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西园四区社区 首页
谁才是“西游第一人”?这位僧人比玄奘早了200多年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法师玄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西行僧人。

  西行前,玄奘曾仔细研读《佛国记》,并受其感召坚定了西行之旅。

  那么,玄奘是西行第一人吗?时光向前追溯两百年至晋代,那位僧人便是《佛国记》的作者法显。

  三岁“避祸”进佛门

  笃信佛法拒不还俗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因为所生四子,前三子皆未活过幼年,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的一户龚姓人家便将最小的三岁儿子送至寺庙中生活,以求庇佑“避祸”,在寺院中他的名字便为法显。

  在“书香南京大讲堂”讲座中,南京大学教授杨维中说道:“法显曾被接回家中几年,却病笃欲死,但只要送还寺院,几天后病便会痊愈。法显因此不再愿意回家而常住寺院。”

  法显十岁时,其父病逝,法显的叔父以其母寡居逼迫法显还俗。法显便对叔父说道:“我并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而是为了远离尘俗,才入道的。”叔父认为法显说的有道理,便听任法显出家。

  不久,其母丧亡,法显回家办理完丧事,仍回到了寺院。在做沙弥时,法显与其他数十人在田中割稻子。

  突然有强盗想要抢稻谷,其他沙弥纷纷跑开,唯独法显纹丝不动。

  他对强盗说:“如果你们需要稻谷,就随便拿取吧。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正是你们昔日不做布施,因此现世陷入饥饿贫困的状态。现在你们又实施抢劫,来世恐怕要遭受更多的苦难。”强盗听闻他的话,转身离开了。

  杨维中认为:“从稻谷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法显为人一身是胆,同时也对佛教的教义有了高度的认可,这也奠定了他前往西域求法的引子。”

 花甲之年入天竺

  十五年完成西域行

  法显之世,中国北方正值五胡十六国时代,兵荒马乱的纷争中,佛教逐渐兴起。当时虽然已有佛教经籍的流通,但律典极为缺乏。居住于长安的法显感慨于此,不顾自己已迈入花甲之年踏上了前往天竺求法的路途。

  法显在沙漠中行进十七日,路程一千五百里。

  据《佛国记》 描述,法显仍感心有余悸,沙漠中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难辨西东,只能以白骨为标志,踏着前人衰亡的方向走出这片无人区。

  穿越小雪山时,遇到风暴,同行的一位僧人慧景对他说完“我将要死去了,你速速离开,不要同我一起殒身”后便卒。法显只能奋力前行,度过山险。

  法显历时六年,最终抵达目的地天竺,此时十余人的队伍只剩下了法显与另一位僧人。

  杨维中说道:“在佛教的发源地,法显停留六年,雇人将印度大师口诵经典抄下,带回中国,整个西行之旅共经历十五年。”

  在佛教翻译中心建康

  撰写完成《佛国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曾经的古寺宝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法显于义熙八年(412)来到晋都建康,在当时的佛教翻译中心道场寺(斗场寺)开始了一系列的翻译工作。

  据了解,雨花台一带寺庙是当时的佛经翻译中心,并且以道场寺(斗场寺)为首。史料记载,在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一带,直到清朝还有人能够指出道场寺的位置。

  法显等人在建康翻译的著作达到百万余言,其中著名的《佛国记》便是法显于义熙十四年(418)在道场寺撰写完成的。

  在南京写就的《佛国记》为何能够彪炳史册,成为名著?

  杨维中认为,法显的《佛国记》记载了当时西域诸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国的风土人情,弥补了当地史书稀少的缺憾。同时,这一部饱含心血的著作早已超越了佛教本身,而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