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后村 首页
临猗寺前神秘的古村久远的传说,古寺不复存在古塔默默守候

在临猗县卓里镇(现改为耽子镇)西南边陲峨眉岭坡沿地段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寺前村。寺前村历史悠久,有着鲜为人知的许多传说

村子始建于哪个朝代无从考证,先说村名的来历,查阅老县志仅能反映出寺前因位于“望海寺”前而得名,如今望海寺早已不复存在,但从村西沟壑的断土层中看到它当年毁灭时留下的痕迹,几十年前村民曾在废墟中挖出过多个陶瓷罐,据说罐里装的是寺里和尚圆寂后的骨灰,解放初期送交临晋县文化馆,至今仍陈列在县文物馆内。

据《辞海》记载“打神告庙”这出老戏的发生地为桑泉县的望海寺(即现今寺前一带)。由此可以推断出寺前村至少建于大禹治水的年代,当时峨眉岭下全是一片汪洋大海,址至峨眉岭,南至中条山,待到大禹劈开“三门”(即三门峡的人门、神门、鬼门),将水引走后,海水逐渐减退,直至形成运城盆地,现今运城的盐池就是当年的海底。据说当年的“望海寺”座北朝南,位于村子北边,占地八十余亩,寺庙内有十多个和尚管理寺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关于寺庙的兴建,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高僧云游四海到这里化缘,觉得渔村的老百姓热情大方,淳朴善良,且村庄南临大海瞰中条,北依双嶷山身卧峨嵋边,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就用化缘得来的银两,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寺庙,因面临大海而取名“望海寺”,从此,便把寺庙前后的两个村子分别取名为寺前村和寺后村,直至延续至今。

在村子南面有座神奇的古塔,旁边挺立着一棵陪伴古塔多年的老白杨树,风吹树叶哗哗作响,好像在向人们数说着这座古塔所经历的世事苍桑。四十年长,我在寺前村教书时,曾多次亲临塔下,抚摸那古老的塔身,仰视古塔的雄姿,它优美的造型,令我折服;那精细的做工,使我惊叹。也曾听村民历数它神奇而古老的故事:说它神奇理由有二,其一,它地处宽不过50米的两道深沟之间,历经400多年,几经风雨,几多磨难,却不偏不斜,巍立其间。其二,听村里老年人代代相传,说很多年前坡下有个村子,村里经常出事,灾祸横生,百姓苦不堪言,找风水先生去问,言说说坡上有个千年古塔挡了风水,于是那个村的村民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抬上礼品,敲锣打鼓来到寺前村,先是找村里管事说明来由,说不尽的好话,告不尽的艰难,善良的村民以人为善,慈悲为怀,答应在塔身第三层中间凿了个小门,了却了该村人的心愿,自那以后,坡下那个村天随人愿,万事平安,对寺前村民感恩不尽,对这座古塔特别崇拜,每年都要带上供品来到塔烧香摆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群红卫兵造反派要把这坐古塔作为“牛鬼蛇神”和“四旧”进行拆除,用塔身的老砖修水渠,搞基建,村里的长辈知道后,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拉上铺盖,带上凉水干馍块,在塔下守了几天几夜,这使得古塔没遭受到人为毁坏。前两年县文物局为保护这一文物遗产,派专人对塔身进行维护修缮,恢复原貌,修旧如旧,弥补了塔身那个门洞,安装了辟雷针,粉刷了塔身,百年古塔更显得庄重肃穆,大放光彩。最近,我又重访故地,用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做为永久的纪念。

寺前村不仅有着古老而神奇的传说,而且还有着现代文化与经济的内涵。翻开厚重的历史,打开记忆的闸门,遥远的影像就存眼前:历史上的寺前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农商并足,收入颇丰,当世之人皆称寺前村为“小潞村”,(即小运城)。那年月常有外乡人问路“小潞村怎么走?”路上皆指寺前村。倘若清代诗人杜牧在世,说不准会写出“借问潞村怎么走?路人皆指寺前村。”的诗句呢。那时的村庄建筑雄伟,村貎整齐,据说是借“凤凰穴位”之风水而建。村子坐北朝南,三面环沟,东子东西两沟深数十丈,犹如凤凰两个翅膀。村南有一条大路从坡下泉杜村直通村中,路东有“字纸楼”、“文昌阁”;路西有“簸箕掌”、“将军塔”。一路向北穿过“过路台子”便可进村,村东、西各有一庙,分别叫做“观音庙”和“白衣庙”,供奉着观音菩萨和白衣大士,两庙旁边各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犹如“两只凤眼”。村中那座“关公庙”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村民休闲聊天之地,上层供奉着关公牌位。村中四条主巷道串通东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北有一“北大车门”,是进入寺前村的唯一通道,整个寺前村北高南低,依自然地形地势而建,以凤凰展翅之形而布局,沾“风景巢穴”祥瑞之福气,北望小嶷山,南眺中条山,宛如一座城堡。抗战时期,为防日本兵、“二战区”、土匪滩大王、雷亨亨、李池泉等遭扰,毎晚关闭“北大车门”,并有专人在北门高台上站岗放哨,当年兵荒马乱,邻村都受到日本鬼子不同滋扰,慑于寺前村的地貌环境,从未近前一歩。

拆迁后的寺前老村照片


村中仅剰的一家破屋

七十年代村小学的遗址,仅剰当年厕所的几堵破围墙

没有清理走的碾盘和石雕的破门堆

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条件,造就了众多的耕读之家,养育一代代重教育、有文化,懂孝道、行善举的仁仁义士。在村子北口两旁各有两个高大的碑楼,西边是外地学子们为村里一先祖立的一座“教育碑”碑楼,怀念恩师之情,彰表教育之功;东边是夹马口人民为肇字辈贾肇梓立的“德行碑”碑楼。两楼遥遥相对,高约数十米,楼顶四角各悬挂一个大铜铃铛,风吹之下,铜铃随风摆动,清脆悦耳的铃声“叮叮当当”飘向远方。六十年代两座碑楼被毁,刻有先祖生平事迹碑文的石碑现已被他们的后辈们诊藏。

世事变故,风雨苍桑。古老而神奇的寺前老村曾一度辉煌,那古老的院落建筑在自然条件和历次政治运动中日渐减少,特别是六十年代至今的40年里由于各种原因,昔日名扬晋、陕、豫三省的“小潞村”在“改革”的大潮中,日趋荒凉,宙宇、房舍、石碑已毁之殆尽,仅剩村南两沟之间那座古老的五层砖塔和茕䒖孑立的老白杨,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它所见证的历史。但愿我辈牢证“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这一古训,爱护家园,保护自然,让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再铸辉煌!

图文:王守忠编辑:陈军芳

                                                                                                                                                        首个云平台寺后管理员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