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镇 首页
岚山一对农民夫妻的慈善情怀

岚山镇46岁的谢荣兰被评为“睢宁县身边好人”;其丈夫刘保宏又被评为“睢宁人民好榜样”;以这对夫妻的故事为蓝本的电影《翅膀下的风》,将在中央电视台6套电影频道播出—— 






  刘保宏和谢荣兰是睢宁县岚山镇万庄村普通农民,自从他们被评为“睢宁县身边好人”和“睢宁人民好榜样”后,夫妻俩便成了睢宁县家喻户晓的“慈善夫妻”。

  这夫妻俩捐资助学14年,为513名贫困孩子圆了上学梦,并收养了21名孤儿。夫妻俩说:我们没有多大本事,不能为社会作太大贡献,只想努力让一些农村贫困孩子不失学,让失去家庭的孤儿有个温暖的家。

  创办基金会 走上助学路

  3月31日早上6时,刘保宏与妻子谢荣兰便早早地开着农用三轮车,将田里种的20多棵杨树苗拉到镇上卖。“获得‘睢宁人民好榜样’称号后,县里奖励了20万元,拿到钱的第二天,先还了13万元的债,剩下的7万元,准备今年夏天资助20个贫困大学生,每人一万元,因还差13万元,所以一早就和妻子来卖杨树苗。”身着褪色上衣、解放鞋上沾满泥土的刘保宏对记者说。

  说起热心慈善事业,谢荣兰说,刘保宏从徐州教育学院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选择了回乡创业。1997年寒假后开学那天,刘保宏路经万庄小学门口,看到本村何庆州8岁的儿子何跃抱着父亲的腿大哭:“我要上学……”原来何跃母亲刚去世,家里没钱给他缴学费。回家后,刘保宏赶紧凑了1000元钱,全部捐给万庄小学用来救助面临失学的孩子。在刘保宏的帮助下,包括何跃在内的5个失学孩子重返学校读书。看着这些孩子入学,刘保宏心里虽有些宽慰,但一想到附近还有更多孩子辍学,又坐不住了。经过一番思考,他萌发了建立助学基金的想法。他连夜设计了“助教兴乡”计划,并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岚山镇捐资助学基金会”成立了,刘保宏任主任,他拿出自家仅有的12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从此,他便迈上了助学、救孤的爱心历程。

  劳作不言苦 鼎立助丈夫

  许多贫困家庭得知刘保宏成立捐资助学基金会后,都带孩子来找刘保宏救助。刘保宏家并不富足,只靠10亩地种树苗挣钱,自己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面对助学资金的缺口,刘保宏到处借钱筹款,为此,妻子与他争执多次。1998年9月,谢荣兰又一次与丈夫为借钱助学的事吵架后,一气之下到温州捡破烂去了。

  谢荣兰说,她在温州市区增旺桥一带搭了个简陋窝棚,每天凌晨3点左右出门到街道和小区捡破烂,早晨7点在一些小商店门口收废旧纸箱,到了晚上再去夜市捡塑料袋,一直忙到晚上10点后才能回到她的窝棚。她算了一下:“一天最多只能歇4个多小时,每天捡破烂一般能卖七八块钱,最多的时候能卖十多元钱。”谢荣兰在外捡破烂时间长了,也慢慢想通了,对丈夫助学的举动,从理解到支持,于是,她省吃俭用,把辛辛苦苦捡破烂卖的钱,定时寄到丈夫的手上,有时六七百元,有时一两千元。

  为了能多挣钱助学,有时破烂捡不到了,她就到一些拆迁工地捡废弃的砖头卖。谢荣兰说:“从水泥块里剥出砖来,难度很大,一块砖有时要剥十几分钟,背砖时肩磨肿了,腰也被压得时常直不起来,有次累得几天高烧不退、昏迷不醒,把一同去的老乡吓坏了。”她说,一想到能帮家里和丈夫的助学事业,多为一些孩子上学和生活出把力,她的精神头又上来了。从1998年起到2004年,谢荣兰在温州捡了5年多的破烂。

  利用旧校舍 办起孤儿院

  刘保宏回忆说,2003年9月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刻骨铭心,也是从那时起,他产生了办一所孤儿院,让周边孤儿有个家的念头。这一年,他的女儿在徐州生物工程学院读大二,该开学了,刘保宏为女儿准备了4000元学费。就在这时,邻居家女孩姚敏找上门来。姚敏父亲去世后,家庭生活异常贫困,但要强的姚敏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家里实在拿不出几千元的学费。刘保宏听后咬咬牙,从女儿学费里抽出2000元给姚敏。在随后的十余天时间里,来找他求助的孩子达40多人,且大部分是孤儿,他为女儿筹集的学费被“瓜分”一空……面对这么多孤儿,刘保宏下定决心:“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创办一所孤儿院!”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他卖掉自家一些能卖的树和几窝猪仔,凑了6000元钱,向村里申请得到同意后,把废置的原小学校舍粉刷一新。于是,在秋天金色的田野上,一所简陋的孤儿院挂上了牌子,16名孤儿有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刘保宏夫妇成了孤儿们的“父母”。从此夫妇俩日夜操劳,全身心为孤儿们营造温暖的生活。

  在这个被称为“田野上的孤儿院”里,能上学的孩子就到附近学校上学,不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就在孤儿院设的“辅导室”里接受学龄前教育。为了提高孤儿的学习成绩,刘保宏还买来一些辅导书籍,自己为孩子们补习功课。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的孩子走进了大学和社会,幼小的孤儿不断住进孤儿院,走出去的孩子恋恋不舍,新住进的孤儿又找回了家的温暖。

  孤儿心目中 他们是爹娘

  “爸爸、妈妈,我们放学了。”每当刘保宏夫妇听到孩子们这亲切的称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岚山小学上2年级的孙金娥,放下书包就到厨房里帮忙。孙金娥家住王集镇高集村,2009年8月父母去世后,便来到了孤儿院。刘保宏和妻子谢荣兰看孙金娥穿得破烂不堪,就帮孩子梳洗干净,给她买了三身新衣服,从此她成了夫妇俩的新“女儿”。孙金娥说:“新爸新妈很疼我,晚上睡觉前还会帮我洗脚。”

  17岁的袁伟今年1月也成了孤儿,可他来到孤儿院后,一直没能融入到这个特殊“家庭”,还经常与新“爸妈”闹别扭。刘保宏、谢荣兰夫妻没有嫌弃他,而是用温情不断温暖袁伟的心。袁伟该读高中了,刘保宏、谢荣兰把他送到40里外的李集中学读书,为便于他双休日回孤儿院,夫妻俩又花300元给孩子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并经常抽空到学校看他。贴心的温暖,使这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慢慢和其他孩子一样阳光起来。当面羞于表达的袁伟,前几天从学校给刘保宏夫妇写来一封信,信中说:“爸爸、妈妈,虽然这个称呼我喊出时还感觉有些不太自然,但这是从我心底的呼唤。说心里话,您们不仅让我重返校园,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真是感激不尽……您们放心,在学校我会努力进取的,以后也会像您们希望的那样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切美好的理想、目标都将从这里启程,相信我会很快融入这个家。望爸、妈事事顺心,好人一生平安!”

  翅膀下的风 托着孩子飞

  刘保宏和妻子谢荣兰救孤助学的故事感动着人们。去年5月4日,以夫妇俩的故事为蓝本的电影《翅膀下的风》在睢宁开机。日前,刘保宏夫妇接到通知,说今年5月这部电影将在中央电视台6套电影频道播出。

  电影以纪实手法,再现了14年来,刘保宏和妻子谢荣兰先后帮助面临辍学的大、中、小学贫困生513名继续上学,并建起了“睢宁县岚山孤儿院”,先后收养了21名孤儿的感人事迹,展现了这对农民夫妻“托起明天太阳”的大爱义行。

  在他们的资助和抚育下,很多孩子考取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牌大学,理想的风帆乘风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