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社区 首页
孟浩然故里襄阳:纪念孟浩然之亭台

襄阳文史荟萃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兄弟中排行第六,故又有孟六之称。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下,汉江西岸涧南园。也有人说他的故居在东津镇后岗村,daikao。他与庞德公、皮日休并称“鹿门三高士”。

孟浩然早年主要在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赴京城长安考进士,落第。后漫游吴越。开元二十八年(740)去逝。

天宝四载(745),宜城人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二百余首诗,其中不少是歌颂家乡的。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人,其诗的成就与王维并称,后人称“王孟”诗派。

孟浩然塑像

孟浩然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是襄阳的骄傲,是襄阳的名片,襄阳人不可能忘记他。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建造亭台纪念。

襄阳孟亭

在襄阳,最有影响、历史最长的纪念孟浩然亭台,当属襄阳孟亭。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过襄阳题孟浩然画像》诗:

先生少也隐鹿门,爽气洗尽尘埃昏。

赋诗真可凌鲍谢,短褐岂愧公卿尊。

故人私邀伴禁直,诵诗不顾龙鳞逆。

风云感会虽有时,顾此定知毋枉尺。

襄江渺渺泛清流,梅残腊月年年愁。

先生一往今几秋,後来谁复钓槎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题孟浩然画像》是宋朝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出自《豫章黄先生文集》。

诗前三句讲述了孟的生平,后三句则借物及萧凉之境来缅怀追忆古人。抒发作者对孟才华的钦佩赞赏,表现了对其入京怀才不仕的同情和惋惜,更借景寄予了浓浓的追思。

这首诗可能写于襄阳孟亭。由此推定,至迟在北宋中期,襄阳便有了“孟亭”。

清同治《襄阳府志》记载:“孟亭在城内,供唐孟浩然像,久圯。乾隆间守道陈大文复构于道署东偏,并肖像刻石系以诗,僚属和之。道光间守道杨以增重建。”

当年陈大文“复构孟亭”时,有《孟亭》诗,他在序中说:“予已亥冬分守是邦,公暇遍访遗迹,不独先生遗像无存,即亭址亦渺不知所在。”他把亭址选在“廨舍之东偏。”因陋就简,“结屋半楹”,籀像、题额系以诗。数十年后颓废。

道光十五年(1835),杨以增分守安、襄、郧、荆兵备道,驻节襄阳。第二年他的父亲杨兆煜来襄阳养老,喜游山水,有志著述,看到襄阳孟亭破旧,便重新修之。并为赞,镌石以颂孟浩然的高风亮节。

杨以增,字益之,又字玉堂,晚号冬樵行一。聊城人,进士。他的儿子杨绍和随他到襄阳,记录过孟亭:“署东偏有孟亭,供浩然先生石刻画像,乃乾隆辛丑吴门陈公大文所葺,即毛会建诗‘一在襄阳一石城’者也。日久颓废。先大父因重新之,并自为赞镌石云:‘隐继庞公,山登叔子。一代风流,青莲知己。省中阁笔,疏雨微云。谁其抗手?摩诘与君。踏雪寻梅,重阳就菊。神兮归来,襄水之曲。’”

光绪三十一年(1905),襄阳兵备道刘保林又重修了一次,有孟亭落成记碑、孟亭真伪辨碑。

《襄樊市概况》(1983)记载:“辛亥革命后,道署一带(今襄阳市人大、政协大院)辟为中山公园,孟亭是其中一景。1959年襄阳地委扩建时将孟亭拆除,原亭的八块碑刻诗文,题跋等文物,由襄阳地区文博馆收藏。”(碑刻见附录)

鹿门山苏岭石路孟亭

鹿门山孟亭

在鹿门山北坡有一条小路,雅士们称其为浩然小道,官方命名为苏岭石路;因路旁山石上镌刻有孟浩然诗,又称苏岭诗径。这条路是当年孟浩然从住地涧南园到他在鹿门山隐居地必经之路。

苏岭石路的上方、下方山坡,石林盘根错节,怪石勾心斗角,神态千奇百怪。石阵气势磅礴,像万马奔腾,像波涛汹涌,像洪水下山,像万箭齐发。

苏岭石路上有孟亭。

亭为八柱重楼,飞檐斗角,密窗厚瓦,沉稳庄重,小巧玲珑,古朴典雅。亭外有碑,碑为孟浩然肖像生平碑。亭内一圈石条长凳,见证了诗家文人在此饮酒作诗、抚琴吟唱的岁月。孟亭当年是孟浩然隐居时路过歇息的地方,现在是后人凭吊诗人的寄托。

襄阳荟园孟亭

荟园孟亭

荟园坐落在襄阳城护城河边,从对着襄阳宾馆的西大门进入,大约300米处有一座石拱桥,隔着石拱桥下荷花塘的东边,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这就是荟园孟亭。

孟亭正前方,一石台上有孟浩然塑像,塑像台上,有孟浩然生平简介。

荟园孟亭前荷花池

————————————

:保存在襄阳文博馆的八块碑刻

1、【孟浩然先生肖像】 青石镌刻,高78.5厘米,宽42厘米,厚12.5厘米。陈大文摹绘孟浩然小像,并记述乾隆四十六年重修孟亭经过。后吴省钦、杨兆煜均题诗刻石上,碑石完整。”

[上半部镌刻]

孟浩然先生小像

襄阳旧志载有孟亭亭中绘先生小像后人续修郡志以为在郢而删之及考郢州志毛会建题孟亭诗有一在襄阳一石城之句是襄阳本有孟亭矣予于己亥冬分守是邦公暇遍访遗迹不独先生遗像无存即亭址亦渺无所在因于廨舍之东偏结屋半楹乃额曰孟亭籀先生像仍系以诗既正旧志之失且慰仰止之思焉

坐对鹿门深清诗惬道心江山长古蔡风月自桃林

蔓草凄以绿荒亭不可寻写图访摩诘千载仰知音

乾隆辛丑仲春吴门陈大文题

[下半部镌刻]

[右刻]

隐继庞公山登叔子

一代风流青莲知己

省中阁笔疏雨微云

谁其抗手摩诘与君

踏雪寻梅重阳就菊

神兮归来襄水之曲

道光戊戌夏 杨兆煜

[左刻]

落日蔡洲岸怀人方悄然荒亭记名胜遗像过烟云

秀句出寒饿隐心留石泉多君标胜赏不藉郢州传

安陆郡斋有亭及像盖系后人假此

南汇吴省钦冲之题

2、【陈大文等咏菊花诗碑】 青石镌刻,高34厘米,宽100厘米,厚12厘米。上刻乾隆四十七年陈大文、徐观海、方焯、缪引吉、黄叔传、张圣佐、王继嘉等人咏菊花诗。以‘菊花须插满头归’七字为韵分赋。

3、【徐观海等孟亭题诗】 青石镌刻,高34厘米,宽107厘米,厚12.5厘米。周有细线外框,现已断成三块。上刻乾隆四十七年徐观海、王嵩高、方焯、缪引吉等人题孟亭诗。

4、【题孟襄阳句碑】白矾石镌刻,横式。高31.5厘米,宽63厘米,厚7.5厘米。为竟陵泽妃草书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一首。有较高书法艺术价值。

6、【欧阳正墉记事碑】青石镌刻,高45厘米,宽97厘米,厚14厘米。断为两截。刻同治十三年安襄郧荆兵备道欧阳正墉记事诗12首,一诗记一事。

按:据《襄阳府志》欧阳正镛,湘乡人,坿生,三任安、襄、郧、荆兵备道:同治元年、八年、光绪二年。曾为同治《襄阳县志》作序。

6、【轩冕松云之室碑】青石镌刻,高39.5厘米,宽152厘米,厚17厘米。横书“轩冕松云之室”六个大字,左有光绪二十八年余肇康题62字。断为两截。

7、【孟亭落成记碑】青石镌刻,高37厘米,宽83.5厘米,厚12厘米。为光绪三十一年兵备道刘保林记。

8、【孟亭真伪辨碑】青石刻成,高70.5厘米,宽102.5厘米,厚15.5厘米。光绪三十一年刘保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