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街道 首页
苏州相城非遗走进上海浦东机场活态展示,获中外旅客“点赞”


     缂丝传承人王昌江现场展示缂丝技艺

    6月9日讯(记者 薛马义)6月8日下午,“醉美乡愁•魅力中国——我在浦东机场学非遗”主题系列活动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行。有“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之称的相城,将最具地方特色的非遗珍品,零距离地呈现在中外旅客面前。缂丝、草编、砖雕、泥塑等民间非遗大师亲临现场,进行技艺活态展示,中外旅客在与大师的互动学艺中,深度感受非遗魅力和传统文化精髓。

 一副精美绝伦的缂丝台屏旁,围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啧啧,这工艺,放现代也不一定能做出来。”人群中时不时发出这样的赞叹。缂丝,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艺术品。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传承人王昌江也来到活动现场。据他介绍,苏州王氏缂丝的前三代传人都是清廷匠师,第一代传人王金停专做宫廷龙袍褂子等缂丝,第二代传人王新定曾为慈禧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和霞帔等。“但是修补龙袍也绝非易事。”王昌江说,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因为讲求工艺的精美与完整性,工匠通常需要不间断地完成一个构图,往往好几个小时必须一直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

  “这几天在苏州博物馆见过类似的中国工艺品,一直以为都是由机器制作的,今天才知道原来珍藏品都是手工缝制的,真是难以置信!”来自法国的Henri和朋友们结束了首次中国行,再临上飞机前才得知了缂丝的“秘密”。“以前只觉得丝缎上的图案栩栩如生,十分精巧,现在更佩服发明这项技术的古人,这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才对!”Henri兴奋地说。

  相城生产的仿古青铜器约有上千种产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巧生炉。而巧生炉的制作,曾经一度失传。自20世纪70年代起,陈巧生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近40年的走访、查阅和试验,他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中国的青铜器驰名海外,但没想到在百年前流失的工艺还能够重新找回来。”来自英国留学生Amy指了指身边的巧生炉,“这类工艺品在其他国家很稀有,凭借精致细腻的制作工艺,如果出口到海外,价值一定不菲。”Amy拿出手机拍了许多照片,准备回国后向家人“炫耀”一番。

非遗展演人气火爆 旅客争相互动体验

  “阿公站船头,甩开膀子,缓缓划桨向湖中,一摇一推间,清亮的嗓音敲开了暮色的沉寂。你方唱罢,站在船尾的阿婆,顺势接上,一边整理着渔网,一边以歌声回应,你来我往间,尽显浓情蜜意……”原生态的阳澄渔歌《啥鱼白啥鱼黑》一开唱,便将中外旅客纷纷吸引过来。一曲作罢,另一曲《阳澄湖四季情歌》又起。吴侬软语,配上充满水乡风情的小调,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入到波光粼粼的阳澄湖畔。

  阳澄渔歌作为吴歌嫡系之一,是以吴方言传唱的山歌,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和原生态特点,唱腔委婉清丽、含蓄缠绵,从春秋吴国传唱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从抢救渔歌走街串巷记歌单,到年轻人学唱渔歌、改编渔歌,再到乡土文化进校园,相城阳澄渔歌千年不衰,培养了数百传承人,很好地活在了当下。“方言虽然听不懂,但曲调和伴奏都很特别,很高昂、优雅。”来自美国的Alex听着渔歌入了迷,不由自主跟着哼了起来。“音乐是无国界的,就像我们的摇滚、乡村、爵士、嘻哈一样,只是表演形式不同,核心是一样的,都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诠释。”


中外旅客驻足感受非遗魅力和传统文化精髓

  还没等旅客从悠扬动听的歌唱中缓过神来,非遗大师们已经在机场大厅里“摆了摊”。机场一时成为了“非遗文化互动体验馆”,大师们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袁中平是苏派砖雕的传承人。只见他微微俯身,手握一把小刻刀,几乎把脸贴在了面前的青砖上。那种专注,让人肃然起敬。来自加拿大的William在砖雕前站立了许久,津津有味地看着袁中平的每一道工序。“我们国家大多是立体人像的雕塑,像这样平面的雕刻我从来没见过,很有古典宫廷的韵味。”William用手比划了起来,“人像雕塑体积大,操作相较简单,在砖头上雕刻难度应该更大,况且它在平面上也表现出了立体的感觉。”William指着砖雕的镂空花纹,惊叹道。袁中平见William对砖雕兴趣浓厚,把手中的刻刀交给他,并手把手地展开教学,“力度、方向,都需要精确把握好……”袁中平一边指导,一边讲解道。

  “太逼真了,跟变戏法似的,这就是泥塑技艺吗?”看着小时候玩的泥巴,在来自相城的苏州泥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陆招妹的手中,变身成精美的工艺品,旅客王先生不禁竖起大拇指。陆招妹介绍说,苏州泥塑历史悠久,唐宋已有作品问世,明清达到高峰,苏州泥塑和无锡大阿福、天津泥人张、潮州大吴泥塑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2008年,苏州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王先生跃跃欲试,跟着陆招妹捏起了泥人。“没想到来外地出差也能有这样特别的体验,教学过程很有趣,学到了不少东西。”离登机还有半个多小时,王先生才与“师傅”道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下次有机会,希望去相城非遗文化馆看看。”


  2500年历史的沉淀,滋养着相城的民间手工艺。一块御窑金砖、一方锦绣缂丝、一曲阳澄渔歌……这些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相城的自然脉络,彰显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至今,相城区已公布了六批47个非遗项目、五批7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有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