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街道 首页
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
白金萍


前段时间,参加朋友家孩子婚礼,应朋友之托,我和一位老先生被安排帮忙收礼记礼账。

这个差事一般要深得主人家信任,和主人家关系密切的人来做,当然也要选细心稳妥踏实之人。

婚礼前一天,就有不少亲朋好友前来赴宴,记上礼账,礼账上有姓名和钱数,我和老先生也提前一天就到位了,我们一个记录,一个收钱。正日子人更多且来得时间集中,朋友家安排了四个人,两两一组收礼记账。

外地亲朋提前几天就赶来祝贺,居住在各地的亲朋好久未谋面,借这个机会彼此团聚在一起,更给婚礼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氛围。所以主人家婚礼前几天就开始忙活了。来宾大多根据远近亲疏或是人情大小随不同的礼份子,多的上千,少的三头五百不等。

过去老辈人图吉利,随礼都爱随双数,如二百、六百、八百等等,现在不十分看重这个了。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身边的亲朋好友总会捧个场,老百姓话说帮过自己的人都记得这份人情,人家有事时,也主动去帮忙或捧场还人一份人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见他。他知道孔子最讲究礼尚往来的,一次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结果终于得到孔子的回访。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以前,我家有个邻居,孩子考学、结婚、老人过大寿都通知乡里乡亲,大家都表达一份心意,后来,别人家孩子结婚告诉他们,人家却装做不知道,去也不去,渐渐大家都知道了,说那家人家死性,没人情。说下次他家再有事告诉大伙,也不去了。

礼尚往来是一种礼节,是一种传统,饱含一份情谊,传递一份祝福或慰藉。但也有为了面子敷衍塞责的礼尚往来。如清·曾朴《孽海花》中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勉强敷衍,这种礼尚往来就大可不必。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送礼物喜欢送实用的。

记得父辈们那个年代结婚,亲戚朋友大多送床单、被罩、枕巾或是脸盆、镜子等,现在多数都是直接给红包。

西方人送礼物比较注重有纪念意义的。如一张明信片、一束鲜花、一件别致的小工艺品等,表达心意就好。

收到礼物会当面打开,表示惊喜或是满心的愉悦,让送礼物的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也常常毫不掩饰地描述选取这份礼物的大费周折和良苦用心。

而东方人常常不习惯当面打开礼物,认为不礼貌或是让人家误以为很贪财等等,我想这和东方人大多深沉内敛、含蓄婉约的性格有关。

这也是东方人的一种美德吧?总是爱替他人着想,不像西方人很自我,但也不乏有绅士风度的,总之,仁者见仁,都不是绝对的。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只要用心用情,那无论礼物是否贵重都是好的。

最初的礼就是一种商业性质的物品有来有往,原始的礼尚往来,实质上是礼品的赠予与酬报的方式进行的产品交换,如投桃报李、投木报琼、投瓜报玉等。相比于过去,随礼只是一份心意,更看重的是情谊。而现在这种情谊的薄厚往往用金钱来衡量。有的时候礼尚往来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攀比,一种形式。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愿意通过办事场面大小来品评这家人的人脉关系,人情大小。于是变了味走了调,违背了礼尚往来的初衷了。办宴席讲排场、铺张浪费,还有的人办喜事的目的不纯,多半是收礼、敛财的目的。有的互相攀比,少则几百块钱,多则上千块钱,让原本的真情实意打了折扣。让美好的礼尚往来变成了权钱交易,变成利益输送的遮羞布。

倡导文明良性的礼尚往来之风势在必行。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还原礼尚往来本色。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人情往来”是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因为有了这样的传统,因为有了这样的常情,使得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亲近与情义,多了一份互助与友爱。

让我们始终拥有礼尚往来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