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背村 首页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生火柴——我们于都人管他叫“鲁基”

日头一出千条须,阿妹上山割鲁基。鲁基割得多,家婆笑呵呵。鲁基割得少,骨头麦渣骂得倒。骂呀尽几骂,肚里想得化,只怨爷哀穷,爱捱咁细嫁。”---《割鲁基》

鲁基,俗称:铁芒萁(一种蕨类植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遍布山野又方便收割,易于晒干且燃烧起来火势旺盛,因而作为主要燃料被农家普遍使用。在过去,于都农村普遍使用大口灶,配上大锅头,煮饭,炒菜和煲热水全都离不开它。

没有娇美的身姿,没有木兰花的香味,只有瘦长的身干

为了解决“烧”的问题,勤劳的于都女人视“割鲁基”为己任。

割鲁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是个十足的手艺活,它有一道复杂的工序:

工具

镰刀、钩绳、竹篾、竹竿。

前期准备

为了捆绑鲁基时更加紧实,首先要用竹篾捆绑,再用钩绳捆绑。弄竹篾又是好一段时间,把竹子砍下破开割成条状,再把一条条撕开的竹篾扭成皱纹状,强化韧性,然后把它们绕成环形状交叉编织在一起,挂在干燥的地方。

上山割鲁草时她们先将竹篾放进水里浸,直至浸透为止,目的是捆绑鲁草时操作起来柔韧有余,不易折断。

她们还会早早起床或是前晚事先将镰刀磨得又利又滑,这样割鲁基才能好像一阵风吹过一样,全面倒,又快又多。

上山等到农闲又是晴天的时候,勤劳的于都妇女就会想要上山割鲁基了,她们常常不会单独行动,左呼又喊,结伴而行。很快乡村的道路上就集结了一群挑竹竿的客家女,竹竿尾上都缠着镰刀、竹篾和钩绳,就像是一群整装待发的专业队伍,说说笑笑、嘻嘻哈哈地上山。

到了目的地,队伍便散开了,一人一个山头,找到鲁基长得茂盛且地势不陡的地方,悉悉沙沙地开镰了。只见她们迅速弯腰亮镰刀,镰刀所到之处,草纷纷倒下,左手趁势揽住,就像收割稻谷一样,动作轻巧连贯、娴熟自如,犹如风卷残云,转眼间,山上一大片 便成了空地,变成了一堆堆的鲁草。

待感觉割得差不多了,她们才停下来,将一堆堆的鲁草收集在一块,用竹篾捆起来,捆绑成大小相当的四捆,再用钩绳将两捆绑在一起,这样鲁基不但紧实,而且竹竿擦进去后在路上行走时不会滑下来。待一切完毕,就大声呼朋引伴,“转屋家喽”,声音此起彼伏,如果有人还不够,就会帮她凑过一担,然后一行人就挑着鲁草悠悠地往回赶。

她们在搁着满满的不下百几斤的两大捆儿鲁基的时候,也总不忘趁机在山里寻找,看看有没有什么野果子可以顺便带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当零食吃。

后期把鲁基挑回家后,由于还是青草,不能烧,便让太阳晒几天直至晒干。然后把干燥的鲁基堆到杂房或屋檐下雨水淋不到的地方储存起来,以作备用。一些勤劳的妇女,有时连屋檐下、杂物房都不够她们放鲁基。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客家山乡在变。如今,客家人改革开放富起来,人们普遍以石化气、天然气、沼气和电,使用煤气炉、沼气灶、电饭煲等现代化炊具,在大口灶里烧鲁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劳苦功高的客家割鲁女再也不用上山割鲁草了。

然而,于都妇女在过去的日子里上山割鲁草所凸显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刻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坎上。

来源:于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