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川镇 首页
舟山今年梭子蟹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0%以上

“近年来,东海渔场的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捕捞产量呈逐步增加趋势,多年未见的曼氏无针乌贼‘游’上了百姓餐桌,已近绝迹的大黄鱼时有零星渔获,渔业增殖放流使舟山沿岸岛礁海域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其中三疣梭子蟹产量增幅最为明显,截止到11月底,浙闽渔船到舟山国际水产市场投售量达近3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0%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延长伏季休渔期和增殖放流。”这是记者日前在渔区采访时,听到的普遍反映。

  舟山市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捕捞、销售、出口基地,捕捞业也是舟山的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舟山渔场传统四大经济鱼类中的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濒临灭绝,唯一幸存的带鱼资源也岌岌可危,“无鱼”成为东海之殇。

  为恢复渔场资源,舟山市从1982年开始向大海进行渔业增殖放流。当时,中国对虾人工养殖刚刚在沿海兴起,市渔业主管部门以人工培育的对虾苗作为放流品种,在普陀朱家尖附近海域放流1厘米左右的对虾苗54万尾,8~10厘米大规格对虾1100尾。自此之后,每年坚持增殖放流,且品种不断增多,数量逐步增加。1993年达到高峰,在舟山市多处海域投放大规格对虾苗11000万尾。1999年开始,首次组织进行大黄鱼增殖放流,在过去大黄鱼盛产地黄大洋投放5~6厘米大黄鱼苗种6万尾,翌年继续在该海域投放同规格大黄鱼苗种32万尾,以及50克左右大黄鱼苗种2000尾。连续10多年放流,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2012年8月11日,普陀区桃花岛渔民8艘渔船一水(半个月左右)捕获大黄鱼近10吨,其中单船最高产量2吨多,产值200余万元,创下舟山渔民一水单船最高产值的新纪录。

  增殖放流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起了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4年,农业部、省海洋与渔业局相继设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专项资金,使舟山市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模进一步扩大,放流品种更加丰富、放流区域不断拓展。目前,全市每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专项资金投入在1000万元左右。

  今年7月初,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副省长孙景淼、市委书记俞东来等和渔民、学生代表一起,共同向普陀莲花洋海域增殖放流大黄鱼苗种1000万尾。据了解,今年全市各地共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黄姑鱼、海蜇、日本对虾、梭子蟹各类水生生物苗种8亿余尾。

  为保证增殖放流的科学性和提高实际效果,市海洋与渔业局专门成立了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领导小组,从组织上和技术上保障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的顺利实施。每年年初,增殖放流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根据舟山海域的资源特点和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明确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总资金安排,增殖放流种苗的种类、规格、种苗费、放流海域地点、放流时间,拟中标单位数量、招标范围等,确保增殖放流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每年放流前一星期,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放流苗种进行病毒、药残等检疫检测。同时严把苗种计数关,对每个放流品种实施现场抽样计数和规格测定,并与渔民一起随船到放流海域实施现场监督。

  为让后代食有鱼,舟山市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建设、人工鱼礁建设、休闲渔业发展项目等紧密结合起来,全市目前已建成人工鱼礁礁体达50万空立方米。同时还设立了增殖放流保护区,组织渔民群众自治管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使增殖放流效果得到不断提高。

  为使地方海洋渔业资源包括各种增殖放流资源得到法律保护,今年3月1日,全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方法规《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舟山市在依法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加快实现海洋生态恢复,建设美丽海洋打下了扎实基础。



《来源于:舟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