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街道 首页
穿越百年的回忆 带你看老广州变迁

民国前,广州市容市貌是什么样子?民国期间,广州是如何成长为现代化城市的?近日,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在省华侨博物馆展出“广州城记:华侨与近代广州城市转型图片展”,数百张珍贵历史图片记录了老广州的成长历程。据了解,图片展通过“市政建设与城墙”、“实业救国与骑楼”、“叶落归根与侨房”和“建筑大师与名楼”四部分讲述华侨在近代广州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中的巨大贡献,展览将持续到本月底。

旧城局促华侨为广州拆墙筑路

记者在展览上看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广州,人口超过70万,可是城市面貌令人大跌眼镜:广州城区街道狭小弯曲,街道两旁屋铺如错齿,广州只有长堤可供行车。1910年广东咨议局一项调查发现广州城垣内除惠爱大街等少数主街有五六米宽外,其他小街小巷只有两三米宽,两台轿子相向而行难免会起纷争。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让广州进入近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广州的市政改良从拆城墙开始。1911年末,广东军政府成立工务部,早年赴美留学的华侨程天斗受聘为工务部长,他主张学习西方市政改造经验,拆墙筑路、改良市政。大东门城墙成为首条被拆的城墙。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广州开始进入了城市现代化规划。广州市政公所建设也从拆墙筑路开始,短短两年之内,大南路、文明路、一德路、万福路、太平路、越秀路附近的城墙相继拆除,并一一修筑马路。这些马路大多宽约15米、长宽则由100米至3000米不等,这是广州自辛亥革命后修成的第一批现代化马路。

1912年是广州现代化建设的里程碑年份。当年2月,广州市政厅参照美国市政制度成立,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拥有独立市政政府的城市,这时“专研各国市政”的孙科任广州首任市长。

孙科是孙中山的长子,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写过《都市规划论》。孙科任广州市长期间,麾下聚集了一大批留学精英,这批海归便是广州的早期华侨,他们致力于广州城市现代化建设。

从1921年—1927年,广州共修成马路约57公里,其它花砂路(只筑堤磡,路面填泥,铺上细砂,因而灰尘很大)仍占了很大部分。但是也有近两成的三合土路或者沥青路。三合土是一种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有一定的强度和耐水性。到了1932年,广州建成的新式马路总长为80公里,1936年增加到138.8公里。这时候,广州的现代化交通路网初见雏形。

在展出的图片中,民国时期的杨巷改造令人惊讶。位于荔湾区的杨巷路,北至下九路,南至十八甫路,明朝开始便是“西关”的商业区,老照片中杨巷在民国时商铺林立,路面只有3米宽,商铺临街而建,改造中的杨巷拆除临街商铺,拓宽马路。现在的杨巷有两条车行道和两边的人行道。

因为修建马路,在太平南路(今天的人民南路)、长堤一带,商号云集,成为当时广州主要的商业中心。

落成于1921年的广州市人民公园是广州城市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座公园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1921年公园建成时,大门口配以铁门。此后,广州修建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公园平民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内首屈一指,这些都归功于孙科为首的第一代“学归派”华侨。

此外,广州第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也在这时候开始修建。广州市政厅、工务局首先在马棚岗、竹丝岗一带兴建住宅区,这一举措得到了社会精英,特别是归侨的支持,黄葵石、杨廷霭为代表的华侨成为重要的投资者。

实业救国华侨投资促商贸业发展

华侨对广州建设的第二波高潮则是实业救国。民国初年,孙中山提出“以实业与商务重建我们的国家”,令国人心潮澎湃,获得华侨积极响应,于是纷纷回家投资。目前,广州华侨在民国时期建立的商业楼和电影院还在运作着。

华侨参与实业救国首先从百货大楼建设起步,先施、大新等大百货公司沿江路上的南方大厦等都是华侨投资的建筑物。广州市侨办华声杂志社副社长黄为民介绍,中国现代商业革命正是由华侨资本启动的。

广州大学教授彭长歆统计,据史料不完全记载,1923年—1937年间,华侨在广州投建了约7000个工商及房地产项目,侨资对广州的投资约占一半。

在众多民国华侨投资建筑中,爱群大厦首屈一指。爱群大厦老板叫陈卓平,广东台山人,早年赴新加坡经商。1930年,他创办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广州设立分公司,买下珠江河畔新填地一块,这就是爱群大厦的由来。“爱群”在当时执旅馆之牛耳,被当时的媒体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和“南中国建筑之冠”,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1937年爱群大厦开业时,李宗仁为其题词“宾至如归”。

有“中国百货业之父”美誉的马应彪在广州建立第一个百货大楼——先施粤行。中山人马应彪早年到澳洲淘金,1914年在广州建先施有限公司环球货品粤行,附设广州第一流的东亚大酒店。至今东亚大酒店还坐落于长堤闹市中心。先施粤行当时内设茗室、酒菜、理发、照相,天台设游乐场,并安装电梯,吸引市民上天台消遣,是内地首家集购物、娱乐、饮食于一体的商业中心。1976年,一场大火使先施百货毁于一旦,1984年先施旧址建起新的百货大楼。

广州百货业历史上,蔡昌、蔡兴两兄弟居功至伟,他们所创立的大新公司驰名中外。早年蔡氏兄弟在澳大利亚靠种菜、水果发家,后转至香港开设大新公司。1916年,蔡氏兄弟在今天的中山五路设立大新分公司,被人称为“城内大新”。大新百货兼营天台游乐场、酒菜部、饮冰室和浴室等,一家老幼在这里都找到乐趣,广州人“逛公司”一词便源于大新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蔡氏兄弟的大新百货原址上新建了16层高的“新大新公司”,这样广州市民又延续当年“逛公司”的乐趣。

现在的南方大厦也是蔡氏兄弟修建,1918年这幢大楼还是大新分公司,时人称为“城外大新”,楼高50米。1938年,“城外大新”公司被日本飞机轰炸起火,只剩一副“骨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由广州市商业部门在原结构上修建复原,1954年国庆节前夕开张,定名为“南方大厦”。

广州沿江西路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曾是一幢华侨建筑,建设者胡文虎是南洋华侨企业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广州设厂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在现在的沿江中路149号上建立永安堂。解放前,永安堂曾是次于爱群大厦的广州第二高楼。1950年省政府接管了永安堂产业,为省总工会使用。1994年,胡文虎的女儿胡仙把永安堂捐赠给广州市政府,被辟为少年儿童图书馆。

记者还从图片展中了解到,广州的新亚大酒店、新华大酒店也是华侨投资热潮的杰作。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岳朝阳说,民国时期广东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很多华侨归国,尽管他们为各自家乡投身建设,但是华侨们毫不例外地来到华南中心的广州进行投资,成为广州近代商贸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