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社区 首页
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春分朝阳”非遗群众文化活动精彩上演

2018年3月21日,正值“春分”之际,由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办,朝阳区文化馆、朝外街道办事处支持的“春分朝阳”文化节隆重上演,其中的坛庙文化非遗展示部分备受百姓期待。2011年首次举办,今年已经是第5届了。该活动已经成为了朝阳区颇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成果,还逐步融入了社区百姓的生活,每年春分来日坛参加活动成为了许多居民的一种习惯。
    博大精深的非遗展示
    春分当日,作为第十二届“春分朝阳”民俗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坛庙非遗展示活动将会呈现在百姓面前,传递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乐文化内涵。活动时长约一小时,共200余位演员参加,还特别邀请了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阿龙担任整场主持。仪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卤簿仪仗、乐舞和祭礼。卤簿是典礼的仪仗队,为皇帝出行开路,由宝象、导象、静鞭、旌旗、幡、伞盖等组成。古代时卤簿仪仗是不进入圆坛的,但为了能让坛内观众看到仪式全貌,活动zhongte意安排卤簿仪仗在圆坛内围绕祭坛行进;乐舞,即展演所用的音乐和舞蹈。使用的音乐是用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16种乐器所演奏。舞蹈则与音乐遥相呼应,形成一字一音一动作的模式,分为武功舞和文德舞;祭礼,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包括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等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展示活动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观众们不仅可以观看传统仪式内容,更可以亲身参与活动创意出的“太阳礼”,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深刻领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心怀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尊重和感恩,共同祈盼太阳神保佑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促使社会更加和谐融洽。园坛外,还特别制作了典仪图说,让观众可以图文并茂的了解相关历史及知识。
    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
    春分寓意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也是人们休闲踏青的开始。文化节上,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2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构成非遗展示体验区,让居民近距离接触、了解传统文化。
    现场展示项目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花丝镶嵌、泥人张等,市级非遗项目北京点翠、北刘标本制作技艺、北京料器等,区级非遗项目毛猴、风车、结绳、面塑等。非遗传承人都亲临现场,展示绝活儿。游客们可以学学剪纸、敲敲鬃人、拓印一副木版年画。希望通过这种面对面的“非遗体验课”,让游客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手艺人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品质以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除此之外,朝外街道还组织安排了一系列丰富的民俗文化展示与体验活动,包括地区文化队伍展演、传统民俗食品品尝、传统体育与游艺体验、朝阳风貌展示以及春分文化回顾展览等板块,让居民们多角度地感受“春分朝阳”文化节的无穷魅力。
    多元渠道的参与方式
    此次坛庙非遗展示活动不仅会在朝阳区文化馆的官方微信、微博、朝阳云平台等新媒体提前预热,告知百姓具体参与方式,还在北京时间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同步推送,为无法来到活动现场的观众提供更便捷的渠道观看典仪仪式。当天直播观看人次累计约280余万次。北京电视台同步进行现场访谈,与主办方、参与者、专家等共话坛庙文化,更进一步了解春分的民俗。与此同时,现场还设置了“云摄影”拍摄,扫描二维码,实时获取现场高清图片,可及时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场动态,当天累计观看次数达50000余次。
    “春分朝阳”非遗群众文化活动,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连接起大家灵魂深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回望,使传统文化逐步进入百姓生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提升区域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朝阳乃至首都特色的文化符号,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