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街道 首页
存在于记忆——90年代的老广州

二十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小孩长大成人,也足够一座城市完成蜕变。

01

在广州,有一个地方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叫做新华书店。

每逢开学或者放寒暑假,新华书店就会人潮如织。这同样也是一年中,学生最恐惧的时间。家长会带着孩子来选购课后习题,买书的家长是一片苦心,而做题的学生却是叫苦连连。

(新华书店 90年代 )

而那时候的我,每逢周末必定会来到这里。当时父母都以为我是去看书学习的,满怀安慰;而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只是在书店的角落里,捧着书打瞌睡,度过求学时期,一个又一个充满压力却无处去躲的周末。

(新华书店 2010年)

我很感谢这段经历,甚至日后留学时也常常记起来,但回到已翻新了的新华书店时,那种滋味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02

小时候,交通基本靠公交车。一度出现的双层巴士是香港淘汰下来,却被广州引进的,连车上广告也是香港才买得到的商品。那时候,上车只有投币,票价2元,粉红色的车身颜色,在当时看来已经算是相当前卫了。

(广州公交 90年代)

直到1999年,广州才开通了地铁一号线,那时候挤地铁曾是一种新潮,而现在却是上班狗噩梦般的日常。

(广州地铁一号线开通仪式 1999)

到了现在,只要有张羊城通,乘公交、地铁只要上车哔一哔就可以了,甚至在便利店也能刷卡购消费。

只是,莫名地,我偶尔也会怀念一下,借口乘公交没有零钱,骗妈妈到便利店买零食的日子。

03

如今在广州,说起购物逛街,第一反应就是去天河。但当我回忆起小时候,想起的却是一条名为“上下九”的老街。

(上下九步行街 90年代)

在上下九全长超过一公里的步行街里,沿街的骑楼下开满了各式商铺,从服饰到生活百货都能在这里买到,更有地道的广府美食小吃,偶然还能看到民间粤剧团当街表演。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上下九被挤得水泄不通,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这时父母要是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便能高兴好几天。

(上下九步行街2010年)

随着近二十年的广州商业的蓬勃发展,数不清的大型商业体落地广州,不只是天河,就连番禺区也被万达广场等商业巨头所覆盖。

(番禺万达 2014 )

广州人购物开始学会讲究品牌和体验。于是乎,上下九等老商业街,渐渐地已变成旧时代的文化符号。

04

在广州,告诉朋友你要去”河南”或者“河北”,大家第一反应不会是你要出省了,而是到珠江的某一岸去而已。

(珠江夜景 2010)

因为老广州人习惯将珠江南岸(海珠区)称为”河南”,而珠江北岸则称为“河北”。过去因为海珠区发展相对落后,富裕的人都集中在“河北”,因此广州人甚至有“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说法。

(珠江南岸 1990s)

小时候,爸爸曾带我到珠江游泳,那时候水质还未差到需要整治。父亲指着南岸对我说,别看现在海珠还是一片村落和矮房子,但是如果你不努力,你长大之后肯定买不起这边的房子。

如今,到珠江游泳是测试水质的壮举,海珠区的房价也去到了2.5万一平方。外来人已经不再知道“河南”,“河北”,讨论的已是广州和佛山是否会合并?

05

在80年代之前,友谊商店还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出售高级进口商品,但是只为外国人服务。普通人只能在大门口外张望,看到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还会回去吹嘘一番。到了后来,全面开放面对广州市民时,用我父亲的话来说,那几年到友谊商店买外国人的东西作礼物送朋友,是特别有面子的事情。

(广州友谊商店 80年代)

而到我上学的时候,那时候外国人远没有现在多,放学经过环市东路的友谊商店总店,我总忍不住里望,幻想着碰到一位迷路的外国人,然后用我粗糙的英语为他指路,当他道谢时告诉他不用客气,欢迎来到中国。

(广州友谊商店 2010)

岁月变改,如今走在广州街头,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学会走路的小孩,看到外国人时再也不会感到稀奇,这座城市的包容力强得不可思议。

也许是缘分,当我出来社会工作时,我选择了一份专门为外国人服务的工作。

城市发展的免不了拆卸与兴建,新的故事每天都在这片热土上演,就让那些属于旧时代的美好留存在每一个广州人的记忆里。

你好,新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