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塘社区 首页
农村“冷席”现象频出,份子钱都给了,为啥人却不到场吃顿饭呢?

看到这个话题,我想起小时候,听老人们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听说朋友办酒席,提前几天就开始不吃饭,等到开酒席再好好大快朵颐。饿了三天了,才等到开酒席,老辈子也没啥丰盛的饭菜,主要就是饺子。这人就玩命的吃……!回家的时候,走到半路上,突然一阵风把他戴的礼帽吹掉了,他就想用脚踢起来,踢了半天也没搞起来。没办法,只能艰难的弯腰捡帽子。结果一弯腰,帽子捡拾起来了。但是从喉咙里挤出来三个整饺子。他想了想,吃了半天饺子,也不知道是什么馅?就用脚把饺子踩碎看看,一看是羊肉馅的,这个人捶手顿足,后悔坏了,知道再多吃一碗了……。

虽然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但事实证明,在生活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美食对人的诱惑力有多大!现在人们送礼钱,不去吃酒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还不是各家生活水平高了,物质条件好了吗?家庭里酒席上的美食也不缺,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做,只要物质条件好,平常的美食,什么东西吃不到。其二,人们都在忙着挣钱,真的没时间,没空啊!


现在乡村,好多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平常日子回去,村里基本上没有几个年轻人在家。一般都是农忙的时候,或者过春节的时候,村子里还热闹一些。这个时候外地打工的人回来的最多。所以现在农村办婚礼,很多选择在春节前办酒席,气氛热闹多了。但是一般的酒席,不一定能赶到春节办,比如生孩子的满月宴。到日子必须办酒席的,那么农村的年轻人大多都不在家,谁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回来赶酒席吧?知道消息的,从远方多随上一些份子钱,还不当误自己工作赚钱,省了路费,又给主家实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农村的“冷席”现象频出,份子钱都给了,为啥人都不到场吃顿饭呢?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是每个地方的风俗、给的红包数量、以及个人原因引起的。

这3年,我家就办理了两场白事,一场红事。16年奶奶去世,17年我弟结婚,今年4月底大奶奶去世。我奶奶去世,我爸叫我们准备55桌菜,我叫二叔准备了70桌,结果总共有80多桌的客人,都得去街上买十几桌的菜。厨房以及建坟墓的都没好菜吃,亏待了他们。第二天再叫他们过来吃饭。我弟结婚,这是喜事,基本都是发了请帖才来的,总人数按照一家老小都算好了。后来多出几桌客人。今年大奶奶去世,也是有很多客人过来,还好我们经历过两场,菜准备得够。

我这里是广西都安,我们这边红白喜事,都是随礼,100起步,好一点的200,家人自己愿意给多少就多少。而且来的以及随礼过来的都会返还20的红包。我们每次办酒席,最怕菜不够。如果是白事,你可以只开一百块,别人家办三天道场,你每个晚上都来吃饭,也没有人说你,家主还很乐意。这边上了年龄去世的白世,很多人是自愿过来的。喜事的,只要他们认为你可以交往,口头通知,或者他不知道,也会过来。

出现冷席的现象,可能是你们那边份子钱过多,给的少的,不愿意来,或者人家白天上班,没时间过来。

在我们这里,家里有红白喜事,很少出现这种冷席这种情况。

不要认为我们好酒,白事没人喝多,喜事为了开心,猜码的是有。

农村“冷席”现在很频繁,记得我当年结婚的时候,预算是60多桌,都是拿了份子钱,结婚当天因为各种原因,只来了40多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基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村农活比较多,尤其赶上农忙时节,根本没有时间参加酒席,基本不来的也就是关系比较疏远的。

(2)在外务工人员越来越多 本来计划打算来的,因为上班、家里有事等各种原因,导致很多朋友无法到场。

(3)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酒席也不再那么期待了 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去吃酒席,提前几天都会掰着指头算着时间。那时候,感觉农村的酒席特别好吃。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农村吃肉也变成了家常便饭,自然对酒席也没有那么期待了。而且吃一顿酒席还要跑很远,在农村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很多都是把钱找人带过去,人就不去了。

(4)农村酒席比较多 现在在农村,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俗,酒席特别多,尤其是现在留守农村的人少了,只要有点亲戚关系的,就会邀请来参加,酒席多了,就会有选择的参加,也是导致“冷席”的一个原因。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农村出现“冷席”的一些原因。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说起来这件事情老张就特别的来气,因为去年家里面举办喜事的时候,一邀请了很多的亲朋好友,而且这些亲朋好友也信誓旦旦的答应到时候一定亲自到场。要知道老张家里面这将近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办过什么大点的红白事,这些年光给别人送份子钱都送出去了上万块钱。但是到了当天的时候,很多朋友和亲戚只是到场晃一头,写一个份子钱就走了,当时老张还非常的生气,觉得这是人家不给我面子,事后老张也反思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出现这种“冷席”现象并不是老张家一个,实际上现在农村这种做冷席的现象非常普遍。

人情关系的淡薄。以前农村有句老话叫做“姐死门槛段,姑死不往来”,说的就是亲戚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但是现在很多的关系比以往变得更加的淡漠,因为本身现在的通讯越来越发达,以前发生什么事情都需要见面,现在只是在手机上打个招呼,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实际上长时间的不见面,亲情关系自然就淡疏了。

现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忙。农村很多人的生活现在实际上和以前的变化非常非常的大,有出息的就直接搬到城里面去住了,彻底的跳出农村。但如果留在村子里边的年轻人,基本上也都外出务工,只有过年的几天可能会回来几天。这样的生活实际上让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毕竟外出务工,不像以前在农村家里面那么多有空的时间,时间的不自由,实际上也是出现这种农村做冷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水平变好了。以前的时候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那可是一个很大的事情,熟人也喜欢去凑这个热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席间可以吃顿好的。现在咱们的生活水平都好的,平时的生活完全可以吃上大鱼大肉,因因此这种作息对于很多人就失去了一定的诱惑力,自然而然很多人就不稀罕了。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这种现象就不是一两个案例,而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现在农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好有坏,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是让很多人心里不是很舒服,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欢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讨。

说起这个,让我想到了二十年前,奶奶的娘家人做寿,我随着奶奶前去祝寿吃酒席的事情。当时可没有什么水泥马路直接通到家门口的好事,更别提坐什么小汽车了。去奶奶娘家,得翻过三四个山头,步行走上三十来里路的羊肠小道。奶奶带着我从早上四五点钟出发,走了四五个小时,才在十点钟左右的样子赶到了她娘家。

当时像我们这样走几十里山路去吃个酒席的,比比皆是。

到了现在,水泥马路到修到了家门口,家里有个小车的也不稀奇了,就算没有小车,摩托车还是有的。可是为什么交通发达,出行方便了,为什么吃酒席的时候人却不到场了呢?

1、以前农村里的人都在家务农,务农虽然辛苦,挣不了几个钱,但时间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把农活安排好了,剩下的时间随便自己去干啥都行。而现在许多农村人都在外面厂子里打工,平时得服从厂里的安排。如果摆酒席的时候,厂子里面正好比较忙,请不了假,这个时候农民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强行回家就会被厂里辞退,现在找份好工作不容易,为了回家吃个酒席把工作给丢了不划算。因此许多人权衡得失后只能叫别人帮忙随个份子,自己就选择不去了。

2、以前农村里生活比较艰苦,一年到头自家吃不上几顿肉。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的鸡啊鸭啊,只有过生日或者来了特别重要的客人时才会宰杀。至于猪肉,那就得等到过年时或者遇上婚丧嫁娶这种大喜事的时候才会杀猪吃肉。此外,就只能在别人家办喜事的时候去尝尝鲜了。因此那个时候如果谁家办喜事摆酒席了,客人一般都会过去,一个是随礼,二个是能吃点好的,改善下生活。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鸡鸭鱼肉也不是什么大事,酒席上那些丰盛的饭菜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许多人现在反而觉得酒席上的菜都是大锅炒出来了,反而没自家炒的菜有味。要是碰好自己刚好有点什么事,干脆就叫人帮忙上个份子,酒席吃不吃就无所谓了。

3、现在人情越来越薄,酒席反而越来越多。就拿拜年来说,以前村子里不仅每家每户走到,还得坐下来喝杯水酒,扯一下谈才去下一家。现在好多都是上门打个招呼就走,茶都不会喝一杯。以前村子里得花个五六天才能把年拜完,现在一个上午就全都走完了。人情日益淡薄,而村子里的酒席呢,却反而越来越多了。在个别农村,家里随便添置一个什么东西都摆酒,至于什么生日宴,升学宴,乔迁晏就不用说了。有次老爸给我打电话,说那一天被请了四个酒,实在应付不过来,最好只好去了最重要的一个酒席,其他的,就只能随个份子,人不过去了。

只随份子不吃酒席这种事情,实在说不上什么好坏。站在主家的角度,礼来了人没来,总是会让人心里觉得有点不太受重视。但站在客人的角度,一般来说都是手头有事,才没法过来,让人帮忙带份子。只能说大家尽量站在对方角度去相互理解吧。

农村“冷席”现场频出。之前我也经历过一回。现在回想还是让人唏嘘不已,故事发生在两年以前,那是一场农村人到城里举行的一次婚礼上。

之所以难以忘怀,那是因为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寒风刺骨,他穿着破烂,骑着电动车冒着凛冽的雪花大老远来给我送喜帖的举动把我给震惊到了。那是我20多年以前的一个旧同事,曾经在一个单位上过班,短暂的相处过一年,关系一般。儿子快三十岁了,要结婚。我猜可能是老家实在没什么亲戚朋友们来祝贺吧?于是想起我们这第一批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了。

说实话,我挺尴尬的,共事的时候,我刚出校门,人情事故什么都不懂,在那里面工作只短暂相处一年我就走了,在没有联系,这20多年过去了,他竟然想方设法打听到了我的电话号码,之前还亲自给我打电话确认,本来我挺忙的,心里不想去,寻思让人替我送上红包就好,可是他冒着大雪来给我送喜帖,让我动容。于是电话另外两三个女同事合计了一下,我们那天中午就一起作伴去了,权当给去他儿子的婚礼添点人气,捧个人场,人家也是要面子的。

可是婚礼现场人特别少,甚至可以用冷清来形容,后来听说他家定了二十几座,可是最后我们开始开席上菜的时候,竟然连一半的人都没有准时赴约,我们这一桌除了我们三个同事,看看名单,一半的人不认识,开席了,有一半的人竟然都没有来,一桌10个人满满的一桌子菜只来了五个人,随便动了几口的,我们就借口上班,纷纷离场了,剩下的农村人不急着走的,就开始抢着打包。婚礼撤席的速度比上菜都快,真让人尴尬,我们都觉得,不来的人,太坑人了。不来也不提前说一下,农村人来城里结婚办次酒席不容易,浪费了多少食材啊!

过后听大家议论,才知道,这次农村喜事遇“冷席”是有人故意的。很多不来的人也各有各滴理由,比如有的农村亲戚提前说好了,临近有事脱不开身,有的是农民朋友觉得大老远的,在外地打工,不值得跑一趟。随礼就是大面子上过得去就好。有的觉得自己随礼就行了,来不来无所谓,现在农村人生活条件好了,也不用逢年过节才能吃得起大鱼大肉了。又不为了吃那顿饭。当然也有人觉得时间宝贵,其实主要原因是关系还没好到这个亲临现场来祝贺的份上。

综上所述,农村“冷席”频现的怪现象,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其实,农村“冷席”现象在每个地方都有,出了份子钱,而人却并不到场,也算是“礼到”,以求心安,至于那顿饭,现如今谁的肚子里也是油水满满的,肚子里不缺也是事实。不过,仔细分析一下,这“礼到”人不到的基本上都是以年轻人居多。

在我们当地农村,讲究“红事叫,白事到”。所以说,农村冷席现象大多是结婚的婚宴居多,而白事的丧宴,基本上不会出现“冷席”现象,有的甚至还要“加桌”。就像昨天,我去农村老家给大姨烧“五七”。本来准备的是12桌,可到来的宾朋即使是13桌,才勉强坐下,来给大姨“烧五七”的人员比预估的多了近20人。

在农村人看来,白事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将手头的事情往后推推,除非万不得已,绝对是会参加的,因为白事到场是对逝者最起码的尊重,所以白事宴席人们基本上不会缺席,因为这讲究的是一个“情”字。而婚嫁宴席,是“礼”上往来,只要是礼金到了,东家一般不会去计较你是否去参加宴席。

记得过去小的时候,农村老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街坊邻居都会前去帮忙。择菜的择菜,刷碗的刷碗,而我们小孩子们给分配的活儿就是“端盘子”。农村人口中的端盘子,其实就是上菜的意思。小孩子们轮不着上桌,所以跑跑颠颠上菜的活计,就落到了半大小子身上。在上菜的时候,看到盘子上端着的美味佳肴,恨不得偷着吃上两口。但只好用眼看看而已,不过那时候大人们都能够体会到小孩子们的心理儿,每到“撤盘子”的时候,大人们都不会将盘子吃的光光的,盘子底儿上都会留上一两片肉或是一块排骨,其实那就是特意留给端盘子的孩子吃的。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有些人离家远。农村老家谁家娶妻嫁女的,人家会提前下通知邀请回家参加婚宴。不过只是为了一顿酒席,就要来回耽误个三两天,算算还真不划算。所以只要不是什么至亲,微信转个红包了事。再电话里跟主人解释一下,礼多人不怪嘛,毕竟主人家也会理解的。

对于农村举办宴席,有的人随礼后人不去坐席的“冷席”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朋友们留言,一起讨论学习。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就像我把5月1号有个朋友孩子百岁宴。他去年结婚时候我随礼1000元,一年后孩子满月又打电话来,还提前半个月打的电话,我都告知他了,我说五一我可能要去西安,但是,人家电话口气貌似像我欠他钱一样,有种不去也得去意思,后来,我和其他几个朋友商量一下每人再随礼1000,人就不去了。

有两种原因: 1 这种随礼事情,我见得太多了,一年怎么也得随出去几万块钱,像结婚,百岁宴,乔迁宴 生日宴 其实全都是关系网,那有什么朋友间真情实感。

2 酒店 都吃烦了,过来过去就那些饭店,翻来覆去就那些菜 流水朋友,固定的席。平时请客吃饭,也吃的那些东西,实在觉得没意思。钱到位就行了, 人家叫你,也不就是为了要钱吗。 对吧!你人不去 人家还剩了。还少定一桌,要得也就这个效果。


农村宴席礼到人不到,份子钱随了人不吃饭就走,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常见了,归根揭底的原因,现代人的生活水平高了,不在会刻意的因为去吃,而把时间浪费在宴席上面,毕竟在农村一场宴席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我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能吃席,不管是婚丧嫁娶喜事忧事,只有听到村子里面有放炮的,马上就寻思着能大吃一顿了。

农村“冷席”现象频出,份子钱都给了,为啥人却不到场吃顿饭呢?

原因一生活水平高了,农民对于大吃二喝已经有些疲惫,现在农村的日常生活,虽然不能做到每顿饭有鱼有肉,但是不在一门心思的馋吃喝了却是事实,所以过去那种单纯的因为吃喝,而必须参加宴席的事情逐渐的不存在了,农村宴席上面基本上没有素菜,一桌子都是肉,这对于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人是很排斥的,第一感觉肉吃多了不好,宴席上面的肉质也得不到保证,而且人多嘴多,人都会有一种多虑感觉。

原因二生活节奏太快,农村的喜事一般开席的时间都会在一点左右,而丧事因为礼数太多,很多时候两点钟都吃不到饭,你卡着吃饭时间去有会被别人认为没有礼貌,所以对于事情多,不喜欢热闹的人来说,是受不了这种时间上的煎熬的,一场宴席就会用掉一天的时间,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原因三吃饭地点有待改善,客观事实的说,现在农村的宴席还是在露天进行的多,一般情况下说秋天冬天,在外面参加宴席还好说,如果赶到春天呼啸而过的风,夹杂着灰尘实在是让你吃不下去,而夏天室外将近40度的高温,面对一桌子的肉,那种油腻而又炎热的感觉,会让你彻底没有吃下去的胃口。

原因四人际关系单薄,很多宴席都处于一种没有必须要去的理由,别人通知你了,你去吧周围都是陌生人,吃喝会感觉到拘束,不去吧有损人家的面子,因此把钱随上和办事的主人打一个招呼离开,实在是在稳妥不过的事情了。

原因五拒绝喝酒,参加宴席对于不想喝酒的人总是很被动的事情,一个桌上几个人都喝酒你自己不喝,难免会给人一种孤傲的感觉,喝吧自己实在是难以入口,不喝吧有怕亲戚朋友认为自己拿架子,通常劝过来劝过去,就会合格烂醉如泥,我自己参加宴席有好几次这样的感触,姥姥那里的人好客好喝,你去了本身自己就是晚辈,长辈和你喝个酒你根本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代驾提前都给你安排好了,这酒你还能不喝吗?所以我通常都是能躲着不去就不去,只要去了就做好了烂醉如泥的准备。

在我认为农村的宴席会逐步的走向一种完善发展的过程,会有专门用来吃饭的厂房屋子,而菜品也逐渐会慢慢把肉所沾的比重去掉,毕竟吃的精致一下,喝好不喝倒才是参加酒席一件惬意的事情,在这里小小李想问一下,你们村里有专门摆宴席的地方吗?遇到大雨大风天气你们有是怎么解决的那?

我是农村小小李,如果你对我的回答有些许满意,希望你能给我一个点赞和关注。

农村“冷席”现象频出,份子钱都给了,为啥人不到场吃顿饭呢?我认为这都是正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可能由于距离比较远,没法亲自到场吃饭。现在农村有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老家的亲戚朋友有人办酒席(喜宴或是丧宴等),收到消息后,出于人情往来,大家都会随份子钱。但是,由于距离太远了没时间赶不回去或是由于路上花费太多不愿意回去吃顿饭。我舅舅家表弟结婚,当时工作特别忙真的赶不回去,我就给表弟打了电话表达了歉意,让我父亲把我那份份子钱给带过去了。

二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以前那么浓了,同时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总有忙不完的事,如果当天有事走不开,正好跟吃酒席时间冲突了,人们往往选择忙自己事情去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不差一顿好吃的,对吃酒席就没那么感兴趣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