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王铺 首页
在战火硝烟中重生——纪念聊城解放72周年


 来源: 聊城日报

  编者按 历史的长河,在静观时往往显得风平浪静;当我们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它的波澜壮阔。

  72年前,当最后一缕硝烟飘散在光岳楼上,一座新生的城市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伴随着1947年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聊城迎来了自己崭新的生命。这是改天换地的一天,那些曾经挣扎在枷锁、桎梏中的苦难者,欢快地走上街头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迎接即将属于他们的美好新生活。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一座城市和城中的万千同胞谋得全新的生命……那些不惧炮火、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年轻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何为使命、信念、责任、奉献与牺牲,什么才是一座千年古都重获新生的真实含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聊城解放72周年。如今,当硝烟已经散尽,天空碧蓝澄澈,大地回归常青时,我们有理由更加怀念那些长眠于青松翠柏间,为了聊城解放事业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此时此刻,缅怀革命先辈的英勇壮举,我们矢志不渝奋然前行;展望前程似锦的未来,我们对创造聊城的美好明天信心倍增!

  全国解放前夕,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如今进入新时代,行进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务必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为创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

  纪念昨天,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辉煌的过去已经载入史册,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640万聊城人民面前。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勇敢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我们才能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创造聊城更美好的明天,还需要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抖擞精神,踏上新的历史征程!

  回望这72年的时光长河, 重温波澜壮阔的英雄乐章,回眸民心所向的时光刻痕,我们唯有带着敬畏之心与赤子之心,记录、观察与思考聊城走过的路,才能更高效地沟通昨天、今天,通达更美好的明天。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本报推出“聊城解放72周年”专刊,对聊城解放做一全景刻画,以此缅怀先行者、激励后来人!

  我们期待,通过这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影像,与大家共同重温聊城解放的峥嵘岁月,一起追思历史,讴歌未来,在流逝的岁月中体会真切的光阴;我们更加期待,通过这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唤起一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坚定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茂明 曹天伟 赵宏磊

  有一段记忆,在战火洗礼中久久回响;有一种精神,在岁月更迭中熠熠生辉。

  时光的指针,穿过72载悠长的岁月,带我们回到1947年的元旦。这一天,炮火、硝烟、呐喊,驱散沉积已久的阴霾。从此,聊城人民脱离水深火热,崭新的纪元拉开帷幕。这一天,红旗、号角、欢呼,迎接喷薄欲出的朝阳。从此,千年古都回到人民的怀抱,一座城市重获新生。

  滚滚铁流、猎猎旌旗。在中国****坚强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鲁西儿女前仆后继,用舍生忘死的无私精神、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换回一座千年古都浴火重生,换来聊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把一座丰碑永恒矗立在这片深沉厚重的大地上。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在聊城解放72周年之际,让我们拨开弥漫的硝烟,再次走进这幅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领略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一

  聊城是鲁西北的重镇,向来有“欲控制鲁西北,必先占据聊城”之说。

  1938年11月15日,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及部下700余人壮烈殉国,聊城沦入日军之手,敌、伪、顽、匪四处横行,给聊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游击战争,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敌人,并于1940年4月成立了聊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县大队。为纪念范筑先将军,10月,聊城县更名为筑先县。在此后几年的抗日斗争中,中共筑先县委、县政府和抗日武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消灭了大批敌人有生力量,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聊城城内的日军逃走,只剩下赵振华一伙匪军。根据朱德总司令关于收缴敌伪武装的命令,由冀鲁豫七分区副政委张希才任总指挥,以新编二十四团(原马河支队)为主力,与筑先县大队、区队、民兵2000多人,于8月16日开始围困聊城。然而此时,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和政府为了掠夺聊城人民的胜利果实,指派国民党顽固分子王金祥任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和山东省第六专区保安司令部司令。王遂将城内的2700多匪军收编为“山东省保安第四旅”,委任赵振华为旅长,郭培德为副旅长。当年8月29日,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为了顾全大局,二十四团等武装力量在围城十几天后,于8月底撤离。

  然而,国民党顽固分子对谈判并无诚意,和谈期间仍大肆蚕食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挑衅,我党决定以二纵为主,配合冀南、冀鲁豫军区部队发起聊博战役,以解放聊城和博平。后刘邓大军二纵陈再道司令、宋任穷政委率四、五、六旅,冀南一分区司令赵健民率二十四团、冀中军区的十六团和冀鲁豫军区的六团、四团来到聊城。在详细了解敌人的布防情况后,攻城指挥部决定在四关将敌人包围起来,选定城墙的西北角北侧作为突破口,由五旅十三团突进城去,然后再发动全面进攻。1945年12月31日深夜12点,凛冽的东北风加上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1000多名官兵都反穿着棉袄,冒着严寒,沿着冰冻的环城湖向城墙靠近。由于人多,冰层裂开,战士们都掉进了水里,一步一步从夹杂着冰块和积雪的湖水向城墙走去。在架登墙的梯子时,梯子咔嚓一响,敌人发觉后开始向战士们射击。攻城的掩护部队用火势压住敌人,战士们开始登梯子,但梯子不够长,无法上去。第二天,梯子竖起来了,但敌人占据地位优势,攻城部队只好撤退休整。

  1946年1月2日,刘伯承、***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聊城。在聊城就要被攻下之时,国共停战协定公布了,为了昭示信义,刘邓大军当即停火并撤离聊城,只留部分地方武装驻扎在城外监视敌人活动。

  二

  国共和谈阶段,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代表组成了“北京军事调处执行部”山东省济南执行小组,该小组由国民党代表张叔衡、***代表宋任穷和美国代表戴维斯3人组成,又称为“三人小组”。

  1946年2月底,三人小组来到聊城进行了两次谈判。期间,无数受害群众带着物证,控诉匪军的滔天罪行。因为国民党代表要收编城内的匪军为正式国军,要求***方面迅速修复解放军占领区的公路桥梁。***代表则提出城内匪军应该由抗日民主政府受降,提出要严惩匪军的抢掠行为,不许国民党接济城内匪军。所以谈判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只是起草了三条记录,并且没有得到执行。

  1946年5月,被困在城内达八九个月之久的王金祥部陷入极端饥饿的处境。期间,敌人出城抢粮,多次被截获。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曾派飞机向城内空投物资,但受到围城部队炮火的阻击,未达到目的。于是国民党又打着“国际救济总署”的招牌,以救济城内百姓的名义向伪军运送物资。但是,阴谋也再次失败,美蒋代表灰溜溜地返回济南,所运物资等也被扣留。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借“国际救济总署”之手资助王金祥的企图败露之后,就不断用飞机向城内伪军空投物资和弹药,支持他们苟延残喘。城内伪军也不顾停战协议,不断袭击、骚扰城外军民。生活在城内的三万居民,忍受饥饿的折磨,更是苦不堪言,度日如年。中共筑先县委和围城部队,曾多次呼吁王金祥开城门放出居民,并三次运粮到城关救济城内百姓。城内居民日夜盼望***、八路军早日攻破古城,消灭敌人,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1946年6月7日,在山陕会馆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军分区司令员白云在传达了刘邓关于围困聊城的指示以后,对战役作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先斩断敌人的补给线。分区部队迅即发动临城各村的民兵,设卡放哨,站岗巡逻,实行村村联防。各部队在敌人出入必经之路,设潜捕俘,在城门附近,布置火力,阻止敌人出城,对已出城之敌,封锁其退路,围歼追捕。这使出城骚扰、抓丁、抢粮的敌人多次被歼。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解放战争爆发。在内战硝烟弥漫全国的形势下,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刘伯承、政委***命令冀南一分区二十四团、冀鲁豫运东分区六团将聊城围住,待机歼敌。

  三

  接到命令,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二十四团,冀鲁豫军区泰运军分区第六团、第一团等部队先后抵达聊城,将龟缩在城内的王金祥残部团团包围。

  第二十四团由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白云、政治部副主任李大清和团长李善亭、政治委员王希永率领,负责包围东门和南门,团部设在东关教堂。第六团在团长岳舜卿、政治委员胡泮生指挥下,负责包围北门和西门,团部设在城北念窑。

  王金祥不断派小股伪军在夜间出城,到附近村庄抓丁、抢粮,对围城部队进行骚扰。捆住敌人手脚,卡断敌人脖子,成为围城部队的首要任务。为防止匪军出城骚扰百姓,部队和筑先县政府商定了“卡脖”方案:组织临城各村的民兵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在街口路旁设卡放哨、站岗巡逻;各部队加强警戒,在敌人出入必经之路,设潜捕俘;由县长张侠组织群众在城墙周围主要地段开挖深宽各3米的封锁沟,土往外翻,沟内放水,以阻挡敌人,充当围城掩体;军民一齐动手,挖防空洞,巧妙伪装和隐蔽阵地工事和重点目标,同时挑选一批优秀射手组成对空射击班,阻击敌运输机空投援助城内敌人。

  被围困在城内的敌人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为了从精神上彻底瓦解敌人,围城部队向敌人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各部队都成立了喊话小组,环城四周筑起一个个喊话堡垒。每天夜晚,都向城内喊话,给伪军讲形势,亮政策,指出路,正告他们执迷不悟、负隅顽抗的可悲下场,欢迎他们弃暗投明与家人团聚。有时还把某些伪军官兵的父母、妻子请到城下喊话,使被围困之敌陷人四面楚歌之中。经近一年之久的围困,聊城之敌死的死、逃的逃,减员一半以上,战斗力大大减弱。

  1946年冬,围城部队首长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判断,认为解放聊城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一,敌人已被围困一年之久,由二千七百多人减至一千多人,战斗力已大大削弱。第二,经过数月的阵地练兵和思想教育,围城部队和民兵求战情绪高涨,物资上也做好了充分准备。第三,冬季天气寒冷,河水封冻,是攻城的良机。于是,由李大清起草了解放聊城的请战报告。

  1946年12月18日,奉刘伯承、***的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张霖之及副司令员刘致远等率部抵达聊城,与围城部队会合。杨勇在东关小学主持召开由各参战部队首长及地方政府官员参加的军事会议,张霖之首先传达了八路军总部关于保护聊城固有文化的3条命令:(一)向民族英雄范筑先墓立正致敬礼;(二)保护中国四大书库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三)妥为保护中国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北街的住宅。会议上拟定了灵活的攻城方案,一是强攻,打进城去,消灭敌人;二是引敌出城,在城外消灭敌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努力实施第二种作战方案,以利于保护古城文化,保护城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46年12月22日下午1时,三颗光彩闪闪的信号弹腾空而起,紧接着,炮弹撕裂长空,呼啸着飞向东城门楼,刹那间,敌人东城门一带的防御设施土崩瓦解。一阵炮击过后,攻城部队三百多挺轻重机枪一齐吼叫起来,在猛烈火力的掩护下,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一样跃出战壕,架桥的战士迅速接近护城河,在冰层上施放木板,搭设便桥;**组的战士一个个冲上前去,把一包包炸药运到城下,准备**;爬城的云梯一架又一架竖于城墙壁上。

  攻城的猛烈炮火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一天夜间,攻城部队哨兵听到东城门里面有骨碌声,好像是敌人在扒堵城门的砖石。王金祥要突围逃跑!情报立即汇集到了纵队首长那里。接着,纵队指挥部又得到确切情报,济南守敌王耀武派其警备旅及一 一○师孙焕彩等部12月28日经齐河县潘店驰援聊城敌人。纵队首长断定,济南之敌妄图接应王金祥逃窜。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敌人,指挥部队很快做出了新的战斗部署,决定派主力部队一部去茌(平)南一线截击济南来敌,其余部队撤围离城,给敌虚留一条生路,在城东马官屯一带布下一个口袋阵,等待敌人钻进来予以歼灭。

  1946年12月31日夜,城墙内外万籁俱寂。忽然,东城门打开了一条缝,匪兵们先是探头查看,见无任何动静后便大开城门,紧闭了数月的城东门悄悄打开,像大水灌了蚂蚁窝一样,一群亡命之徒蜂拥而出,争相逃命。出城后,王金祥深怕陷入伏击圈,便率残部向东北方向逃去,妄图取道高唐、禹城投奔济南。敌人逃至高唐,被当地部队截住,追击部队也及时赶到。经过一场激战,敌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在茌南一带,王耀武派出的援兵遭到有力阻击,死伤惨重,也败阵而去。自此,国民党在鲁西北地区的最后一个内战堡垒被清除了。

  1947年元旦,伴随着红彤彤的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聊城人民迎来了新生的一天,聊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叫做“希望”,猎猎红旗和铮铮号角,驱散了久驻聊城的阴霾,一座城市重获新生;这一天,叫做“解放”,聊城回到人民的怀抱,崭新的纪元拉开帷幕,升华出坚定的信念!

  历史不会忘记,是无数的***员、先锋战士、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聊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72年来,水城大地旧貌换新颜,书写了一部

  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中国****领导下,聊城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昂首阔步地迈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