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顺庄村 首页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探讨(二)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探讨(二)                               2017-11-24 王旭浩 魏美智 千载寺武术文化交流推广平台

 深入民间,走访遗老,考察唐村千载寺遗迹,从创编太极拳的宗旨,孕育太极文化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太极拳是李岩、李仲、陈王廷姑表三兄弟对李春茂十三势功法的再创。事实证明,南有少林寺,北有千载寺,这是中原武术文化和中华武术文化的两大发源地。少林寺是外家武术文化的发祥地,千载寺是内家养生武术文化发祥地。




焦作市地方史志协会会长王浩文一行在平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考察博爱武术文化


千载寺文化孕育了太极拳 


千载寺是一座佛、道、儒、文、武、医、易皆修的综合性寺院。在武术修为上,也是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唐村紧紧依傍千载寺,唐村武术就是千载寺武术的缩影。从明末清初有关典籍记载看,千载寺的武术有无极拳、通背拳、十三势、心意拳、太极拳等。 

据千载寺住持普观于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年所写的《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无极养生武功的创造者为唐朝时的千载寺住持十力大和尚。十力和尚“文武医塑,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业释、道、儒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养生》等,创艺无极养生武功,之所以能够创无极养生武功,在于它既精通佛教经典,又精通道教经典的黄老之术和儒家经典,把这些文化精髓与《易经》相融合,从而取儒道佛医易的精华,创编了无极养生武功。   

到了明朝末年,大宗师李春茂,拜太极宫博公为师在千载寺研传无极养生武功。其后在无极养生武功的基础上,高度精辟的提炼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八法和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五步,以其深厚的武学积淀创艺十三势养生武功(民间称十三势软手、软十三或姑娘架)。先后写出《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等流传千古的不朽拳论。传至李仲深得武功旨,有《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等阐述十三势理论的著作传世。到了清乾隆年间,李鹤林继承和发扬了祖辈的武学精华,根据“无极而太极”的原理,第一次提出了太极拳这个概念,并有《太极拳论》《打手歌》传世。 

二是太极养生武功。《李氏家谱》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记载有三处:分别在《李氏家谱·序》《李氏家谱·李仲》《李氏家谱·李信》条目。太极养生武功系列拳的拳谱,原载于唐村《李氏家谱》,后因家谱部分页面损毁,原谱已不可见。陈氏最早的拳架是小架太极拳,无论从拳谱、拳术、技击方法、理论渊源看,确实同出一源,是唯一可以寻迹的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系列拳。 


太极拳创编的宗旨:无极养生 


养生文化是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传承的养生文化之一。《怀庆府志·杂记》载:“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径于河阳。”古时将山之南、河之北称为阳,河阳即黄河之阳,覃怀之地。尹寿子的道经、就是最早的传播教人如何长生不老的养生方法和理论。 

到了西汉太乙宫(太极宫)出了个无极养生大师李自然,因为曾经教过汉武帝刘彻导引养生,被汉武帝赐他国姓刘姓,始称刘自然。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所写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中说:“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细无不在,大无不容,分判混沌,运干元穹,造化川谷,备列西东,生育万物、孕产禽虫,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随缘祸福,应兆吉凶。” 

东汉时期,千载寺的无极养生名气更大。曹魏谋士徐庶的母亲亲笔题撰石碑一个,内有“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这块石碑约三米五高,螭龙碑首,“文革”时被打为数块,残碑现仍存千载寺遗址。考古学家认为,三国文物碑全国稀见,中国古代女名人的碑撰更属罕见,属国宝级文物。在千载寺太极宫门前,还有王重阳、邱处机于金大定三年所题的碑撰两通。王重阳所题的是:“天下古汉传奇真教之胜无极寺首焉”。邱处机所题的是:“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释道儒融三教之胜养生之圣地焉”。邱处机在长达二十九年里均在博爱、修武一带活动。数千年的道家养生功法对后来无极养生武功、十三势养生武功和太极养生武功(太极拳)的产生发挥了重大影响。 

因此,养生文化既是千载寺当家文化,是创养生武功的宗旨与源泉,千载寺住持李道子正是根据无极养生、道家的经典《易经》、《易筋经》,佛家的经典《大明度无极经》等典籍创编了无极养生武功系列拳术。


千载寺武术文化交流推广平台

联系电话:1583916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