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2019年2月12日(正月初八),陕西商洛洛南县保安镇仓圣社区东新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搞展演,欢欢喜喜话农耕。一系列活灵活现的农耕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景演绎了古老的农耕民俗文化。由洛南县人大代表、保安镇鱼龙村非遗传承讲习所创办人、民俗实物、农耕器具收藏家温学辉历经数月倾心准备、热心组织举办的农耕器具、民俗实物文化展演活动,吸引了四邻八乡依然沉浸在新春佳节气氛中的父老乡亲前来观看;大家在这里再次共同观赏了具有不忘过去苦、牢记今日甜教育意义的民俗秧歌舞表演以及模拟春种秋收、集市贸易、民风民俗、节庆祭祀等弘扬古人智慧、传承农耕文化的各类艺术演示。展示展演活动中,由300余人按照不同种类展示方队,按从南到北的方向穿越保安镇东新街而过。据了解,2009年以来,居住在洛南县保安镇鱼龙村的温学辉看着凝结着祖辈心血与智慧的生产生活器具一个一个从人们的眼前渐渐消失,这让他内心充满遗憾。从那时起,他就做起农耕器具、民俗实物及工艺品收藏工作。一个破圆笼、一盏旧油灯、一个残缺不全的石磨,大大小小、远路近道,他都会不遗余力收回家。“今天举办的这个活动,从去年九月份筹备到现在已经五个月了。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古人智慧,传承农耕文化。也就是说通过扭秧歌、做动作的方式,告诉后人,告诉现在的年轻人,这个物件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洛南县人大代表温学辉说。多年来,他个人出资超过了20万元,收藏农耕、生活器具及工艺品不计其数,其中2013年收藏的民国时期土法榨油机成了最具价值的老物件。作为一名生活在农村的人大代表,温学辉在思考一个新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量农耕器具终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怎样才能留住那一抹乡愁,让下一代了解祖辈生活,充分感受今天的幸福。他决定举办一场展演,让“死”的物件“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展示让现场观众感受人民群众火热的劳动场面,感受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让年轻一代记住浓浓乡愁,传承农耕文明,模拟耕牛犁地、镰刀割麦、耕地点籽、打连枷、锄头锄地、纺车纺线、织布机土法织布及老风车、老碾子、小商小贩来来往往……
当天的展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在温暖的阳光下,由巨大的根雕木牛牵头、活生生的真牛紧随其后一声长哞,极为真实的农耕生产画面出现了……碌础、连枷、杷、磨、背笼、 织布机6台、纺车5台、老车床、石头磨子碾子、独轮车6把、蒸笼3台、风车2台、大称一杆4人抬上走、弹棉花、磨刀戗菜刀、采漆1人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褡裢、木勺、镰刀、锄头、撅头、扁担在群众演员的真实演艺下迎来了阵阵掌声;种豆、除草、收获、加工更加具体形象的再现了劳动人民辛苦耕种的画面;石匠、木匠货郎担,锄头、木扠大扁担,一样一样的进行着集中展示与表演。这些近乎失传的民俗表演为保安镇的父老乡亲献上了极为丰盛的新春文化盛宴,让民俗农耕老物件活起来,传承一种文化精神,让观赏者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进当代,可以发挥民俗实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民俗农耕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是静止的、沉睡的,让它活起来,需要我们继续系统梳理,灵活运用当代人熟悉、喜爱的传播方式,运用民俗民风节日气氛通过民间社火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国魂民风文化自信。这次活动进一步突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石,更加彰显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劲底气,得到了成百上千观看者的纷纷点赞,同样吸引了民俗专家、文化学者以及各类媒体的前来助阵。它的成功举办,对于我们来说了不仅仅坚定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繁荣,更让我们记住乡愁传承农耕文明——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