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霞(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霜降的由来

霜降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之时,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也就是说,霜降后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可见,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霜降都有哪些讲究?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霜降时节,气温降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准备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所以有“霜降杀百草”的说法。而南方则是“三秋”大忙之际,“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意思是要及时将收割后的秸秆、根茬收回来,减少潜藏在地里的越冬虫卵和病菌。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都进入了干燥季节,要注意预防干燥上火。

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霜降时节的柿子不仅口感好,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及碘、钙、磷、铁等矿物元素,起到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作用。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挨饿受冻,有一年霜降,饥饿了两天的他在一个小村庄边发现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饱餐一顿之后他才得以活命,而且整个冬天没有流鼻涕、裂嘴唇。当了皇帝之后,再次路过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朱元璋感慨正是这棵柿子树才使自己免于成为饿殍,于是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也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霜打菊花开,登山吃兔肉 霜降时节,秋菊盛开,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古人将其称为候时之草、延寿客、不老草。我国很多地方在霜降时节也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史料记载,明朝皇帝在重阳节时要到兔儿山登高赏秋,饮菊花酒,吃迎霜兔肉,据说经霜的兔子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农家都会及时将萝卜拔出。白萝卜可促进胃肠蠕动,具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被称为“土人参”。

不过,秋季也是胃病的高发季节,萝卜虽然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但因其性凉,不适合脾胃虚寒者食用。

霜降到,鸭补火,牛肉萝卜齐上桌我国闽台地区霜降时节常会喝老鸭汤,此时鸭子肉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且鸭子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易上火者食用,是进补的优良食品。不少地方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牛肉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不易消化,小宝宝不宜多吃。

霜降来临怎么吃?

滋阴润燥,调理脾胃 霜降之时已经进入深秋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胃为主,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吃白萝卜、胡萝卜、白薯、山药、山芋、冬瓜、银耳、莲藕、荸荠及各种豆类制品等,也可食用芝麻、蜂蜜等以润肺生津,可防止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以防上火。

霜降多胃病,温热熟食最适宜 霜降节气天气逐渐变冷,局部胃肠保暖不当或饮食不当,会使胃部疾患增多,对于宝宝而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易受寒邪侵袭,日常护理“肚要暖”,饮食注意温热,可以适当多吃汤、粥类,如黑芝麻粥可补肾益五脏,山药百合糯米粥可健脾益气补虚、温中暖胃,芡实粥可健脾补肾,这些粥均补而不峻,防燥不腻。还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甘蓝、红薯等。

节气保健有讲究

补冬不如补霜降 中医养生注重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 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 秋要平补、 冬要温补。而补冬不如补霜降,补霜降就如同打地基,只有地基牢靠,补冬才有意义。

饮食养生应讲究平补,以益气滋阴,生津润燥为主。可多吃些白薯、山药、藕、大枣、芝麻、核桃、栗子等食物。栗子性味甘温 ,具有养胃健脾补肾的功效,也是霜降后的进补佳品。对于厌食、体虚易感的宝宝,也可以配合中药进行平补。

霜降时节常用的进补中药有麦冬、百合、地黄、玉竹、甜杏仁、川贝母、西洋参、太子参、白术等。不过,无论食补还是药补,都要根据孩子的体质进行。

寒露添衣裳,霜降秋天尽 霜降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是呼吸道疾病与胃肠疾病的好发时节,家长特别要注意给宝宝保暖,尤其是胃部及脚部要暖,及时增添衣物。易感的宝宝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睡前可用热水泡泡脚,不仅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有助于睡眠。有胃肠疾病的宝宝除食疗外,还可以通过给宝宝按摩穴位达到防病的效果,如按摩腹部,揉按中脘、脾俞、足三里穴等。

动静相宜,御寒锻炼 霜降时节应顺应“春困秋乏”的生理特点,让宝宝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这样能够保证其精力充沛。此外,要特别注意宝宝动与静的合理安排,加强宝宝的御寒锻炼,活动量相对秋分而言可适当增加,但仍不宜过度,以免阳气外泄,伤耗津液,削弱其机体抵抗力。

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游泳也可以培养宝宝的耐寒能力,但从未进行游泳训练的宝宝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感寒。通过运动锻炼,还有助于宝宝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适应节气的变化。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杂志 编辑|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