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首页
石台岩岭山:一个山高路险、缺水少地的穷山寨



图文:青花 桃林 石台微传媒

9月14日下午,笔者从石台县城出发驱车十余公里,来到一个山高路险、贫穷落后、海拔600多米的小山寨——石台县仁里镇贡溪村岩岭村民组,用镜头摄下了那里的贫困与反贫困的真实瞬间。

上山的道路崎岖险峻,三年前修通的村组公路均宽只有2.5米,盘旋在陡峭的山排上,能错车的地方只有几处,急弯的地方还要倒两次车方可绕过来,明眼人一看交通不便就是岩岭人最致命的穷根子。

航拍山顶村道

在半山腰间一片平路上,我们遇到一位名叫张荣女、今年62岁的农妇,她背着农具往山下走,我们下车向她打听一些情况,得知山上共有20多户人家、120多人口,分散在六个地方居住,她家是前些年扶贫异地搬迁下山的,山上还有张家、卢家、姚家、余家、李家等五个居民点。全组有50多亩水田在山下,以前山上人要步行两三个小时到山下耕田、插秧、耘草,稻子收割碾成米后又要往山上挑,种田成本比市场上买米不知要贵多少,因为功夫全花在来回的山路上了,现在山下的田全部裁上了树。张荣女说:“我家虽搬到山下了,但山场、茶园和旱地还在山上,路虽通了,但我家没有摩托车,即使有我也不会骑,还是要步行上山挖茶棵和采茶叶,所以我家到现在还是贫困户,住的是三间小平房。”

笔者和张荣女交谈

告别张荣女,我们继续开车上山,在一棵参天古树路口见到一大堆水泥和沙石,我们好奇的停下车朝古树口走去,发现前面不远处有几幢老房子,于是便向村中走去。原来这个小寨子就叫张家,只有七户人家,几乎全是老房子,有两三幢老屋还是民国时期建的。在村中转了一圈,只看见四个老人一个中年人,其中有两位老弱病残者好象没有发现我们的到来。


两位贫穷的老人

在一处很老的屋子前,我们向主人张老问起:“为什么这么高的山上还有上百年的老屋?”

张老说:“岩岭历史久远,三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从祁门迁居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里是另一条通往徽州的古道,七井贡溪一带在未通公路之前都要经过岩岭步行到横渡去买米购物。”

在张老的带领下,我们走在经过小寨子的石板路,看着四周的古石坝,还有那坍塌的张氏宗祠,仿佛印证了岩岭的古韵。我向老张打听岩岭历史上可出过名人,他说:“好象没有,但改革开放后从这里走出了二十多名军人和大学生、研究生,其中团级干部就有两人。我家有两个孩子,女儿本科毕业,在合肥办了一所培训公司,儿子仍在江苏服兵役,已转为士官。女儿工作自由,几乎每个月都要开车回来看我。”



张老家的老屋


坍塌的张氏宗祠

看上去这幢老屋也很有些年份了,主人多年前已从这里搬到山下居住了。屋后有棵皂角树也有两百多年。光滑的青石板路、石条台阶和长满青苔的石坝鉴证了它的久远。


古老的登山石阶


村民向笔者介绍扶贫情况

临走时,两位张姓老人和一位中年人送我们出村口,这时一辆 “爬山虎”(大功率三轮运输车) 正在村口卸水泥,师傅告诉我们:“岩岭公路是2014年修的,路面很窄很险,现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继续加宽水泥路面,并根据群众意愿,想搬迁就搬,不想搬的继续留在山上”。仁里镇已采取村企合作方式,精准发力开发扶贫产业,岩岭茶园已被石台县依然农产品有限公司流转,建立了高山有机茶园基地,并在村部设立扶贫工厂。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多次到山上考察,拟建设高山慢庄,开发避暑养生、民宿度假旅游项目。”听完师傅的一席话,我一直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准备拓宽路面的沙石

三年前立的道路公示牌

“依然红”有机茶园基地

岩岭一景:大石壁

离开张家已近黄昏,我们继续向余家行驶,准备到高山有机茶园看一看,这时远处的山峦上,一轮太阳将要落下,西天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随着最后一抹晚霞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四周的群山,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暮色渐浓,大地一片混沌迷茫。此时此刻,我没有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所伤感,而是在为岩岭人沐浴党的阳光拥有明天更加灿烂的朝霞所期待、所祝福。

岩岭的黄昏

岩岭的父老乡亲,祝你们在决战贫困的道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让穷乡僻壤换发新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