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路街道 首页
「呼和浩特足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生活别样幸福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生态文明、边疆安宁、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各民族共同发展,才能凝聚起民族发展的正能量。

「呼和浩特足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生活别样幸福

西地村新面貌

呼和浩特市共有12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要务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因村制宜,从财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的扶持。在呼和浩特市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下,全市先后建成了以蔬菜种植为特色的土左旗兵州亥村,以养殖业为特色的赛罕区前尔什村,以养殖、观光、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回民区东、西乌素图村和玉泉区西地村等一大批少数民族特色乡村。这些特色乡村的建设,有力地引领着呼和浩特市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和生产生活水平。

位于托克托县黄河湿地管委会北端的哈拉板申行政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人口只有2150人,但聚集了蒙古、满、回、汉等六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6%。随着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聚居村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哈拉板申行政村不仅村容村貌变靓了,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各族村民彼此之间相处得也更加和睦了。蒙古族村民李文亮一家靠种地生活,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干重活,农闲之余也没法儿出去打工,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在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后,村里不仅帮助他们改善了居住环境,还积极引导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如今李文亮已经是村里的养猪大户。“靠种地年收入大概是3万块,现在靠养猪每年纯赚就能达到7万块。”李文亮高兴地说。

「呼和浩特足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生活别样幸福

新农村风貌

如今,哈拉板申村自来水通上了,水泥路修好了,电网改造完毕了,有线电视看上了,砖瓦房住上了,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卫生服务室等各种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村民的生活过得美滋滋的。村里还正在积极申报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今后还将通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户的帮扶力度,让村里的各族群众享受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幸福滋味。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是一个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现有98户、村民416人,其中蒙古族220人,占总人口的52%。2006年前,西地村曾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贫困村”,村里缺水少电、道路难行,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在的西地村却是周围数得上的富裕村,不仅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富民产业更是不断发展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2006年开始,呼和浩特市财政、呼和浩特市民委连续多年下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该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低压节水灌溉工程、育苗温室和温室大棚建设、全村自来水工程改造等。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地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发展中,西地村突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成为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2015年呼和浩特市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按照统筹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大力推进西地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西地村交通便利,又紧邻昭君博物院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整村建筑风格古香古色,与昭君博物院整体景观交相呼应。为此,西地村根据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由“单项推进”向“综合发展”迈进。村里正在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品农家乐”主题,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的乡村特色旅游,让游客体味原汁原味的西部农家乐趣。

现在,西地村还修建了地窖和绿色加工车间,农民旺季没卖出去的蔬菜,可以储存到窖里,冬天价格提高后还可以拿出来卖,这样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调节了市场。绿色加工车间则全部由古老的石磨加工面粉,同时还做一些绿色的醋、酱油、豆腐等,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迎合了市民希望吃到原汁原味传统农副产品的愿望。西地村建设的3000平方米的产业化大楼由村里的隆泰祥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牵头,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解决村里人就业的同时,让村里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呼和浩特足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生活别样幸福

西乌素图村杏坞翻红美景

在各项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呼和浩特各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发展势头迅猛,村民们正卯足了劲儿乘着改革发展的“东风”全力奔小康。为了在2017年全部消除贫困村、贫困旗县,呼和浩特市加大了精准扶贫力度,呼和浩特市民委近几年来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呼和浩特市本级财政和呼和浩特市直机关单位也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扶持力度。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争取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呼和浩特市本级财政民族工作经费5878余万元,各部门投入城乡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专项经费逐年增加,集中解决了城乡一大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并且有1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完成了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这些经费的投入和项目的实施,为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呼和浩特新闻网 记者 张秀娟)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