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狮街道 首页
“富民”之上谋“强村”
这些年来,金东区一直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件民生实事来抓。截至去年底,全区26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有206个。

  然而,有人不解,村集体经济为何如此重要,是否有必要发展?在一个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或是刚刚“摘帽”的村庄里,记者找到了答案:村集体经济强不强,关系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美化,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关系着民生改善与农村和谐稳定。当前,在决胜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一段征程中,村集体经济不应也不能成为“三农”工作的一块短板。

  民富村穷——村集体办事靠“化缘”

  澧浦镇湖北村是远近闻名的霉干菜制作专业村,年销霉干菜100吨左右。然而,这个靠霉干菜发家的村,却是个“化缘村”。“这几年,村民富了,人均收入翻番。可村集体却和以前一样没什么收入,我们村的经费一度靠‘补’,公益事业发展依然靠‘捐’,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靠‘要’。”村支书李晓远无奈地表示,为此他时常要到区里、镇里跑部门、跑企业,四处“化缘”。

  “村里要办民生实事,样样都得花钱。”他还给记者算了笔账:村里有30多个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年就得花3万多元;村里环境保洁、垃圾回收等一年支出2.1万元,财政补助1万多元,村里得出1.1万元;村里会计一年的劳务支出需要1.2万元,财政补助3000多元……就算再精打细算,村集体一年少说也要贴六七万元。这些日常开支还好说,村干部靠着四处“化缘”也就应付过去了,可是要发展项目,村集体没钱就真是一点招都没有。

  有些薄弱村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就需要财政给予扶持。截至去年底,金东区仍有61个村年可支配资金少于10万元,这其中以偏远地区的村庄居多。曹宅镇山下洪村便是这样一个村庄。“没有区位优势,集体资产少,想发展无从下手。”村支书郑秀菊要吐的苦水可不少,“要是没有财政兜底,村集体运转都难,更别说发展了。”

  简单当“包租公”——经济难有起色

  2009年,澧浦镇下宅村52户宅基地指标通过向村民竞标择位,获得了450多万元资金,其中300万元用于村综合大楼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2012年,村口四层高的综合大楼造好了,可不曾想,招商却不顺利,费了老大劲才以每层每年6万元的价格租了出去。“300万元的投入,年回报率却不过2%。这和我的预期有不小的差距。”村支书王根俏说话时,脸上难掩失落之色。另外,她还透露,综合大楼的租金是三年一次性上交。这表示,如果第1年租金用完,接下来两年村上就失去收入来源,无钱可用。

  “单个村自己发展集体经济往往效益低下。”区农林局农经站站长周建斌认为,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村区位条件差,发展物业、旅游等产业难;有的村没有能人,搞了项目却经营不善;还有的因为资源、资产有限,潜力难挖……

  政府出力——迈出“造血”第一步

  发展不平衡、村级负债重、政策难落实……薄弱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使得穷村的“造血”功能普遍不强。那么政府应如何帮助穷村迈出“造血”第一步,保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呢?

  薄弱村单打独斗闯市场困难重重,抱团发展不失为良法。以孝顺镇为例,该镇下辖83个行政村,年收入低于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有1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0.5%。今年该镇以“资源整合、区域发展、共建项目、以强带弱”为思路,13个农村区域党委各自因地制宜谋划项目。如低田区域利用10亩闲置土地打造塔江山夜市;东下叶区域打造腌菜文化品牌;王宅区域主动接轨杨大龙远舟真菌公司的农业辐射带动;车客区域实施万芳园艺农旅结合项目,统一入股旅游公司;中柔区域利用辖区内3个自然村的旅游优势打造古建筑+自然风光的民宿旅游项目。

  “孝顺镇采用‘区域共建’的模式,以区域谋项目,因地制宜运用资源开发、物业经营、生产服务、村落建设等多种模式,有利于薄弱村实现从暂时脱贫到可持续性突破、从单村作战到区域联动、从消薄到扶强的实质性转变。”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拉高标杆——为“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金东区越来越多小山村靠着美丽经济脱了贫,摘了“帽”。140余万元,这是去年江东镇六角塘村的村集体收入;在几年前,这个距离金东新城区五公里的小村庄,集体经济年收入还只有10余万元。村支书楼根洪告诉记者,今年目标是160万元。

  不仅是六角塘村,多湖街道、江东镇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庄,纷纷主动拉高标杆,有的要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0万元,有的要求达到30万元。薄弱村已经“摘帽”,为何还要拉高标杆?

  在周建斌看来,省里把薄弱村的对象确定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考虑的是那些地处偏远、资源开发条件有限的村。而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地域优势的村庄来说,随着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里上马的公共配套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运维成本水涨船高,要深化推进城乡统筹,就需要更雄厚的村集体经济来支撑。

  多湖街道厅上村村支书盛惠益对此深有体会。几年前,村集体收入少,村里只能勉强维持运转,许多事办不了;现在村集体富了,陆续翻新了村内道路、修建了文化礼堂、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去年还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连通村庄内的5口塘,盘活水资源。“这些项目建设需要村里出一部分资金,而且日常维护费用也要村里来承担。”他说,算一算,少说一年也要十余万元。

  “以后城里有的设施,我们村里都得有,估摸着开销只会越来越大。”想到这,盛惠益越发觉得有必要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于是,村两委陆续改造陈旧的农房,将村里的旧文化礼堂出租给其他公司。

  盛惠益想做的事还远不止于此。他还打算按照村集体收入情况,过年时进行分红,让更多村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