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天才,我们总会联想到一些美好的词汇,聪明、睿智、年轻、能干……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拥有一片光明的未来。
冯奚乔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少年,不仅相貌堂堂,还成绩优异,17岁考上北大,20岁考上哈佛,30岁出头就被评为美国加州大学的终身教授,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他必定能够成为学术界了不起的人物。
但就在34岁那一年,冯奚乔选择了zisha,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人生。
科学界的一颗中国新星,就这么逝去了。无数人为他的离去困惑惋惜,美国加州大学下令全校降半旗致哀,知名月刊《今日物理》也特地为他刊登讣告,以示重视。
但是,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到底为何zisha。许多人企图追寻隐藏的真相,只得到一个谜团。
今天,槽妹和你一起走近天才陨落背后的故事。
冯奚乔于1960年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他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爸爸冯宙鹏是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总工程师,妈妈沈文筠是解放军304医院的胸外科主任。他还有一个小6岁的弟弟冯一意,天资聪颖,后来考入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冯奚乔从小聪明好学,不仅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广泛,水彩画、小提琴,样样拿手。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冯奚齐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七七级。
他不仅十分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其实并不突出。他意识到自己在英语学科上的薄弱,每天早晨起来就在宿舍楼前走来走去地背单词;每个周末骑车回家,还把生词卡片贴在车把手上,利用路上的碎片时间记单词。到了三年级,他的英语能力已经在班级里遥遥领先,还一举拿下了理科系英语竞赛的第一名。
也是在三年级下半学期,李政道教授主持了首届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通过考试筛选的中国学生将有机会去到美国最好的大学学习物理。
这个消息令无数北大学子为之振奋,其中就包括了冯奚乔。其实当时的冯奚乔只上了两年半的大学,很多课程都还没有学习。而当年那次考试用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资格考试的题目,包含了许多关于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高年级的深奥课程,考试难度十分之大。
但冯奚乔不愿意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准备这个考试,他开始自学高年级的物理课程,连续好几个星期埋头苦读,大脑一直处在紧绷的状态,整个人失眠得厉害,要吃安眠药才能睡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冯奚乔最终以北大第一、全国第四的出色成绩顺利通过了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进入哈佛大学物理系,是当年中国最年轻的通过者之一。
年仅20岁的他,在哈佛校园的一众顶尖物理研究生中毫不露怯,始终稳坐尖子生的行列。不仅能够快速理解老师的课堂内容,而且课下只需要花费别人一半的时间完成作业,考试成绩还总是名列前茅。
冯奚乔完美地符合了大众对于一个天才的想象,曾获得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年度优秀研究生奖”。要知道,这项奖项从来只面向哈佛最为杰出的研究生,奖学金足以覆盖整个学期的花费,让他们不被学术之外的经济问题所困扰。
当时哈佛的教授们对他寄予厚望:“冯奚乔会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
23岁,冯奚乔开始在物理期刊上发表凝聚态理论方面的文章。光是他的第一篇论文,就已经被引用了三百多次,由此可见他对今天凝聚态物理的影响。
到美国四年半后,冯奚乔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顺利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接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的教职,准备在那里迎接自己学术生涯的新篇章。
他平均每年都要发表十余篇文章,8年内发表了8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凝聚态物理理论的多个方面,成为物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那时,从来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会因为情感受挫,而主动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消息传来,引爆了当时的物理界。但对于冯奚乔的死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大众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为情所困,为爱zisha。
在冯奚乔记录的《我和我的美国女友》一文中,他写到自己在北大期间,曾有一位同系女朋友,两人一同赴美留学,分别在两所名校读书。但因为课业忙碌,聚少离多,在美国的第三年,女朋友向他提出了分手。
之后,冯奚乔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美国女孩劳尔,两个人谈了一段不痛不痒的恋爱,很快分手。阔别劳尔之后,冯奚乔邂逅了同一学校的艾格瑞,这两个人女孩一个像秋天般忧伤,一个如春天般热烈,他一度摇摆在两个女孩之间,无法抉择。
当他回忆起来的时候,说:“这是我在波士顿的烂漫经历。”
直到1991年,冯奚乔30岁的时候,认识了当时法学院三年级的女学生,他坚信这是理想中将与他相伴一生的伴侣。他们彼此契合,相处甜蜜,一同游览欧洲,甚至还同居了一年多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冯奚乔向她提出了求婚,对方答应了。
在冯奚乔的设想中,他的爱情和婚姻都将从这里迎来崭新的开始,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女孩在一个很大的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初入职场十分忙碌,在她最艰难的时候认识一个美国男孩,随后与他坠入爱河。得知未婚妻的出轨,冯奚乔备受打击。
爱情,对冯奚乔来说仿佛是道难以跨越的坎,他决定给自己一段休整的时间,于是埋头做了3年研究工作。他开始研究近红外光,并在1994年夏天取得重大成果,努力想要推动成果的商业化,制作成一个新的医疗器械,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然而,学术上的坦途并没能弥补爱情道路上的隐隐伤痕。就像别人说的,情深不寿,慧极必伤。90年代中期,巴黎警方通报:冯奚乔在一位法国同事家中突然离世。
外界传出另一种说法,他痴情一位年长10岁的法国女子,精心准备了求婚仪式,遭到拒绝。备受打击后,他站在一处高楼上纵身下跃,学术、家庭、理想,皆被抛之脑后。
他短暂而闪耀的34年人生,就此结束。
生命的脆弱,在天才和普通人身上仿佛并没有什么区别。但王尔德曾经说过,“才貌超群者往往背负宿命的悲哀。”
天才陨落令人唏嘘,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的宝贵,活在当下,拥抱平凡的精彩。
神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