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肖村 首页
睢宁各镇地名由来及故事

睢(suī)宁县,名字由水系睢水取“睢水安宁”之意而得来。
什么?你都不知道你的家乡是怎么来的?快来科普一下吧!

睢城镇
    古镇睢城,自禹定九州,划分疆域,睢宁就域属徐州,地隶邳国。睢水东经红叶社区庙湾而过。商朝,隶属徐州蒲如国。西周时期,地属取虑国。春秋战国时期,睢城地区先后为鲁、宋、齐、楚等国所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睢城地区隶属泗水郡取虑县。汉末,睢陵县治所由洪泽湖中迁徙至此,睢城镇始为县城所在地,至今1800余年。睢宁县自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立,跨越明、清、民国,睢城一直是睢宁县府所在地。

王集镇
王集始名于明末清初年间。传说,明朝时有一孙姓人家从山西喜鹊窝牵来此地落户,当时他发现东来西往长途贩运的商人经常路过这里,就主动在路边搭起一处茶棚,以卖茶水为业。后在多数路人要求下,他又做起了小吃生意。随着生意兴旺,因家庭人手少,孙姓主人又收留了两名逃荒至此地的王姓弟兄俩为徒。三年后,王姓弟兄俩跟随孙姓师傅学会了手艺,积攒了工钱,也分别成家立业,就在此地长期定居。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小集市。因王姓人口远远多于孙姓人口,那些在小集市上卖蔬菜、食品、小吃、农用工具的摊点,均以王姓居多,管理集市的也是王姓长老。久而久之,人们就自然称之为王集,一直沿用至今。徐淮公路通车后,因王集东部有个很小的集市也叫王集,又都处徐淮公路沿线,为便于区别汽车停靠站的地名,故又称呼大王集。

李集镇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1——1566年),山西洪洞县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战祸流徙到此。在此之前这个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两大家,他们有钱有势,无所不为。姓李的来到后,散财货,结豪强,扩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乐于行善,对些要饭花子给吃给喝,帮助乡民安居乐业,在百姓中威望渐渐提高,势力和地盘也渐渐扩大,随之,人们就开始称呼李家集了。

姚集镇
早在东汉末年,下邳南黄河南岸就有姚姓人家居住。公元182年(光合五年)孙坚为下邳丞,得次子孙权时,孙权母亲爱吃的豆腐,就是御膳房大师从黄河南岸姚家圩村一姚姓家中购买的。当时下邳城南的黄河堰下,是一片大面积的茅草荒滩。居住在这里的姚、吴、孙、程、林五个姓氏十多户人家都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鉴于姚姓一户是三世同堂较为完整的家庭,并有一位60多岁的年长者非常正派,经常爱做善事,乐于团结大家,其家庭实属本分人家。其他姓氏的居民在姚家的影响之下,也就自然地称之此地为姚家庄。后因黄河连年决口泛滥,为防黄水冲淹灾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便在村庄周围挖沟排水筑圩,后来,便自然称呼此地为姚家圩。

官山镇

官山镇素有“睢宁南大门”美称。南与安徽省泗县隔河相望,西部龙、官、荆、赵等7山峰峦苍翠,境内龙河、白马河、潼河三河环绕,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特别是筹建的4A级农村旅游景点荆山,素有睢宁长白山美称,历史凿山采石形成的水塘,地下泉水清澈见底,可容百人同时游泳戏水,慕名前来的游泳者络绎不绝。荆山彭成来奇石馆、赵山的龙泉洞、龙头山的石雕、汤集古玩一条街、官山的石刻画像,都让游人流连忘返。官山的制陶、柳编工艺会让你百看不厌。坐落镇区、投资6个亿的众友兴和食用菌基地,亚洲第一,世界一流。

魏集镇
魏集镇属黄淮平原,地肥水美,古迹名人众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该镇是革命老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著名的新四军“叶场围困战”就发生在这里,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亲笔为“叶场围困战”纪念碑题写碑名并奠基。

梁集镇
梁集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境内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姬苑, 并有以戚姬命名的中学。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梁集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来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上投资兴业。

古邳镇
古邳,古称“下邳”,别名邳州、旧州、旧城。素有睢宁县“第一大镇”美誉,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徐州市商贸旅游型中心镇、徐连经济带核心城镇、睢北邳南经济增长极、睢宁县县域副中心城镇、睢宁县门户城镇,同时也是睢北邳南地区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中心。

双沟镇
俗话说,天上方一日,人间已百年。观音菩萨三日聚会结束,当返回南海又途经此地时,再次按下祥云往下一看,却发现她上次划出的河沟北边又居住了人烟,而且是一片低矮的茅草小屋,衣着破烂的穷苦的人家。于是她手指一动,在居住人烟和乱葬岗子之间又划了一道河沟,这就是现存北边的那条河沟。这条河沟,观音菩萨是自东向西划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西的。后来,随着集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自然地把原来的几个小村庄连到了一起,原来几个小村庄的名字也就分不清了。那些做生意的远近客商,也就自然称呼这里为双沟集,久而久之,双沟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桃园镇
    桃园镇有着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如果说旧朱集村九女墩是一个凄婉悲凉的爱情故事,那么,柴王卖伞到子仙、王母娘娘盛摆数十里的蟠桃宴,使桃园成为令人神往的仙境。加之村村地名都富有传奇的色彩,曾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贾慕名前来,久而久之,桃园自然地就成了苏皖交界处商贸的聚集地。

沙集镇
明末清初,沙姓上祖沙疏川,功名为文武进士。受官方派遣来睢宁东部执行剿匪。经几年治理成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深受官府和人民好评。沙进士奉命剿匪时所带眷属及子女就定居在今日沙庄。沙疏川有三个儿子,其中一子叫沙天禄,领导族人创建沙姓祠堂,所需资金大部分由他赞助。沙家祠堂建成后,定立每年四月八日为庙会集中活动日。以致后来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庙会烧香叩头。人员集聚,必有市场。做小买卖的,打拳卖艺跑江湖的都在庙会日设立摊点,活动十分热闹。因此,在此定居的人们逐渐增多。后来,为了扩大市场贸易,方便百姓贷币交换及生活所需,沙天禄便召集社会名流共同商定集中逢集日。在沙天禄的提议下,一致同意每十天中的三、五、八、十定为做买卖逢集日。至清宣统年间(一九0九年以后)才命名为沙家集寨。后又围绕祠堂建立一个圩墙,设有北门、西北门、东北门形成一个丁字形集市,以便于镇压土匪、流氓、捣乱集市。解放前夕,随着多种行业增多,原有贸易区域又向西扩展。集市贸易形成了一定规模。原称沙家集塞又被简称为沙家集、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