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庄村 首页
【晋域风俗】乡土宜居话窑洞

筑屋建房自古就为人看重,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建筑文化,厚重又独具特色。从南到北,从太行山到吕梁山,历代先民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创造修建出了窑洞这一古老民居。


近十几年来,明清大院已成为山西晋中地区的旅游王牌,著名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都成为山西古民居建筑文化中的高水准遗产。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由于黄土层深厚,气候干燥凉爽,祖辈们大多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选择在山崖边上修建窑洞居住。所建窑洞冬暖夏凉,造价低,还能节约耕地。从晋北偏关县老牛湾独有的石头窑洞到晋南平陆县极为普遍的地窨院,从太行山大峡谷沿途村落的石板房到吕梁山黄河古渡的西湾村砖窑,千百年来,山西各个地区的百姓们都依据自然的地域条件建造了各具特色的窑洞。

不管在什么年代,盖房、买房对百姓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在过去,一个家族的房屋选址、修建关乎着家族兴衰、子孙繁衍,因此会有很多讲究。建窑选址尤其看重屋后的山脉走势,也就是老百姓讲究的说法“靠山厚”。

靠崖窑,是典型的一种“靠山厚”院落。这种靠崖窑洞在临汾汾西县的传统村落中还保存有几百处,是古代山西百姓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一种易居房屋。靠崖窑主要是利用胶泥土的紧密度,直接在山崖上,挖出一个个型状优美和适合居住的拱券型洞穴,然后在洞口上安装好木质门窗,在洞里面再修砌火炕、地炉、烟道等,用于睡觉、做饭和取暖。由于窑洞四周堆积着厚厚的黄土,这类窑洞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冬暖夏凉。

窑洞的正面俗称窑脸,经济条件比较殷实的人家,会选用砖石砌筑窑脸,经济条件差些的人家,就用草泥抹面,对窑脸只做简单的装饰。这类窑洞修建时就在前脸上开建大窗户,以便充分利用阳光让窑洞里更亮堂一些。

吕梁临县的西湾村与李家山修建的台梯式窑洞,是一层一层往后退着盖的,这是考虑到力学原理和地理环境,避免下层窑洞承受不了上层窑洞的重量而设计的。下层窑洞的窑顶就是上层窑洞的庭院,人们还可以把院子修整平坦后在上面晾晒粮食。特别有趣的是,这类窑洞的院子周围都有一圈叫做女儿墙的围墙。女儿墙的名字也有来历,相传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要在沈阳修城楼,为了赶进度,就到处抓男子修城楼。一个叫扈巧云的女孩儿,女扮男装替父亲服苦役,后来被发现是女儿身。皇太极闻知此事,为她的孝道所感动,但又觉得女子修墙不吉利,就令人把其中一个城门顶上的砖去掉一层,从此女儿墙的名字就流传开了。

女儿墙主要用作防止牲畜和人的掉落,墙下面的瓦檐叫护崖檐,可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窑脸。有些地方不修护崖檐,而是种一些盘根的植物,如酸枣树、迎春树、刺梅等。

平陆县位居山西最南端,当地百姓充分利用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建造了地窨院。有民谣“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特别形象地描述了平陆地窨院的特点。

地窨院的建造是就地取势,从平地往下挖出一个五六米见方的大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出6孔或者8孔窑洞,用其中1孔当门洞,修成坡道以通向地面。地窨院地势很低,容易积水。智慧的居民为了排水,会在地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并修出引水道,雨水就会顺道流入旱井里,再慢慢渗入地下。

提起窑洞,不少人以为只有贫苦人家才会住,其实不然。诸多晋商大户人家也都建有窑洞居住。如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就是一座豪华型的窑居式四合宅院。这种锢窑是王家大院里的典型窑洞形制,当地这类窑洞主要是用砖石砌筑的,不再依靠山崖就能独立修建,所以也叫独立式窑洞。这种窑洞与普通人家的窑洞不一样,区别是规模大,装修精美,最突出的是砖雕、木雕和石雕。例如木雕枋,主要装饰于大户人家四合院中正房(坐北朝南的房子)前面的两根柱子之间,是可以起到联接作用的横梁。这类额枋(北宋称为阑额)上雕刻的吉祥图案多是麒麟送子和凤穿牡丹。凤凰是吉祥鸟,为百鸟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凤凰和牡丹结合象征着祥瑞、美好和富贵。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与龙、凤、龟称为上古四大神灵,象征着祥瑞,能为百姓带来子嗣,自然多被古代先民们用来装饰门楣。砖雕、木雕和石雕,既汇聚了中国民俗体裁的内容,又突出了山西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展示了当地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水平,更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

窑洞,是山西人适应自然条件、利用地域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凝聚着古代先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风情,成为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