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首页
一个教室,两个年级,十个学生,乡村教育,

珂田中心学校大山小学位于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山之上,是山区少许还保留着的教学点之一。

桌上的这把摇铃已近百年历史,从沧溪王氏宗祠里的民国小学堂,再到李家大队部的公办学校,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发挥着余热,就像王老师一样,三十多年了,仍然在大山里坚守。

王厚生老师,大山村王家人,在师资严重匮乏的年代,1980年,王老师从丁香高中毕业后,便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做起了代课老师,这一代,便是一十八年!直到二十世纪末(1998年),国家出台了民师相关政策,才得以转正!


转正后的王老师也有几次调往中心的机会,但王老师选择了坚守,这一呆便是三十八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外出务工子女随迁的增加,如今的大山小学只有两个年级共十个学生。


由于只有王老师一个正式老师,便采用了复式班教学。山里没有幼儿园,因此两个不足龄的也插了进来。

今年村小也实行了免费午餐,王老师便格外忙碌一些了,中午不仅回不了家,还要烧饭给学生吃!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我们不能光表彰教学优秀的老师,我们更应该为这些默默坚守山区一辈子的老师点赞!

有些人总喜欢拿县城学校说事,说乡下成绩搞不过城里,这就不对了!

前几日与一乡村学校校长闲聊,说本校一年轻老师考取了某岗位,提出辞职,我说,于理应先辞职后考,而不是考取了再辞职!但于情来说,一个三十的大龄女青年呆乡下,谈对象是很困难的!所以近十年来,乡村学校的老师就像走马灯一样,你来我往,长则三五年,短则几个月,我印象中有一新分配的女老师来我校当天晚上还走了。

基于这一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应对措施,为解决乡村学校师资问题,从去年开始实施了一个定向培养计划,招收本地生源,定向培养,将来学成后必须回所在地学校服务五年以上。事是好事,但是生源的质量让人担忧,一个勉强考上高中的,将来回家乡执教?真的为乡村教育的未来担忧。现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口口声声说要教育均衡,乡村引不来、留不住的现状,大家有目共睹,而形式上的支教更是他妈的扯蛋,县城学校老师下乡无非是给将来职称评定谋一个乡村执教的标签而已!

近十几年来, 乡村学校的生源基本是这样分流的,一部份家境条件好的进了城,一部份成绩好的又被私立学校招走了,留下来的无非两类,一类属家庭贫困,一类属留守儿童。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教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决定性作用,而许多留守儿童几乎是在一出生就丢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俗话说:哒哒嗯茂疼末脚儿,大大奶奶疼长子孙,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

这些年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而城里就基本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即使乡下上来的也是有人陪读,孩子有问题可及时跟家长沟通。但乡下大多情况下就做不到这一点!

除了生源,师资也是没有办法跟城里比,城里是按照学科招老师,缺什么招什么,而乡下是按照人头,缺几个能给几个就已经很不错了。

乡村学校只不过是年轻人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驿站而已,稍作停留便远走高飞。 如今的乡村学校仅留部份六零后、七零后苦苦支撑,而六零后已年逾半百、几近花甲之年,当七零后再慢慢老去,乡村教育,真的只能是一个大写的尴尬了!

图文 沧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