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街道 首页
思明智慧云【第8期】:郑成功与厦门的不解之缘


郑成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人。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日本,乳名福松。其父郑芝龙早年荡迹东瀛,娶长崎平户女田川松为妻,后从事海上走私贸易,逐渐发展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海商。崇祯元年(1628年)被明朝政府招抚,授海防游击。崇祯十三年,升为都督同知。

福松7岁时从日本回国,拜师读书,取名森。15岁进县学,21岁到南京,进国子监读书,拜名儒虞山钱谦益为师。隆武帝即位福州,郑森前往晋谒,御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后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成功向隆武帝提出据险要、选将进取、通洋裕国的建议,深受赏识,被封为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闽,郑芝龙撤仙霞关守兵,纵清军进入,福建陷落,隆武帝出走败亡。清军攻泉州,郑芝龙不顾劝阻投降清廷,田川氏被辱自杀。郑成功悲痛万分,打起“背父报国”的大旗,起兵抗清,移师南澳(今属广东),后以厦门、金门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


南明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年),他用计杀死盘踞厦门横征暴敛的军阀郑联,收编其军队。永历七年大败清兵于海澄(今龙海市)。不久被封为延平王。是年七月,清廷遣使持“海澄公”印敕招降,他拒不接受。永历八年八月,清廷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等人携带诏书,再行招抚,并由郑芝龙派郑成功之弟郑渡、郑荫同来劝降,亦遭坚拒。永历九年,他已拥有兵力十多万人,以厦门为基地建立抗清政权。东南海上群雄,都归从他约束。他和西南的永历政权也取得了联系,永历帝先后封他为威远侯和漳国公。他在厦门设立六官,即:兵官、吏官、礼官、刑官、户官、工官,处理军政大事,还设立察言司、储贤馆、育胄馆等机构。东海沿海的抗清志士都纷纷投奔他。于是,改中左所(厦门)为“思明州”。永历十年十二月,清廷再次利用其父郑芝龙劝降,一方面以封官赐地为诱饵,另一方面以重兵临境相威胁,并且用郑芝龙及其家眷的生死存亡相要挟,软硬兼施,他给父亲的答复仍是:坚决抗清,绝不投降。


永历十二年,他已建立一支拥有数百只战船和数十万兵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这支军队屡次在闽粤江浙一带击败清军,声威大震,并逐渐控制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南澳的沿海地区。并在厦门修筑演武亭,精选良将锐卒,整编部属,筹集粮饷。为争取民援、提高战斗力,一再严申军纪,下令全体官兵除沿途取粮外,不许奸淫掳掠,不许抓夫、屠畜、抢劫等,倘有违令者,枭首示众,将领株连。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统率雄兵10余万,大小战船数千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浩浩荡荡,自厦门誓师北伐。北伐军迅速攻破浙江温州,沿途清军守将纷纷投降。翌年元月,北伐军势如破竹,打进长江口,攻克镇江、瓜州,包围南京城。清廷大为震动。沿江人民见郑军纪律严明,行伍壮观,赞为“天兵”。对于这次大举图江南的军事行动,成功颇为自满,不听部将劝告,“瓜州既破,甘辉进坐镇之言;将出兵,又建陆行之议;逼南京,又献急攻之策,均不纳”,以致终因孤军深入,兵败退回厦门。甘辉、陈魁、张荣等将领阵亡,张煌言也战败。稍事歇息后他着手建祠祀甘辉,慨叹说:“吾早从将军之言不至此”。永历十四年,清廷乘其南京新败,喘息未定,派遣达素为大将军,调集三省兵力,集中进攻厦门,企图一举消灭其抗清力量。他奋起反击,大败清军,守住了厦门。他认真总结北伐失败的教训,一面整编军队,操练将士,一面征集粮饷,修选船只、制造武器弹药,只待时机成熟便立即向台湾进发。


 永历十五年,他率将士2.5万人,分乘战船百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湾,在鹿耳门禾寮港(今台湾西南部)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经过8个月战斗,连败荷军,又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之援军。荷兰侵台总督揆一终于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他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年六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病逝台湾。初葬台南州仔尾,后迁葬于故乡南安的覆船山。

厦门福弘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http://fuhongyun.ch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