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路社区 首页
新时代的社交礼仪

        社交是一门艺术。礼仪是这门艺术的技术部分。

中国人特别讲究礼仪,这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事务与仪式上,甚而上升到了社会秩序的高度。

        《小戴礼记》是专门的著述,针对国人的生活规范做了详尽的解释,从礼仪出发,涵括了古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两千年的洗礼,深入骨髓。

        由此看出,礼仪并不单指人际交往,更包含了广博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哲学观,继而由此引申出人的行为准则。

        古时对人的要求非常细密,视听言动,取舍去就,均有严格道德约束。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是很恐怖的事情,只有流氓才会干。

我们一向号称是礼仪之乡。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时下人们都喜欢夸大其词地说,礼崩乐坏。如今的流行音乐就是古代的郑卫之音,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要是让孔圣人穿遇到当代的摇滚乐现场,我几乎不敢想象他的「奔溃」。所以说,礼仪是与时俱进随时变化的。

        八十年代人们在街上问路,都把不认识的人称作「师傅」。

        九十年代人们问路,把不认识的人称作「大哥大姐」——整个儿降一辈。

        两千年以后的很长时间,不论遇到谁,尊称都是「老师」。两个人老远相向而行,甲大呼:「李老师好久不见了!」,乙三步并作两步回,「是有日子啦张老师!」

        全国人民都荣升为老师了,尤其是相声演员、影视演员和导演。反倒见了真的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叫对方「老师」,又觉得太过随意。可是叫什么呢?教授,特级教师,模范教师,总不恰当。

这还不算考验大家的时候。真的难题出在科技互联网时代。

        有人讲,智能手机是新时期的精神鸦片。更有甚者做过社会学统计,说人每隔几秒摸一次手机,摸多少次以上算病入膏肓。

        这倒是很有些道理的。比如我自己,本来对「器物」素无兴趣,唯独这个智能手机让我「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听到那种信息来了的响动,肯定要看看,久而久之,如果听不到响动,很不适应,不自觉地也拿起来看看,长时间的「睹物思情」。

        正所谓「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深怕漏了什么,其实能有什么呢?都是些胡乱传播毫无价值的信息,以及亲朋好友之间漫无边际无关痛痒的闲聊。

这种「事实」已经很难改变。中国人的社交生活已经全面沦陷在微信中很久了,交友,娱乐,购物,锻炼,一切尽在手机中。

        因此我郑重提议,搞一个「全国无手机日」,到那一天全国人民把手机关了,回到现实中来,追寻逝去的生活。

        人们日日与手机为伴,也诞生了科技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礼仪,总结一下有以下数条:

        1)以前的绅士,见面互相致意,是脱帽;新时期的年轻人,见面致意是摘耳机……

见普通人,通常只是摘下一只耳机。如果两只都摘下来,那就是特别的尊重了。

这种情形在马路上,地铁里,公司大厅,乃至饭局前的等待时间,常常发生。我很喜欢那些见了我就把耳机都摘下来的人,这说明我胜过他的手机。

        2)微信发语音的时候,请先问一下对方是否方便听,或者先道歉再发。

这一条值得不少人留意。很多人只图自己方便痛快,无论对象是谁,拿起来就是一通语音,一分钟不够,常常连发一串,要赶上对方正开会或约会,你说怎么办?

不是谁都能发语音的,除去你自己不方便打字外,出于对旁人时间的尊重,也应该尽量打字。我一直这么干!

        3)微信有个提醒功能「对方正在输入」,请把信息尽快发出,不要让对方盯着这几个字等太久。

这条估计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爱的男女最有体会。长长的站台,漫长的等待,只有出发的爱,没有我回来的爱。

为了大家谈恋爱更加提高成功率和准确率。我建议微信把这个功能搞丰富点,免得用户等的太心焦。

比如这样:对方打字慢,请稍等;对方正在查字典,马上就来;对方补个妆后马上输入……

        4)古代,主人一端茶杯,就表示送客,客人该走了;今天,主人一刷手机,客人也就该走了。

很多人去别的公司或机构客场作战,过去常常被冷落在等候间里,见了客户说不上几句就被端茶了。如今茶叶省了,主人假装有急事,拿起手机专注地「处理」问题,这就表示是时候了!

        5)微信不要问「在吗」,问人家这个干嘛呢。

在不在,你肯定有事要麻烦他。难道不在你就不说了吗?这不叫礼貌,这叫耍心眼。没必要。

        6)不要初次见面就要求加微信。对方即使同意加了,也不要看着对方通过自己的好友请求。

人们过去递名片,上面有电话,仅此而已。微信则大不同,那是一个人的生活信息的综合演练场,具有极高的私密性。

凭什么见了就加你呢,让你逐条审查我的朋友圈,看我的家庭信息,工作习惯,个人喜好。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把朋友圈限制在只许看三天的原因。

        7)先加者先说,这是礼仪。

谁主动加的微信,谁就应该先说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最好自报家门,能附上电子名片更佳。否则你加人家干啥?

        8)没回别人微信前,最好不要发朋友圈。

哪怕对方再卑微,你多么讨厌他,但是既然在你的名单上,那就是说你多少认这个人。人家在眼巴巴盼着你的回话,你不说也罢了,还在朋友圈发送你吃的十几道菜。这很失礼!

        9)任何场合,不要盯着别人的手机看。偷瞄也不好。

无论在地铁里,或者电梯间,很多人都不自觉地看别人的手机屏幕。这和跑到比人家的卧室里看人家一日的起居饮食差不多了。绝对不合适!

        10)朋友圈尽量不要三天可见。最短设置一个月为佳。

周围很多朋友都设置了三天可见,过去还有一些半年可见的,最近也改了。我总觉得若有所失。你还是我的朋友吗,这么藏着掖着,搞什么搞!

        11)别人给你看手机里某个图片或视频时,切记不要左右翻。

唉,这一条要做到很难,可是再难也要把这条金科玉律记在心里。万一翻出你暗恋多年的女生,你还怎么鼓起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的生活勇气。

        12)过去的人,遥遥表示问候,是点头;现在的人,是点赞。我有很多「点赞之交」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