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乡 首页
共青团记忆 | 李 大钊郑州讲“工人天”,23岁的他建河南首个团支部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

那是一个木质的长方形盒子,上面盖着一块红布,从抽屉里拿出来时,马继民先生小心翼翼。

揭下红布,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四分之三面包片大小的白桦树皮。

19岁的祝雯燕心里咯噔一下。作为河南工程学院青年杨靖宇纪念馆筹备人员之一,她对这树皮再熟悉不过了。

“这是我母亲去东北时专门带回来的,已经保存了八九十年了,就是为了纪念我的祖父,杨靖宇将军。”马继民先生幽幽地说着。

尽管这已是两年前的会面,但祝雯燕始终记得当时的震撼和触动。这两年来,杨靖宇将军于她而言,不仅在解说词中,更融入了她的基因和生命,催促她为梦想不懈努力。

百年沧桑,历史巨变。回望那跨越一个世纪的动荡年代,一个个一二十岁的青春身影,因为有了组织,因为有了信仰,一切又都是新的模样。

【觉醒之火】

lida钊郑州夜校讲授“工人天”

马克思主义曙光照进中原

4月15日,午后,郑州市管城区东三马路附近,一辆辆中型货车排成长队,正忙着装卸货物。街角一处古朴房屋,夹在各式商贸城中间,更显静谧。一路之隔的西面,是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

房屋被圈在一片建筑工地内,从外围只能看到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站在高处俯瞰,拱形窗户,红色门柱,是一座长约30米、宽约10米的宽敞大房。

这是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lida钊曾在此讲学,给铁路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

时间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地处中华腹地的河南,封建势力仍根深蒂固,政治腐败,兵连祸结,自然灾害频频袭来。富于革命传统的河南人民,不堪忍受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的欺压、剥削,掀起了自发的反抗斗争,有的借助于旧式结社,有的结伙拉杆啸聚山林,到处隐藏着革命气息。

新文化运动潮流和五四运动风暴,很快波及河南,在古老的中州大地,激起强烈反响。

从1919年纪念“五九”国耻日活动到1920年年底,一年半的时间内,河南学界首先奋起,工人阶级日益觉醒,他们冲破反动势力重重阻挠,集会演讲,游行shiwei,散发传单,发表通电,进行罢课斗争,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掀起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潮。

1921年初,在河南开展工作的第一位gongchandang员赵子健,由lida钊从北京指派而来,并以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教员的身份开展工作,积极创办工人夜校,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3月的一天晚上,头戴黑礼帽、身穿大夹袍的lida钊,出现在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来到工人中间,介绍俄国工人解放的情况,传播革命真理。

那堂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课,如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讲课时,lida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工”字,请工人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个工人说,“工”的意思就是做工,两横一竖,永无出头之日,天生就是受压迫的命。

然而,lida钊却说,“工”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一竖代表人,下边一横代表地,两横一竖连起来代表的就是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人,“‘工’字下边加个‘人’字,连起来就是‘天’,工人阶级前途远大。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将来要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好的中国”。

这种浅显生动的语言,不仅启发了工人的觉悟,更是点燃了中原革命的火种,为之后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奠定思想基础,进而拉开河南工人运动的帷幕。

同样广为传颂的,还有lida钊在河南大学的那场演讲。

那是1925年8月初,河南大学老校区6号楼(现称博文楼)三楼礼堂,lida钊面对开封各校学子,发表了名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

河南大学6号楼,lida钊演讲处

lida钊在演讲中说:“我希望中国的青年诸位,全都起来参加现在之国民革命运动,使之早日实现。”铿锵有力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据当时参与的学生回忆,“那天lida钊穿了一件月白色长衫,人非常多,整个三楼全部被占满,走廊、楼道里都是人”。

曾在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下文简称“省立一师”)读书,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的鲁子惠,亲历过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同学上街游行、讲演,为贫苦的儿童当老师,焚烧日货,从新思潮刊物上汲取精神给养……

在回忆《五四运动在开封》时,他写道:“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经过这次运动,知识界有了新的觉醒,大多数青年学生精神焕发,生气勃勃,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像以前那样埋头读书,死气沉沉了。”

【组织之火】

宿舍成阅览室,课堂成“播种机”

23岁的他建起河南首个团支部

“当时,开封是河南的政治、文化中心,1921年中国gongchandang诞生之后,一些gongchandang员陆续到开封领导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向新的阶段。”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一科工作人员魏佳说,特别是1922年5月,党中央从上海派gongchandang员李之龙到开封,把青年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李之龙到开封后,组织青年广泛开展革命活动,组建青年改进俱乐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开封基层团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离汴之后,他还曾两次向团中央报告自己在开封等地的活动情况,明确提出在河南建立团组织的建议。

由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出版的《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介绍了李之龙写给当时在团中央工作的俞秀松的三封信,内容分别为1922年李之龙介绍几位S·Y新同志、拟在河南成立团的组织、筹划S·Y组织。“S·Y”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英文简称。

在其中一封信中,李之龙写道:“秀松兄:弟本年6月间在开封组织了青年改进俱乐部,原为宣传的地方。筹备委员会成立时,弟被选为书记……我因为这种情形,以为有在河南组织地方团的必要。此时因为各人所供职的地点,虽不在一处,然无妨先组织起来,以便宣传与介绍团员。”

李之龙离开开封后,历史的交接棒又传递到一名新青年手中。

1923年初,距离五四运动已经过去3年半,23岁的冯品毅,刚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不久,随即踏上南下开封的火车。

冯品毅是lida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曾参与过“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爱国壮举,并于1922年下半年,加入中国gongchandang。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党、团中央加强了对青年团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1923年1月12日,为改组学生会,团中央向各地团组织发出通告,指出:“我们的团体大部分是学生,尚未进而成为青年无产阶级的团体。”“我们目前重要的目的是在于宣传学生,运动学生归集到我们的旗帜下,来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要求“须设法将实权握在我们手里”。

冯品毅开封之行,正肩负着中共中央和青年团中央交付的一项重要任务:接触进步青年教员和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到省立一师后,冯品毅根据团中央的指示,抓紧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团结教育工作。他在课堂上联系社会现实,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还利用住校的方便条件,在宿舍外间设立阅览室,购买进步书籍十余种和《向导》《先驱》等刊物,引导学生阅读,为青年提供有益的活动场所。

1923年2月25日,省立一师教室里,冯品毅主持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省立开封第一师范支部成立大会,到会团员9人,他们是杨庆桢、刘景陶、杨难新、曹廷藩、王德兴、朱书正、李恩灿、黄宝善、冯品毅。大会成立了干事会,冯品毅任书记,杨庆桢、王德兴为干事。

这一天,隶属团中央直接领导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省立开封第一师范支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河南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诞生。

此后,开封、信阳、郑州团支部相继成立,安阳、新乡、焦作等地团员也有发展。1925年10月,全省团的统一领导机构——共青团豫陕区委在开封成立,从此,开封成为全省青年运动的中心。

为加强对河南青年运动的统一领导,中共豫陕区委合并“青年学社”“青年社”“青年干社”“青年救国团”等组织,成立河南青年协社,为以后河南青年运动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燎原之火】

一块“白桦树皮”的背后 红色的青年战士志气昂

就在五四爱国运动热潮席卷河南时,驻马店确山县城的学生也纷纷响应。其中,有一位14岁的学生,名叫马尚德,他常常率领同学上街贴标语,发表演说,检查和焚毁日货。

他还撰写了一篇题为《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的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到处流浪,无家可归的老人的遭遇,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

而这位马尚德,曾加入河南青年协社,也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提到这位杰出校友,河南工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三学生祝雯燕特别激动。她是学校靖宇宣讲团团长、青年杨靖宇纪念馆讲解员,曾有幸与校团委老师前去拜访杨靖宇后人马继民先生。随着了解的增多,这名新时代的00后,对于靖宇精神的理解也越发深刻。

同样是青春年华,1923年秋,18岁的杨靖宇,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河南工程学院前身)。校园内,宋代古迹点将台和藏兵洞,深深吸引着他。

杨靖宇经常会同友人登台,畅谈古今,朗诵古人名诗。他最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于谦的《石灰吟》,经常背诵,借此鞭策自己:要做保卫祖国的“民族新英雄”。

那时,中国gongchandang和青年团已经秘密地在学校开展工作,发展组织。

杨靖宇经常接近思想进步的教师,向他们求教自然科学以及社会革命的道理,寻求救国之道。平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刊物以及lida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受到很大教益。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消息传来,开封全市沸腾。6月1日清晨,开封大中学校师生在公共运动场集会和shiwei游行,还走上街头,检查英货,向群众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杨靖宇也参加了这些活动。他在南关通向火车站的街口上,用洪亮的声音进行演讲:“我们祖国的土地还在遭受着野兽们的践踏……起来吧,同胞们!全中国人民都站起来,举起铁拳,拯救我们的祖国,拯救自己的命运。”

经过一系列革命斗争的锻炼,杨靖宇思想觉悟一天天提高,1926年暑期开学后,他正式加入了青年团组织。

当年冬天,杨靖宇接受派遣,回家乡从事农minyun动。那时的他,才21岁。

回到家乡后,杨靖宇筹建农民武装,领导农民暴动,抄了“四大劣绅”的家产,将一面犁头大红旗插上确山城。率领成立确山农民革命军,日后成为鄂豫皖工农红军的重要力量来源。

正式加入中国gongchandang后,杨靖宇先后到开封、洛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于1929年春,开始了东北革命生涯,直到1940年初壮烈殉国。

杨靖宇牺牲时才35岁,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杨靖宇牺牲之后,日伪军铡下了其头颅,剖开了杨靖宇的尸身: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目之所及,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每每讲到这个细节,祝雯燕总是情不自禁落泪。她也时时在想,靖宇精神究竟是什么,随着接触的日益增多,她找到了答案,“是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是绝不退缩、绝不放弃的执着坚持”。

青春热血,是无畏的,是勇猛的,是不顾一切奔向光明的。这样的青春,在革命战争年代,随处可见,英勇悲壮,可歌可泣。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谷。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河南青年挺身而出,坚定不移跟党奋战,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与考验。

在红二十五军7000余人中,最小的娃娃兵只有8岁,全军平均年龄16岁。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人口350万,牺牲近100万,每3到4人中就有1人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皆丰碑”的雄壮篇章。

如今的大别山上,猎猎红旗迎风展,铭记着一个个不朽的青春生命。至今,那首《红军青年战士之歌》仍传唱不休。“红色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传承之火】

“郑州青年革命的摇篮”

谱写一曲曲雄浑的青春赞歌

当时光年轮来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思想淬炼、革命锻炼的河南青年,在抗日战争中,更是爆发出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为国家、为民族,誓死抗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共河南省委发出号召,动员党团员宣传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救亡团体、敢死队和赤卫队,在广大农村、工厂、兵营和学校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时间,数百个青年团体,活跃在中原大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校学生在中国gongchandang领导下,举行反对华北自治的抗日救国shiwei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一二·九运动奏响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最强音,从政治上唤醒了一代青年。

当一二·九运动波及郑州时,郑州扶轮中学(郑州市101中学前身)师生率先响应。

郑州扶轮中学“九一八”剧团救亡宣传照

他们联络多所中学,共同成立郑州市学生联合会, 发表宣言声援北平学生,通告全国,要求政府抗日,并多次组织集会、游行shiwei、卧轨请愿、中断交通、袭击日本驻郑领事馆等活动。

郑州市101中学校史馆资料显示,那年12月23日,学生联合会组织两千多名学生顶风冒雪,到陇海铁路体育场集会。各路游行队伍一路高呼“打倒日本鬼子!”“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一边走一边发传单。沿途街道加入队伍的人越来越多,集中到陇海体育场开会时,已近万人。

会上,各校xueshenglingxiu登台讲演,声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罪行,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义愤填膺的人群,回程到达东三马路时,成千的中小学生和郑州市民冲破军警阻拦,包围了日本驻郑州领事馆,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侵略者滚出中国去!”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迫使领事馆人员紧闭大门,降下日本国旗,直到日军侵入郑州前,再也没敢开馆。

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 记者 赵墨波/摄

据介绍,这时的郑州扶轮中学,不仅是中国gongchandang郑县县委的坚强堡垒,而且率先发展了郑州地区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党支部,成为郑州抗日救国运动、青年救国运动的中心,被郑州各界誉为“郑州青年革命的摇篮”。

当时,开封、焦作、新乡、洛阳、信阳等地的青年学生,在各地党团组织带领下,游行shiwei、拦车请愿,形成了河南青年爱国救亡活动的高潮。

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加激发了河南青年参加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广大青年在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条战线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在这期间,河南团组织得以重新建立。1946年6月1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工作委员会成立。

时至今日,河南已拥有580多万名共青团员、25.6万个基层团组织,在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团员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的带领下,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救亡图存”的主人翁精神和探索创新的奋斗力量,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谱写出一曲曲激昂雄浑的青春赞歌。

战争年代中河南青年铸就的宝贵精神,也成为新时代团员青年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与周边的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郑州二七纪念堂等形成了一个红色文化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郑州市101中学校园内,学生们传颂着扶轮中学的红色历史,传承着前辈们的精神财富,为民族复兴而发愤图强。

在河南工程学院青年杨靖宇纪念馆内,一拨拨青年学子前来学习英雄事迹,感悟靖宇精神,“杨靖宇”俨然成为一个标兵、榜样,更内化为一种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昂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