了各种思想的交汇和碰撞。因此,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株洲始终保持着一种海纳百川、敏于学习的开放姿态。在这种姿态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株洲人创造了无数项第一、无数个奇迹。

    回首走过的60年,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株洲缔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GDP由1.2亿元增加到1000多亿元。中国南车、株洲冶炼集团、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南方航空动力等重量级大型企业在株洲诞生。

    而今天,株洲不但有走在中国前列的轨道交通、汽车和航空等工业产业,还有服饰、陶瓷等新兴产业集群。除了芦淞市场,留学生创业园、栗雨工业园、华强文化等产业基地焕发着新的朝气,无数创业者在株洲找到了新的起点。

    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职教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电动公交等民生工程的建设,让城市的发展成果普惠全体市民,感召天下英才,令他们义无反顾奔赴这片热土。

    坐在株洲这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上,这座城市的故事,将交由你我来续写。

株洲公共自行车

【出行】市民多了“两辆新车”

    2011年,株洲的市民多了两辆新车。一辆是不一样的公交车、一辆是不一样的自行车。这一年,这两辆车越来越成为株洲人的出行首选。

    别小看这两辆车,它们不但为株洲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保驾护航,还在实现“绿色出行”的同时,解决了“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民生问题。

    去年5月6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运行以来,市民办卡总数已超过10万张,租还车次数将近2000万人次,累计骑行距离超过3400多万公里,按8公升/100公里计算,节约汽油272万公升。“一辆自行车,可以减少2.73千克的碳排放量。”市创建办副主任胡旭说,这意味着,只要有5万株洲人选择骑车出行,一年就能减少5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株洲多了一座中等大小的绿地公园。”

株洲电动公交车

    同年9月8日,城区627辆公交车全部置换成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株洲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公交车电动化的城市。此后,株洲的公交车每年可节油近220万升,减少二氧化碳等各类有害物质排放14730吨。

    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公共交通的大发展,还撬动了两大新兴产业。

    到2011年,作为株洲电动公交车的制造商,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全国各大城市输出整车超过1600辆以上,占据全国市场1/4的份额,3-5年内,株洲有望实现1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而随着株洲健宁公司公共自行车生产基地的启动,第一台株洲造的公共自行车将于春节前下线,目标是实现50万辆的年产能。2011年,株洲已拿下5个城市的订单,公共自行车的“株洲模式”,将走向全国。

    2011年,出行方式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改变了一座城市。在新的一年,这种改变还将继续。

株洲神农城

【城市】神农城开园

    2011年10月18日,神农城正式开园迎客,这是株洲由渐进式发展转为跳跃式发展文化领域的必然诉求。

    “株洲原本由几个厂矿组成,形式上比较分散,在经济发展中,更是缺乏一条精神纽带串接整合。”建筑设计专家如是说,当百万人口时代到来时,株洲缺乏一个集公共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娱乐休闲于一体的 “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和补充,是城市发展项目由小、散、独立经营向集约土地、集约经营、集约资源发展的必然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神农城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占地面积2970亩,以炎帝文化为内核,包括神农像、神农广场、神农太阳城、神农塔、神农湖、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神农坛、神农大道,是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的结果。

    神农城建设,开启了株洲规划的新篇章,喜来登、美的城等建设无不采取“城市综合体”式开发。

    神农城,也给城市发展思路带来很多启示,其中一项就是融资的启示。神农城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但没有花财政一分钱。

    “项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决策者说,项目是赚是赔,都是公司的事。

    运作方式是将土地资源变为资产,再转为资本,实行融资。最先运用的是BT模式,园林领域国内第一家上市公司“东方园林”率先投资4.3亿元。随后,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中建五局”投资8亿元建设各大场馆。在银行融资方面,长沙银行率先一次性放贷2亿元,兴业银行也在稍后达成了3亿元的意向。F+B这种最新的融资方式也被利用。

    念往昔《左传》,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看今日株洲,神农新城,朝夕持行,思民所往,则过眼滔滔云共雾,数人间胜景神农城。

【生活】“东方莱茵河”上好风光

    2011年5月1日,湘江风光带河西段“湘江十景”全面开园。作为被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湘江风光带,体现了我市的“两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风光带的建成开放,我市与湘江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湘江风光带,听江水拍案,脚踩沙滩……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市民也能体会我市厚重的人文景观。神农尝百草葬于酃县,吕洞宾醉卧攸州,舜帝马铃落石峰……500米长花岗岩墙壁上,讲述了我市五千年的历史故事;而在“火车头广场”,蒸汽机车头、电力机车头、和谐号火车头,正展现着株洲这个火车拉来城市的发展脚印。

    湘江风光带的建立,增加了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了我市环境的舒适度,加速了我市向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迈进的步伐。

    去年,在风光带游玩时,一位来自义乌的李奶奶称,“城市很干净,即使在全国一线城市,这样高水准的风光带都很少有。以前只听说株洲是座工业城市,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绿化和城市设计。”

    湘江入城,城抱湘江。风光带是一张富有内涵的名片,打响了城市的品牌。

【资本】唐人神、旗滨上市

    3月25日,“唐人神”在深圳证劵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9.45亿元。紧随其后,“旗滨集团”在8月12日上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5.12亿元。证券市场上,株洲企业好戏连台。

    株洲的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市金融证劵办资料显示,未来3至5年,华鑫电瓷、飞鹿涂料、南方阀门等27家拟上市企业,其中被列为省重点上市企业16家,4家企业申报省上市专项引导资金。

    前一轮企业“上市潮”,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株冶集团”、“金德发展”、“千金药业”、“湘火炬”等企业纷纷入市。值得期待的是,新一轮大潮的热度有望赶超前一轮。

    挺进股市,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

    2011年,我市直接融资66.18亿元,其中除“唐人神”、“旗滨集团”上市融资24.57亿元外,“时代电气”融资5亿元,“时代新材”融资5亿元,“高科集团”融资10亿元,“城发集团”融资15亿元等。

    上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融资发展项目、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企业上市后还需披露重大事项,接受股民监督等,这将有助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企业上市是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能聚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招商引资能力,也将共同助推株洲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株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扶持企业上市。近年来,随着"5115"工程、转方式促两型等战略决策的实施,是新一轮企业上市潮的主因。

    前一轮热潮以“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为标志,这一轮则以“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上市”为主线,株洲经济越来越有活力。

【环境】清水塘,真的要“清”了

    对于清水塘而言,2011年或许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年3月,国务院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计划投入资金595亿元完成927个项目,其中清水塘的治理赫然在列,总投资134亿元。这也意味着,清水塘的治理上升到“国字号”,更加备受瞩目。

    6月,清水塘重金属工业污水处理项目顺利投入试运行,区域内重金属工业污水从此不再直排湘江。

    7月,《株洲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通过专家组的初步评审,提出“一心二园、二湖四廊、四组团”的总体规划,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1538.9公顷,投资476亿元,到2015年基本完成清水塘工业区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打造国家级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基地;到2020年,基本完成清水塘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现代物流、环保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三大产业,建成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工业新城。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关停并转污染企业,还清水塘一片“蓝天碧水”。市委书记陈君文表示:“如今建设湘江经济带不是腾笼换鸟,而是腾笼选鸟,稍微有点污染的企业都不能要。”

    陈君文还说:“关停污染企业对GDP和就业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我们仍然获得了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所以调整湘江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反而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曾经是株洲的工业引擎,也曾经是株洲的污染中心,悖论中的清水塘要借着“两型”东风华丽转身。

    湘江,奔腾不息,“两型”株洲扬帆而来。

【旅游】方特,不仅仅打开了“欢乐之门”

    2011年9月12日,华强文化产业园一期项目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从开园到11月底,方特接待游客41万多人次,国庆期间,四方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株洲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南旅游目的地和集中地。

    对传统的工业重镇株洲来说,华强项目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科技产业项目,更是提升株洲城市形象和魅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推文化旅游业升温的标志性事件。

    “看工业,到株洲。”株洲人曾经骄傲了半个世纪;“看污染,到株洲。”株洲人为此尴尬了几十年。“跛脚”发展,使株洲付出了沉重代价。

    一直以来,株洲的二产业占据半壁江山,三产业比重仅为30%多,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尤其是信息传媒、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滞后。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40亿元,仅占全市GDP的4.5%左右,低于全省的整体水平。

    2009年,我市与深圳华强集团启动招商引资谈判;2010年5月动工。把“文化”和“旅游”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执政者的目光看到了“现代性”的深处逻辑。

    “华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达到国家4A级以上景区标准,每年预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安排就业2000人以上,直接拉动吃、住、行、游、购、娱,间接推动金融、保险、通讯、医疗、农业等多个产业,将托举一个就业、创业、发展的大平台。

    在中国,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元。“华强”项目的带动效应不言而喻。

    “华强”项目包括2个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1个旅游商业小镇及创意、动漫、数字电影、游戏软件4个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将打造成世界单体最大的第四代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2012年,株洲会迈开大步行走,继续演绎她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