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集社区 首页
瓜果之乡、花生之乡——王集

王集是瓜果之乡、花生之乡。果:新中国建立前主要的果树有:桃、杏、梨、柿子、枣子、石榴、樱桃、李子、赖桃(油桃),靠近黄河埝一带种植少量的山楂。新中国建立后,柿子、樱桃、山楂等逐渐减少。因地区土壤特点,此地多数为沙土地,大部分地块种植花生,有早春花生、春花生、夏花生、秋花生。


白沙蜜甜瓜丰收

1959年在苏塘乡推广种植苹果树,南许村的酥梨有一定规模种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塘乡盛产苹果,其果品远销省内外,享有盛誉。

果树的发展

南许村存有150多年栽植的老梨树,面包梨、鹅梨、麻槎梨等品种,作为当时推广品种,受到全国果树专家的青睐,销路很好。

王集果树发展走过三个高潮期,一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第一次黄河治理,在苏塘至峰山一代栽植苹果、梨、核桃等,成为苏塘果园场。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富士品种,扩大果树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万余亩。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引进推广优质沙梨,面积再次达到了高峰,目前优质“三水梨”已成为该镇乃至苏北地区名优产品。

全镇有果树12000亩,其中苹果4000亩,梨6000亩,桃500亩,柿子、李子等小杂果1500亩。镇党委政府将抓住第三次故黄河治理开发的契机,以原有果园为基础,打造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产、生态观光区。建设从长埝、平楼、苏塘、红卫、南许至陈楼的果品生产观光带;从峰山、洪山至马浅、李时、卜吴、宋南沿故黄河的生态旅游观光带。


优质苹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王集乡大面积种植苹果树。

瓜:新中国建立前种植瓜类有:西瓜、甜瓜(花粑齿瓜、红种瓜、蕱瓜、面瓜、芝麻瓜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台湾的“宝冠”黄皮西瓜,1997年由省农科站沙国栋研究员,从台湾种苗公司引进宝冠黄皮西瓜,先在陈楼村党支部书记陈洪旗责任田里试种0.4亩,因其外观美观艳丽,种子少而小,口感好,糖度高,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青睐。


黄皮西瓜

1998年春在尤庄村示范推广78亩,当年在南京一上市,就受到市民抢购,南京电视台、《扬子晚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1999年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推广,利用大、中、小棚栽培,面积达5000余亩,当年黄皮西瓜一上市,迅速成为抢购商品和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一度享誉苏北大地,黄皮西瓜的种植也给瓜农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品种的更新,台湾“小凤”、“小兰”等礼品甜瓜以作为瓜类的主产品,“宝冠”黄皮西瓜仍有种植。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富士品种,扩大果树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万余亩。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引进推广优质沙梨,面积再次达到了高峰,优质“三水”梨已成为该镇乃至苏北地区名优产品。


“三水“梨

绿肥:新中国建立前,因土地贫瘠,缺乏有机质,种植芝麻、绿豆、苜蓿之类,待长到开花时耕掩地下肥田,在“文革“前引进田菁、苕子作为大面积绿肥。

经济作物:新中国建立前,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棉花,茼,麻,棉花多用于农家织布及民用线等,种植面积不多,茼,麻多用于绳料,麻多用于纳布鞋底。新中国建立后,即在“文革’后,王集大面积种植棉花,一是为国家提供原料,二是增加集体收入。甜菜,在1958年大量种植甜菜,办起了甜菜加工厂,用甜菜来加工生产白糖。不久后灭迹。 “文革”后期,王集乡又大面积种植油菜。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量种植春、夏花生,还有部分村植桑养蚕,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林业,新中国建立前,种植树木有:柳、榆、桑、槐、椿、柏、松、榕、小核桃树等,新中国建立后梧桐、意大利杨引入该镇种植,是全镇主要的树种,另有少量水杉树,原来的树种很少种植。(如榆,桑,槐树等)

来源  清风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