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本乡 首页
小学募集40万为患病学生安装电梯,不能仅当成一条暖新闻

原标题:小学募集40万为患病学生安装电梯,不能仅当成一条暖新闻

文| 徐媛

近日,媒体报道,山东济南的婷婷,因病导致右上身和左下身无法行动,每天用扎带捆在轮椅到校上课。今年上三年级的她犯了愁:随着年级增高所在楼层也不断升高,上楼时轮椅倾斜的角度一大,有可能导致骨折。学校负责人了解情况后,通过募集的方式为行动不便的婷婷安装了一部电梯。

该新闻获得了网友的一致点赞,很多人说,为了一个孩子,专门安装一部电梯,学校这一举动太暖了。也有网友分享身边的类似故事,称自己所在学校,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学生,特意将他们的教室安排在紧邻通道的一楼,小学六年,整个班级的教室都没有变过。不管是安装电梯,还是把教室安排在一楼,都体现了学校对残疾儿童的接纳和体贴,这种人性化的做法,很难不让人感动。

但另一层面,为患病学生专门安装电梯,时到如今仍然成为众口称赞的暖新闻,说明这一行为还是不够常见,以致媒体曝光时,读者会有新奇之感,感慨竟然还有这样慷慨仁爱的学校,肯为一个残疾学生,费这么大的功夫,不仅筹款修建电梯,还要修建专门的无障碍通道和相关设施。但大家容易忘记的是,修建无障碍通道,本来就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这一暖新闻给人的震撼越大,恰恰说明无障碍校园建设之不尽人意。

或许有人说,现实生活中的残疾孩子比较少,为了零星几个人,专门出线修电梯或无障碍通道,算经济账的话划不来。且不说每个孩子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从数量上看,现实生活中的残障儿童,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据统计,我国共有0-14岁的残障儿童817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67%。也就是说,每100名儿童中,就至少有2名残障儿童。由于学校缺乏条件让他们就读,过去有很多残障儿童被迫辍学,或者只能就读特殊学校,与正规教育体系隔离开来,被迫从大众视线中隐身。

对此,2017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残障学生入学零拒绝原则,明确残疾人教育应当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方式,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就近到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学习生活需要特别支持的,根据身体状况就近到具备相应资源和条件的普通学校就读。此外,条例也对学校的无障碍设施配备提出了要求,比如新建、改建、扩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逐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等。

残联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比重超过50%。与过去相比,情况大为改观,但也意味着,仍有5%的残疾孩子面临无学可上的窘境,仍有近一半的比例无法进普通班就读。而在普通学校上学的残障学生中,能够像新闻里的婷婷一样,受到学校特殊对待,专门拥有上学绿色通道的案例并不多。网络中更常可见的,是残障孩子依然艰难心酸的上学路。

有一名坐轮椅的高中生写道,他因脑瘫导致多重障碍,从小学到初中,学校没有无障碍设施,他一直挺着身躯每天爬上爬下。他拼命学习,就是为了考进区里的一所高中,不是因为这所高中的教学质量有多好,而是因为它是全区唯一配备无障碍通道的学校,可以坐电梯上楼。可惜他还是落榜了,所幸的是,他最后去的中学有货梯,能勉强使用,但生活中还是需要到处求助同学。而另外一名女孩就没他幸运了。据报道,重庆有一名肢体二级残疾的女孩,不能独立上厕所、走路,在学校由外婆陪读。日渐衰老的外婆已经抱不动长大的女孩,她最终离开了学校。刚离开学校时,老师上门送教,开始是一周两小时,后来变成了一个月半小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可见,法律虽然为残障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支持,但现实中大部分中小学校,并没有做好相应准备,迎接残障学子的到来。新闻婷婷的遭遇固然幸运,但也从侧面反映,学校之前没有做好这方面的规划,修建电梯,属于迟来的补救。而其他学校,可能连补救的意识都没有。普遍的校园无障碍设施的缺乏,犹如一道高墙,将残障学生挡在门外。这不仅让人忧心:残障孩子们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法律的规定付诸实践,才能享受到学校本应该提供的“合理便利”呢?

无论是《残疾人教育条例》,还是教育部都明确规定,接受残疾生源的中小学校,应按照相关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但只要无障碍设施不是所有学校的硬性要求,或者政府没有设置好具备无障碍条件的学校的适当比例,残障孩子的就读难免困难重重。支持残障学子接受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让他们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和玩耍,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也让后者从小树立帮助残疾人的观念,是社会的进步。但这一进步,从纸面到真正走向实践,尚有漫长的距离。这是偶尔的感动背后,透露着的沉重现实。

来源: 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