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园东路社区 首页
“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出自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的玉印岩

襄阳文史荟萃

07-19 11:30

和氏璧出自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的玉印

玉印岩又称抱璞岩,岩之南面隔河对岸有个尖顶圆形山包,名“凤凰台”。

玉印岩

玉印岩系石灰岩溶洞,深1l米,宽19米,高10米,有三级天然台阶。石阶右壁有一尺见方的石穴,传为卞和取玉处。岩洞内两侧原立石碑七座,碑文内容多为卞和献玉之事,现仅存明代、民国石碑各一座。玉印岩顶树木参天。再上百步,又有一巨大溶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甘泉。洞下有池,周长25米,池水清澈见底,池

上峭壁凌空。池旁建卞和庙,今废。岩东为卞和墓。与玉印岩隔河相望的是风景秀丽的凤凰台。

玉印岩峰峦陡峭,松柏葱郁,洞穴幽深,溪水潆洄。唐宋以来,文人墨客至此多留有墨宝、诗赋。

卞和洞

卞和献玉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一个落凤凰的地方(今玉印岩处)得到一块璞玉(未琢之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也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普通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丢失,张仪蒙冤

楚威王时,为了奖赏对外作战有功之臣,将和氏璧赏赐给了相国昭阳。昭阳高兴得几个夜晚睡不着觉,在家中用结实的箱子放“和氏璧”,外边加了许多铁锁。一次,昭阳在家里举行盛大宴会,一时兴起,取出和氏璧让来宾观赏,席散时和氏璧却不翼而飞。昭阳命令家丁仔细观察每一位宾客,都没有嫌疑。散席后,在家中多方搜查,毫无下落。

昭阳想到了门客张仪,会不会是张仪趁着宴会之乱偷藏了和氏璧?于是,押来张仪一顿拷打。“掠答数百”,张仪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过去,始终没有承认,昭阳也没有找到和氏璧。

缪贤得和氏璧,玉归赵惠王

赵国宦官缪贤有一次花了五百两黄金,买到了一块光润无暇的宝玉。他请一位玉工雕琢,玉工看见这块宝玉,大吃一惊,告诉他这是和氏璧。以前楚国相昭阳丢失,怀疑张仪偷盗的就是这块宝玉。

这块宝玉,放在暗处自然有光,冬暖夏凉,能避蚊蝇,是无价之宝。缪贤得宝玉的消息,有人告诉了赵惠文王。赵惠王向缪贤要这块宝玉,缪贤不愿意忍痛割爱。赵王很生气,有一次乘缪贤不在家,亲自带人到他家搜出这块宝玉带回王宫。

秦昭王欲假意用15城换玉,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王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王让蔺相如带和氏璧去,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要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拿回了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国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事见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

完璧归赵(连环画)

和氏璧后来被制成了“传国玉玺”,代代相传

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秦王政十年(前237),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

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

十六国时,御玺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

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皇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zifen,所有御用之物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再无消息。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和网友,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