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韬村 首页
大田土堡为何被称为散落在乡间的明珠?

大田拥有大小土堡近百座,是目前所知的三明土堡类建筑中,现存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种类最全的县。安良堡、芳联堡、琵琶堡、广崇堡、泰安堡等五座土堡以“大田土堡”之名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恢堡、光裕堡等被列入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气势恢宏的安良堡

山水和谐的琵琶堡

厦门大学教授、建筑学专家戴志坚多次到大田。他说,是因为那里发现了造型奇特的土堡,如占山为王的琵琶堡、居高临下的安良堡、独立田间的泰安堡、功能齐全的芳联堡、气势恢宏的绍恢堡,令人感慨万千、流连忘返。

“对大田土堡建筑的唯一性和原真性感到非常兴奋,怎么评价土堡也不为过。”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民族建筑风格艺术专家王其钧教授指出,大田土堡的建筑形式与内容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土堡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

封建社会时期,大田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属于“山高皇帝远”状况,匪寇多,各时期县志里均有记载匪寇袭击民居,掠夺财产、放火杀人凄惨事件。为防匪寇,早期的大田土堡以村落共同出资修建,主要利用其防御功能,躲过一时匪患。大田属于闽中重要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宋代起就有朝廷官办采矿、冶炼历史,带动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由村落到族群,再到个人修建土堡的情况。

大田县博物馆馆长、古建筑学专家陈其忠考证,大田县清代经济繁荣时期应是康乾盛世之后的嘉庆朝,几乎每个村落有建筑一座土堡的风俗习惯。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地位身份象征,不同姓氏都在建筑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堡,比拼财力;也有个人私建,因此大量耗资,最后走向没落。二是公益性质,作为大小不同姓氏到此集会活动,进行沟通,促进和谐,由此繁衍出了深厚的宗族文化。三是防御性,匪乱时期,到此避难,平时也可以仓储粮食等。

从大田现有资料可见,大田土堡始于宋代,元代发展,元末明初成熟,明清盛行。明代土堡数量很少,到清中期、晚期,土堡数量繁多,类型趋向多样化,土堡构筑既强调防御功能的设置,又注重装修和装饰,形式、题材丰富多彩,是土堡发展的鼎盛期。

清末至民国初,土堡的衍生品出现,除了中大型土堡外,新出现民居与土堡结合型、土堡微型化的现象,但强势的土堡防御功能始终不变。民国末年,大田土堡的构筑完全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半封闭式的土木结构堂屋。位于太华镇张地村的德兴堡是目前在大田境内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晚的土堡,建于1947年,前后费时三年,土堡刚落成,大田就解放了。

来源:大田融媒 记者:颜全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