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街 首页
到成都,吃这座城市的记忆

原标题:到成都,吃这座城市的记忆

关于成都的记忆,如果仅仅是九眼桥那一溜的酒吧,以及各种张灯结彩的火锅店,或者人民公园给人掏耳朵的小摊儿和茶馆,那么看到的仅是成都的一些侧面。而成都的小吃,让你马上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温度和风情,通过舌尖上的成都小吃,能直接与成都产生情感上的连结,让你看到成都人的记忆。

不管是车水马龙的街道,还是隐藏在深处的巷子里,都有许多小吃充满成都人的回忆。像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店,开在文殊院大门的斜对面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每天进店吃凉粉的人潮从不间断,来来去去,依旧热闹,吃着美味,还能听见旁边的食客在摆龙门阵,两桌人,很有可能因为一个话题,吃成一桌。

想要吃到张凉粉,先得去买“饭票”,像小时候的国营饭店一样。“饭票”上写着菜品和价格,扒开人群到领餐窗口,能看到窗口里的服务人员一手端碗,一手执勺,从一排调料里盛出佐料堆在凉粉上,只需要几秒钟,餐品就到你手上。拌开秘制的红油和酱料,凉粉变得有些粘稠,暗红的豆豉泥混合鲜亮的红油,间杂着翠绿的葱花和芹菜叶,这色调就是艺术,尝过一口你就知道什么叫香辣。这家的甜水面也是一绝,面条嚼起来劲道弹牙。甜水面与凉粉不同,以甜味为主的酱料,巧妙的借助陈醋的酸来承托,用姜和蒜捣的汁搭配红油刺激你的味觉。凉粉和甜水面,一面柔美,一面阳刚,就在这间老店,热情的给成都人的生活增添了香气和谈资。

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店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39号

小时候放学时,总是和同学自动开启赛跑模式,为的就是第一个冲到学校门口的小摊,吃到第一个蛋烘糕,那是日常的炫耀。卖蛋烘糕的叔叔推着一个小车,玻璃柜里装着各种果酱、奶油和多种炒制的馅料,冒着热气的小铜锅成为童年记忆里的宝贝。


慢慢的,卖蛋烘糕的叔叔也变成了老爷爷,从前有透亮玻璃柜的小推车也成了敞亮的店铺。贺记蛋烘糕的贺大爷,给一届又一届的石室中学学子带来了美好的童年。看着他舀起老面发的面糊倒入专用小铜锅以小火烘,待面皮将熟时,添入馅料,再用小铲将外酥里嫩的面皮铲起对折,形如晚霞烘托的半月蛋烘糕就出炉了,金灿喷香,咬一口还有些烫嘴。蛋烘糕的馅料搭配十分玄妙,它的包容大度让它拥有各种奇妙口味。松软的外皮下,有绵密的奶油和肉松,或者是炒过的牛肉,你还能选择土豆丝或者豇豆猪肉臊,和儿时的滋味并无差别,长大后的学生,也常回来吃。蛋烘糕是成都人的童年回忆和不变的故乡情节,和成都一样,永远温热和包容。

贺记蛋烘糕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文庙西街1号附8号(石室中学大门对面)

如果真有一种东西能穿梭时空的话,一定是味道,或者只是在成都的街边,买的一串糖油果子。最初,是老爷爷挑着担子,担子上两个筲箕用白纱布盖着,走街串巷地叫卖。到后来变成了推着推车的阿姨,在街口等待来光顾的小孩儿。那些哭闹着要吃糖油果子的小孩儿早就长大成人,糖油果子的价钱从5角变成4元,可吃糖油果子的还是曾经哭闹的那些人。

大部分成都人认为,在成都能做出这样味道正宗的糖油果子店,只有一家,那就是成都小时候的糖油果子。破旧古老的平房前,门头挂着被油烟熏黑的有着浓浓岁月痕迹的大招牌,招牌上用红漆写的字正是当年老成都的样子,依然鲜艳扎眼。油锅里油一滚,一张案板约莫三四百个糯米团,一次性全下在油锅里了,老板手中的大勺得不停地搅动,避免这些未成形的糖油果子粘在一起,待团子鼓起,就用大勺把团子按在锅边,搓成圆球。炸制的巨大油锅里,分两次放入无添加的老红糖,一次是烧油的时候,第二次是在糖油果子快炸好的时候放入,这让红糖诱人色彩完美的附着在糯米团上。出锅时,撒上一把炒制过的芝麻,就着糖油果子的热气,芝麻的香味也散发开来。这样劳累的制作需要四十分钟,但老板从未偷懒,更坚持用好油、好米、好糖、好芝麻。她经常说:“样子可以骗人,但味道骗不了。成都人吃得出来好坏。”十多年过去了,这家店好像就是不被时代影响偏居一隅的老者,饱含沧桑的面容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成都小时候的糖油果子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武城大街 地铁市二医院站C出口前行五十米左右

四川盛产茶,而老成都的小吃——油茶,却跟茶不搭边,是一种类似米糊糊的美食。早年间的油茶是成都人早餐餐桌上的心头好,在早起的晨光中,小巷头支起两张桌子,燃一个简陋的铁炉子,再放上一口熬好米糊的大锅在炉上轻轻煨着。爷爷早就点好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等着晚起的孩子背着书包跑来,香气氤氲了一路。幼年时,能从父母手中得来三五毛钱去油茶摊上端一碗来,满足与快乐不可言说。每每路过那条小巷,张望着巷口那四方桌,冷清清的少了油茶,小小年纪似乎便懂得了遗憾之意。这些都成为了记忆中令人羡艳不已的美好场景。

城市的发展,让馓子油茶的踪迹变得神秘。但如果去到古老又时髦的锦里,就能找到馓子油茶的身影。无碱的水面放入加热的菜油中,犹如干柴烈火,顷刻间便是一盘酥脆的馓子。粳米与糯米按比例调配,磨成粉。大锅水沸后抓一把磨好的米粉,从手指缝隙中轻轻柔柔撒入锅中,另一只手掌着勺子一圈划过一圈,如同精灵扬起白色的纱衣,飘飘渺渺中沾染了人间烟火,就此落地生根。最后撒上大头菜、酥黄豆或花生,再拌上花椒面、辣椒油和葱花,全部和匀,又脆又细的馓子在浓稠的油茶上堆得冒尖,油茶咸香细腻,馓子香脆酥口,吃下周身都暖洋洋的。

馓子油茶

地址:成都市锦里小吃街

上世纪成都的大街小巷,无论盛夏严冬,白天晚上,随处都能听到卖蒸蒸糕的梆梆声。“梆梆梆”,木制小筒的打击声传来,无须吆喝,老者孩童大嫂定会光顾。木制的小担一头担着箱柜,一头担着小沙炉子。小沙炉子红红的炭火上,木制的蒸具冒出股股白气,现蒸现卖,热气腾腾的蒸蒸糕一出现在成都的街头就会引来热闹。

也许是因为现在成都好吃的太多,也许是因为制作起来麻烦而价低利薄,现在成都已经很少见这种朴实的小吃。但有趣的成都人,在建设路开了一家家陆记蒸蒸糕,可以让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的味道,一开就是十多年。蒸蒸糕由大米、糯米、豆沙和熟猪油混合制成,松泡软糯,香甜不腻口,滋润又不沾牙,暖暖的蒸汽更平添出几分人情味。蒸蒸糕用的米粉很细,放到用麻柳树或泡桐树专门挖制而成的小木器里蒸上几分钟就好。最有意思的是看蒸蒸糕取出来的过程,用特制的木锥往空心的木桶下一顶,马蹄状的蒸蒸糕就完好的被托出。上面撒些黑芝麻白糖、玫瑰白糖、果脯白糖,有返璞归真的味道。如果淋上一勺红糖浆,一口咬下去又烫又糯,第二口才吃出了甜到心里的味道,对了,那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陆记蒸蒸糕

地址:建设南新路12号

也许是因为现在成都好吃的太多,也许是因为制作起来麻烦而价低利薄,现在成都已经很少见这种朴实的小吃。但有趣的成都人,在建设路开了一家家陆记蒸蒸糕,可以让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的味道,一开就是十多年。蒸蒸糕由大米、糯米、豆沙和熟猪油混合制成,松泡软糯,香甜不腻口,滋润又不沾牙,暖暖的蒸汽更平添出几分人情味。蒸蒸糕用的米粉很细,放到用麻柳树或泡桐树专门挖制而成的小木器里蒸上几分钟就好。最有意思的是看蒸蒸糕取出来的过程,用特制的木锥往空心的木桶下一顶,马蹄状的蒸蒸糕就完好的被托出。上面撒些黑芝麻白糖、玫瑰白糖、果脯白糖,有返璞归真的味道。如果淋上一勺红糖浆,一口咬下去又烫又糯,第二口才吃出了甜到心里的味道,对了,那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陆记蒸蒸糕

地址:建设南新路12号

在成都留下痕迹的历史不止是名胜,还有小谭豆花。在老成都人眼中,小谭豆花的美味是美食情结里挥之不去的美好,从孩童时代到年逾古稀,一碗豆花,醉了多少老成都人。到今天,它已经是四代传承,店门面旁的一副对联:“四代调五味,一店香百年”,短短两行字,更是描绘出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历史。

厨房里重重叠叠都是放好调料的白瓷碗,师傅们偶尔跟老熟客聊聊孙子在幼儿园的趣事,然后一手拿六个碗放调料,速度快而准,因此大多碗外沿都有残留的调料,这是传统的手法留下的特殊痕迹。馓子豆花里滑嫩的豆花配合着牛肉的香味,酥脆的馓子也吸收了料汁的浓香。咸中带甜的味道,让咸甜两党终于能化干戈为玉帛,点份薄薄的粉蒸牛肉相佐,一口咬下去肉香四溢,耙软的土豆入口即化,赤裸裸地体现出了川菜“鲜香麻辣”的精髓。而另一道冰醉豆花则是新的世界,醪糟加上红苕粉调好,再铺开冰镇的豆花,颜色甚是清爽。醪糟的香甜,不会让整个豆花吃起来发酸,一勺下去有醪糟有豆花,呲溜滑下去了,在夏天来一份冰醉豆花,是最好的消暑神器。饭点渐至,总会看到三五老人相伴而来,检验老店味道是否如初。或许这些常常光顾的老人在他们的童年便尝过第一代谭豆花的味道,能够在老年之时还能吃到那种味道,对于彼此而言都很难得。四代传承,将嫩滑散软的豆花于五味演绎,不再因为某种单一的狭隘,而产生隔阂,使味觉的享受借豆花这一载体得以共通。

小谭豆花

成都市青羊区西大街86号附13

成都,能够用小吃将每条街道的记忆留住,也自然能够容纳下无处安放的情感,走在成都的街头,吃到成都人最有温度的记忆,这是这座城市的包容和气质。成都的小吃,见证着这座城和人的成长与老去,却一直保持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与原味,为成都这座城的麻辣鲜香持续加料。偶尔嘴馋了,踱步而来,点上往日最爱点的那一样,不变的味道才能保证不变的情怀。但见即心欢,无论佐箸否。

信息来源:味觉大师
[责任编辑:李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