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寨村 首页
沁水出东门、走进贾寨村
古老的村庄留下了历史,
漫步在这里,能听到许多
关于历史的故事。
村内每一座古老的房子,
都记载了一段美丽的故事。
我们一起走近贾寨古老的大街小巷,
去聆听关于它的故事……
                             ━━━林启航飞翔
  

        贾寨村地理位置优越。隶属于晋城市沁水县胡底乡,地理坐标是:东经112°,北纬35°24-′36⁰,位于老马岭东南麓,之吾神山脚下,全村面积4.5平方公里,村落面积20.10公顷,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东南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气候条件优势宜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720亩,10个村民小组,389户,1357人,全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0幢,民间故宫"诸神宫"富丽堂皇,是胡底乡古民居之最。独特的贾寨村落原型,精良的建筑艺术构成了贾寨古村落特有的景观风貌,漫步在贾寨村之中,扑面而来的是雕刻细腻的古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使人陶醉,流连忘返,贾寨村人才辈出,过去贾寨在沁水属大村,曾有“沁水出东门,就数贾寨村”的说法。
    

    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贾寨村出过个进士,名叫陈策,官做到河南、山东、河北霸州道等处兵备副使份上,相当于现在的省部高级干部。就沁水城东明代的官员而言,贾寨的陈策比窦庄的张五典、坪上的刘东星、湘峪的孙居湘弟兄们都做的官早。在陈策夫人去世时,刘东星亲笔为其撰写墓志铭,并称陈策为吾师。由此可见陈策出道比他们都早。
  
  
     据老人们讲,贾寨村的大街小巷原来两旁都竖有石牌坊和古阁楼 ,非常壮观。可惜这些珍贵的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彻底毁坏了。村里还有四號、五阁、六庙和嗣堂,现在也大都坍塌。村里建于明、清两代古老民居随处可见,更显出它的古老和沧桑。现在村里至今保留延用着明清实行的甲户制。历史上这种保甲制度能够延续到至今,说明这个地方的文化积淀深厚,民风确实淳朴。
  
村中东南北方向皆有古阁,因年久失修大都塌毁了,这是仅存的一处白衣阁,位于村西南。
  
  
明嘉靖四十四年修建的进士第,门洞有陈策亲撰的碑文,文字大都清晰可辨。
  
古槐树下,轻轻触摸那一丝沧桑,感触那久远而厚重的乡村文化!
  
  
村中古老的四合院有好几处,这是村中的一处四甲户的古屋,三院落门上横匾“居处恭”三个大字,有些木雕却保存完好。
  
  
  
  
    贾寨古村落古老的屋顶、屋檐用质地细密的精雕古老琉璃瓦细凿而成,(石雕、木雕、砖雕)是贾寨古建筑中的典范。不仅用材考究,做工精美,而且风格独特,造型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古村落轮廓、大小祠堂、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遗址依稀可见,一个院落、一座庙堂、一方戏台,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深处乡愁的寄托。
  
  
    现在的"张家大院"座落在九甲户村内的东北面,大门横匾上嵌有“遗安居”三个大字,已是残垣断壁,难觅当年的风采。由于缺少保护,这个具有重要文化和文物价值的古村落濒临消失,然而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曾经创造过辉煌商业成就的陈家祖先早已远去,有百分之五十的建筑物已经倒塌,只有寥寥几个孤寡老人还居住在古老的屋子里。
  
  
  
贾寨古村落建于百年以前,古屋错落有致,古色古香。但在村民们看来,这种环境对于现代生活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行车的宽阔水泥街道,甚至他们也不满意先人留下的古屋,希望拆除建设现代化的一排排新楼房。
  
  
  
          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贾寨村庄。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贾寨古村落作为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熔铸现代先进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古村落里房屋、巷弄、院落、古井、残垣断壁、一草一木,均是物质层面的保护利用对象,是古村落的灵魂、血液和根脉,是村民乐享生活的常态,也应是古村落开发利用的法宝。
  
  
  
    行走在每个大街小巷之间,木门吱呀随处可看到悠闲的老人,古村的生活就是如此惬意,村中的几颗古槐雄枝向天。古井、古树、古碾盘......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你诉说着这个村子的古老和沧桑。
  
  
  
    留存百年以前的历史。该村始建于明朝,距今已近千年。原为陈策进士聚居之地。处处彰显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别具一格的建筑。贾寨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古老的四合院,有的建筑组合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突出民俗文化这个灵魂。贾寨村屹立在世上千年不倒,百世流芳,其原因也是最大的价值就是文化。这种文化镌刻在贾寨村古老民居的每一个地方,
(责任编辑:张秘林)

注:本文属于作者原创,如需转载需经得作者同意。未经许可,作者保留起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