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民德学院 首页
让美丽乡村载得动亿万乡愁

独具特色的贵安民居 (王德友 摄)

2013年2月,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正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一场亿万农民的“中国梦”大幕徐徐拉开。

2014年5月,贵州省作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最多的省份,开始启动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贵安新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市州级别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国家级试点。

贵安新区自申报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成功以来,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贵安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秦如培亲自部署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党工委书记马长青多次主持召开会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管委会制定了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3+4”配套文件。成立了以管委会副主任为组长 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标准明细表。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贵安新区形成了“新区、乡镇、村寨”三级联动机制,包括统一思想、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实施在内的“五个统一”的贵安模式已基本形成,贵安新区正在成为一个承载城市人亿万“乡愁”的现实家园。

今年9月,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组到新区开展试点考核评估工作,贵安新区在此次考核评估工作中以111分(总分120分)的好成绩获评“优秀”,新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为展示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本报特推出这一组系列报道。

规划定位“精准”

绿水青山围绕,青瓦白墙点缀,如今的平寨村已经是如诗如画般的存在,通村的硬化路车辆往来穿梭,行走在青石路上,路面干净如洗,细雨过后,古寨静谧美好。

“这一切都是‘美丽乡村’带来的巨变。”平寨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明宪告诉记者,以前平寨村就是一个不为外人知的小村庄,村里人祖祖辈辈和田土打交道,谈不上产业,更说不上发展,村里仅有的一条通村路也都坑坑洼洼,村里的年轻人为了挣钱大多数背井离乡。

“‘美丽乡村’建设,之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报道,新区成为试点,我们也有了机会。”陈明宪说。2014年,贵安新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市州级别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平寨村终于迎来蜕变契机。

坡顶青瓦白灰墙、穿斗花窗青砖柱、石础石院微田园等成为“贵安特色”,在平寨村的公建、民居上开始体现,寨子里新修了独具布依特色的广场,布依神鼓、民族戏台、亭台廊道等成为广场上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陈明宪告诉记者,以前的平寨村村里面有70%的人家户养猪、养牛,房子边上就是牛圈、猪圈,从边上路过都会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整个村子乌烟瘴气,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如今那样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

平寨的改变仅仅是贵安新区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个小成果,贵安新区美丽乡村建设始终与新区大扶贫战略紧密结合,同时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国 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共同推进。总投资121.15亿元,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50万元,使得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果更多惠及贵安新区广大农民群众。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实验,建立起了新区、乡镇、村寨三级联动机制,统一思想、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实施的“五个统一”的贵安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成为新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的基本遵循,坚持管委会领导,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与标准化领导小组工作互为补充,协同推进。

“我们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时,根据试点乡村的实际情况,规划出保留提升型、整体搬迁型等类别,让乡村环境实现精准规划。”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罗曦表示。

作为“整体搬迁型”安置点之一的星湖云社区,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设计、融合海绵城市理念重点打造的全省首个“生态、绿色、智慧”新型云社区,充分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配备了人性化、高标准、功能齐全的社区云服务中心和云健康管理中心,如今,星湖云社区已经成为回迁安 置的典范。

据了解,贵安新区目前已经开始建设整体搬迁型14个安置点;立面改造保留提升型13个自然村5069栋;平寨、车田、龙山等3个村新铺或改造供水管网10430米;全区美丽乡村共建设污水处理池28座,村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

为了统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区将城市主干道及核心区路网、水网、气网、电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相衔接。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和本地传统特色保留提升,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此举让贵安的美丽乡村独具特色。

标准体系“完善”

“试点效果最突出、标准文本最规范、资料准备最充分”,今年9月,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组到新区开展试点考核评估工作。通过考核评估会、资料文审、试点实地核查等流程后,评估组对贵安新区的试点工作给出了“三个最”的评价。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市州级别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完成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制定,完成美丽乡村升级地方标准制定,通过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工作一直是贵安新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要完成的重点目标。

“首先就是综合标准体系的制定,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贵安新区市场监管局副调研员李海燕说。

翻开已经编印成册的《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标准体系》,共计有包括《标准体系手册》在内的20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内容涵盖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村规民约、公共服务和基层建设等方方面面。

据李海燕介绍,标准体系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试点获批后,新区管委会迅速制定了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3+4”配套文件,成立了以管委会副主任为组 长的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标准明细表。新区市场监管局和统筹办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组织新区政治部、经发局、公安局、社管局、环保局、统筹办等6 家主要编制单位及其余各成员单位20余家,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根据任务分工分别撰写单项标准草案,再由相关技术支撑机构进行汇总和标准文本格 式化。

为了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和规范,新区聘请了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标准化院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的技术支撑机构,协助新区标准体系的技术指标的论证和标准文本格式化。

“标准体系的初稿成文后又经过评价与持续改进,通过充分调研、审慎制定,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标准体系。”李海燕说。现在的标准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 辑清楚、指导性强,内容涵盖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村规民约、公共服务和基层建设等方方面面,成为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遵循,明确了贵安新区的 美丽乡村建设要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

如今,贵安新区有了自己的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同时还从中进一步提炼出4项具有贵安特色的标准申报省级地方标准,均已成功立项。

标准实施“到位”

试点工作开始前,车田、平寨等地垃圾随处可见,生活污水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处理,过去各个村里不通天然气,有的住户家也没有通自来水,村民生活上十分不便利,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也不到位,许多村寨还是泥巴路,每到雨天就更加不方便出行,但这样的居住条件已经成为了历史。

试点工作开始以来,贵安新区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体系实施,始终围绕“全域美丽乡村、全面小康社会、乡愁田园城市”的目标,精心打造“一村一品 一村一韵  一村一特”,随着六项行动计划,改厨、改厕、改卫,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收集系统”、“垃圾清运”等工作的整体推进。

现在,新区的便民服务已经深入到村一级,互联网+学校、卫生服务站、银行、农家书屋等设施也都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平安社区的建设也在不断提升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农村电商的发展,更使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传统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

通过建设和打造,贵安新区的美丽乡村有了更多吸引力。首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在贵安新区平寨村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在“多彩 贵州·美丽贵安”原生态文艺大汇暨大学城第一届文化艺术活动月中,马场镇、湖潮乡热情村民的苗族舞蹈《踩月亮》、《芦笙舞》惊艳四座;平寨村举办的“六月 六”、“跳花节”等民族文化节日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玩乐。

“以前大家都是下田种地,喂养牲口,现在村里人开农家乐,办民宿,做起了产业。”对于村里的改变,祖祖辈辈生活在平寨的陈明波笑着说,以前老人们下地是为了生存,现在下地是为了锻炼。

据了解,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作为试点之一的马场镇平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3800余元增加到2016年的16000余元,2年前,平寨村只有 8辆轿车,现在全村的轿车达到了400多辆,村里人已经告别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主动寻找其他的出路,村里已经开起了60多家餐饮民俗。

如今,新区已经开始积极探索“VR+美丽乡村+农村旅游+扶贫”的大数据可视化新路径,努力创建“贵安特色 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村美民富乡 村,新区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在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道路上,在建设五大发展新理念先行示范区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文章来源:贵安新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