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浒村 首页
“草根”工艺产业路,珍华堂走起

 

  珍华堂银雕大师林仕元

  宁德文化产业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文/图) 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态的演变,一些曾代表着一个时代符号的优秀传统工艺渐行渐远,有的处于濒危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令人叹惋。而在福安,同样“草根”出身、传承至今已逾700年的珍华堂银雕却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珍华堂的成功之道,引人关注。

  从传统工艺的坚守到现代科技的融合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草根”出身的传统手工艺要在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并做大做强,从产品到商品、从单产到量产的转变,是一道必须要跨越的鸿沟。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现代科技、机械设备的运用必不可少。

  也有人说,传统手工艺越传统越好、越手工越好,现代技术的应用,传统技艺将走上被替代的不归路。但在林伟星看来,传统与科技并不矛盾,找准结合点,现代科技的融入,将推动传统技术的创新提升。

  从元代银雕巨匠朱碧山一脉传承而来,珍华堂银雕技艺至今已逾700年,总结形成了“操、凿、起、解、披”等五大技法和“圆雕、镂空雕、浮雕、平雕”四种工艺。在秉承这些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珍华堂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大胆融合现代科技,赋予传统银雕新的时代血液。

  3D扫描打印设备的应用,就是典型一例。据介绍,以往设计大件银雕作品时,一般是将整件作品分解成各个小部件,而后各个开模制作,最后组合起来,才能判定作品是否到位、各构件是否协调。哪怕是一个细微之处不到位,又得从头来过。而借助3D扫描打印设备,设计好模型,输入相应尺寸,360度全立体的作品效果便映入眼帘,设计创作时间大量节省。

  再如,利用银的延展性,创作薄银片作品时,手持则银片易变形。珍华堂推陈出新,引入电子行业普遍应用的吸盘设备,难题迎刃而解。

  科技助力的同时,珍华堂没有忘记传统技艺的坚守,手工雕刻的灵活运用、关键之处的精雕细刻,同样毫不含糊。一些精品创作,他们也会耗上五六年光阴去积淀深耕。珍华堂还挂牌成立了全省唯一的“畲族银器技术研究所”,并参与制定畲族银器联盟标准,不断保护、挖掘传统技艺,让老工艺在传统与科技相交辉映中华彩绽放。

  从坐守一隅的名声到纵横八方的品牌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保留在不少传统民间艺人脑海里的品牌观。然而市场经济,品牌是金,纵有享誉一隅的名气,“酒困巷深难飘香”。

  正是基于这一市场理念,多年来,乘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东风,珍华堂变“坐商”为“行商”,走出“家门”,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从厦门文博会到上海世博会到国际民博会,从西子湖畔的博览会到宝岛台湾的展销会到皇城根下的大师精品展,均可见珍华堂的活跃身影,并屡获大奖。2011年以珍华堂为代表的福安畲族银器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年,珍华堂银雕大师林仕元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闽东工艺美术界首获这一殊荣者,其创作的《鼎盛中华》、《畲族凤冠》两件作品还首开闽东银雕界先河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声名远扬。

  参展参赛、广告宣传,除这些常规品牌推广之道外,珍华堂还创新营销方式,深耕“私人定制”,打造市民化品牌。

  “银器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刚性需求,贯穿着寻常百姓婚丧嫁娶的重要时刻,寄托着他们的各种情愫。”林伟星告诉记者,把握这一商机,珍华堂从6年前便推出“私人定制”项目,一对一根据客户的情感诉求,量身制作银饰产品,当寻常百姓的“情感记录者”。此举,让珍华堂赢得了一个人、一家人甚至几代人的客户群体,进而口口相传树起了口啤。

  品牌助力,“扎根”福安、“坐稳”宁德、“进军”省城,并在全国布设5家公司门店,从固守一隅到纵横八方,珍华堂“品牌之歌”越唱越响亮。

  从家族小智慧的困囿到社会大智慧的回流

  “我的原创设计师,你在哪里?”,这是最近珍华堂利用微信平台推出的公开征集原创手绘设计作品活动,旨在觅良才、借“外脑”,推动银雕产品的开发创新。

  一直以来,众多传统工艺由于“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诸多传承习惯的制肘,人才之困凸显,以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珍华堂也曾一度面临这样的尴尬。

  “家族内的传承,带来的可能是技艺的封闭与落后,做不大、走不远。”林伟星认为。为此,珍华堂打破传统、“开门”授业,连续六年与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银雕工艺班,培养工艺传承人近200人,结业后再纳入麾下从艺。珍华堂还建立大师工作室,银雕大师林仕元领衔,构建“大师-高级技师-工作室-工厂”的梯级人才培养队伍,让艺人们朝着大师发展,而不仅仅是个工匠。

  育良才的同时,珍华堂还着力引才“借脑”。去年,成功对接清华美院,引来博士驻企实践,进行产品创意设计开发;举办“珍华堂”杯首届畲族银雕技能大赛、福安创业大赛,并推出“我的原创设计师,你在哪里?”公开征集原创手绘设计作品活动,广泛挖掘各种有志于传统工艺、原创设计的各种人才。据介绍,通过这一活动平台,目前珍华堂已收到手绘工艺美术作品50多份,并一期签约设计创作人员10多名。

  珍华堂还启动内部人员创业计划,通过激发每一位珍华堂人的聪明才智,或朝工艺或朝管理或朝营销,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让企业发展集聚合力、频添活力。

  种种利举,珍华堂突破家族小智慧的困囿,实现了社会大智慧的回流,人才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为传统银雕产业化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宁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