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龙乡 首页
“攘外必先安内”罪在何方?四百勇士血染疆场,解析八佰背后的意义

烛下青史

烛下青史

前言

电影《八佰》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期间又迎来了迪士尼大片《花木兰》的上映,但是《八佰》的热度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在《花木兰》的映衬下更加火爆。其实《八佰》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大战——淞沪会战下惨败的一个真实案例。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由于拍摄的手法以及展现的视角过于真实,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一幕幕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让现在享受和平的观众了解到一个近乎于真实的战争场面,只能说导演很大胆,编剧也很大胆。可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居然推迟了很久才能发行上映,不得不说,对于这样的片子还是需要再多一点,毕竟了解战争才能勿忘国耻。很多老兵在观看过这部电影之后都泪流满面,但是据他们所说,这样战争的场面,对于当时来说仅仅是冰山一角。

攘外必先安内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达到顶峰,中国民众的抗战思想空前高涨,并且在世界上的除法西斯外的各国都对中国的遭遇感到同情。本来在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完成了表面上的统一,蒋介石也成为中国的大总统,按理来说,这个时候应该集中力量一起抗日才对,但是蒋介石却开始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举措,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国民党表面一统。其实作为大总统的蒋介石并没有真正的完成国家统一。东北三省有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统辖,两位虽然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命令,但是也仅仅是接受对他们有利的命令,当然还有各地方的军阀等等,这还是没有统一。

其次是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自从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之后,国民党内的争权夺利思想一直存在,在蒋介石成功上任之后,党内的敌对势力又开始掀起新一轮的高潮。在1931年,在党内逐渐形成了孙科派、汪精卫派以及两广实力派等,这对于蒋介石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而蒋介石实际掌握的政权也只有中国的五个省。而且国民政府并非yidangzhizheng,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主党派同样占领较多的席位,因此,蒋总统的政令一般难以下达。

最后就是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决定的。在中国古代,一旦发生大的动荡,那么必然是国内与外族同时入侵造成的,然而统治者对于这样的战争,所选择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先"安内",后"攘外",当然,这些也并不仅仅是皇帝自己这样认为的,大臣也是如此,就连当时的岳飞也建议宋高宗赵构要先清除内患,才能更好的抵制金国。于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蒋介石自然也深悟此道。

可是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深,国内民众对于联合抗战心愿空前高涨,于是开始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开始兵谏,于是蒋介石开始了联合gongchandang共同抗日,也就为后来的淞沪会战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淞沪会战

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他们企图在华北建立第二个满洲帝国,作为中国百姓以及政客来讲,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于是国民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发布了抗战宣言,这也就将中国直接放在与日本的对立面上,随即,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是国民党的第一次大型会战,双方为了这场战役投入了约有一百万的军队,当然,日军投入只有二十万人。当时指挥作战的正是蒋介石手下的大将——张治中,战争中心也被选择在了上海。

蒋介石将战争的中心选择在上海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毕竟当时的上海是重要的贸易场所,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另外一点,上海作为租界,有很多外国的政治势力在里面,而蒋介石也希望其他国家的政治势力可以在中日之间做一些调停活动,毕竟当时中国士兵的武器装备等离日本士兵还是差很大一截,更何况以当时的状况看,淞沪会战的失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就在主要部队后撤的时候,却有四百二十位战士留下来与敌人周旋,既保证了大部队的后撤,也向国际展示了中国抗战的决心,而这四百二十人对外假称八佰士兵,这也就是电影中的"八佰勇士"。

总结

随着新一代人的逐渐长大,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个让先辈们流血流泪的年代了,一个仅仅四百人的小部队就能阻挡日本敌人的疯狂进攻,他们还很年轻,但是他们已经奉献了生命,就是他们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那时候的抗战老兵们又有哪些人会记得呢?如果不是这部电影上映,我们是否会忘记那些为战争而牺牲的士兵们,是否会想起那个一直为老兵养老的陈坤呢?这一切似乎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