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区 首页
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三期建设渐近 这个重点革命老区村的最新史料正在挖掘整理

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三期建设渐近
这个重点革命老区村的最新史料正在挖掘整理


  记者 张目伦

  阳谷县寿张镇是一个革命老区,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就设在该镇沙河崖村,现已修复旧址,并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

  5月24日,记者在沙河崖村探访时了解到,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三期建设即将启动,关于这个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的最新史料正在挖掘整理。

  新计划 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三期建设即将启动

  沙河崖村位于阳谷县城南11公里处。1947年,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就设在这里。1996年秋,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在此修建,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了馆名。

  当天,在该村党支部书记蒋景高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指挥部旧址。这个被历史载入史册的农家小院,是一处坐西朝东两出两进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严谨,房屋结构典雅壮观,颇具鲁西民间建筑风貌。进门就是前院,有南屋和西厢房,南屋是作战室,西厢房是警卫室。后院北屋有三间,东厢房二间,西厢房二间,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居室,北屋是房东孔月仙居室。

  这个小院收拾得非常干净,地上没有杂草,只有几簇花丛和几棵石榴及枣树点缀角落,身处其中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感和庄重的敬仰情。几扇门都上着锁,从外面看不到屋里的陈设。蒋景高说,邓小平和刘伯承居室是后建的,房间内摆设着陈旧的桌凳以及床铺,展示有渡河作战图、发报机、电话、医药箱等实物,真实再现当年刘邓两位首长在沙河崖指挥作战和艰苦生活的场景。北屋房东的居室还是原来的老房子,黄色的土墙不再平整,灰色的墙砖已经风化,屋里面有农家简陋的桌椅、床铺等摆设。

  为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加强革命传统教育,2012年,阳谷县对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按原貌进行二期扩展式修复,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4处院落、31间房屋,主要包括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村长蒋广立家以及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三部分。

  阳谷县老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即将结合美丽乡村启动第三期建设,并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景点建设计划。

  新史料 村民捐棺材造船助军队渡黄河

  这个小院的主人是该村的蒋广侠、孔月仙夫妇。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为什么要把指挥部设在这里?

  据指挥部旧址管理人员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出了名的“堡垒村”。之所以被称为“堡垒村”,主要是因为当年这个村庄四周筑有围墙,外面有壕沟,地势起伏,恰似一座小城,房屋和地下相通,墙是掏空的。从村中的胡同口到刘邓首长居住的地方要经过五道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安全性。并且,村里拥有民兵和自卫队武装60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环境。另外,该村地理位置适宜,距离黄河25里,黄河南岸敌人的大炮打不到,不太危险,又便于指挥。

  蒋景高说,当年,胡同东侧还有三座用土和麦秸建造的土楼,是村里的制高点,具有瞭望台的作用,可惜的是,1997年前后,为了配合村里规划拆除了。如今,村里打算请一些老木匠和瓦匠将其恢复,以免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永远湮灭于历史烟云。

  从指挥部旧址出来右拐往前走就是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包括当年邓小平赠给房东孔月仙的军用木箱,刘邓首长曾用过的桌椅、茶具及当时参加渡黄河作战领导同志的题字、回忆文章等上百件革命历史文物。

  记者从展示的史料中看到,当年,该村村名为蒋家庄,沙河崖的名字是邓小平起的。

  蒋景高介绍说:“沙河崖村原来是由蒋庄、张弯集两个村合并而成。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村里住了8个月,当时村里有很多军人,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大铁锅,老百姓给当兵的做饭。”

  沙河崖村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捐赠大量物资以外,村民还积极参军,当时这个400余人的小村庄参军人数近20人,1947年一次参军8人,跟随刘邓大军南下。“一切为了支前。”阳谷县老促会有关负责人说,最新发现的史料中还记载着这样的故事,当时,附近村民甚至把准备好的棺材捐献出来做成船,帮助军队渡黄河。这些故事很鲜活,目前正在挖掘整理中,完善后将在纪念馆中展出。

  新时代 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要好好继承

  在沙河崖村采访的当天,记者拜访了时任该村妇女主任、女民兵连长的于春梅老人。老人生于1928年,今年已90岁高龄,是一位1945年入党的老党员。

  她笑着迎出门,把大家让进堂屋。老人头发几乎全白,皱纹盛满岁月,脚步有些蹒跚,但满脸慈祥的笑容给人一种温暖。说起现在的生活,她无比幸福,直夸党的政策好,是党多年的培养,才使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如今年纪虽然大了,但她的身体没有太大的毛病,仍可以帮孙媳看家,帮忙照看重孙。

  回首往事,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让于春梅老人印象深刻。

  1947年6月下旬的一天,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领司令部机关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村里。他们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率领12万大军,将在鲁西突破黄河天险,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于春梅把两位首长领到早已收拾好的一座两层小砖楼前说:“村里条件差,这座小楼还算坚固,楼上也比较通风,首长就住这里吧。”

  看着小砖楼,邓小平沉思了片刻说:“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来享福的。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这小楼还是让乡亲们住吧。”

  于春梅等人再三劝说不下,只好改变主意,决定让他们住到普通农户孔月仙家里。

  于春梅说,当时房东孔月仙还是一个刚过门不久的新媳妇,听说解放军的大首长要住自己家,急急忙忙打扫院子,拾掇屋子,乐得像过年一样,准备把北屋让给首长住。

  孔月仙家有三间北屋、两间东屋,还有一排西屋,相比之下,西屋和东屋显得又矮又小,而且由于多年的风吹雨淋,土墙上布满了道道沟痕。邓小平却用手指了指东屋和西屋,说:“我们就住这两边吧。”

  于春梅说,两位首长平易近人,朴实的话语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无论是在战斗、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对人民群众可谓至亲至爱,令人敬仰。

  蒋景高告诉记者,对于这段历史,旧址周围10多户村民比较了解,但大都不在了,除了于春梅,还有时任儿童团长的蒋景汉,可他身体已大不如以前。然而,传承革命传统,弘扬老区精神,始终搁在大家心里。

  阳谷县老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聊城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发生在聊城的大事件很多,要进一步抢救和挖掘好革命历史资料和红色资源,保护和建设好红色旧址和红色场馆,在红色旅游统筹规划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把聊城老区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