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狮街道 首页
让我们一起为文明婺城代言!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蕴含着一个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和人文品格,是支撑一座城市获取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婺城作为金华主城区的所在地,肩担重任,更是义不容辞地做好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创建工作。今天,记者走进婺城的角角落落,感受这座城市的文明魅力。

  窗口 文明

  “您好,请问您是来办理什么业务的?”虽然第一次坐班窗口,但是周边窗口热情周到的服务一下子把记者带入了角色。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婺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楼的商事登记综合窗口,切身体验了一回窗口人员的日常工作。

  刚坐下不久,来自白龙桥镇的胡先生就带着审批材料来到了窗口,经询问得知,他是来审批营业执照的。接过他带来的纸质材料,记者登录了浙江省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网站上进行一系列的网上录入工作,由于不是很娴熟,记者事先和胡先生沟通好可能需要等待的时长,他也表示十分理解,愿意等候。在核对资料时,记者发现了在租赁合同上房东误把胡先生的全名打错了,但是为了不让胡先生这一趟白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还是按照其身份证上的正确信息先将能上传的资料录到系统内,并告知胡先生:“您需要和房东重新签订一份正确的租房合同,然后您下次拿着新的合同过来,我们这边马上可以给您发营业执照。

  简单的一个事项,但是涉及面之广令刚上手的窗口工作体验者有些措手不及。网上录入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在填写资料时不能出现一点差错,而且在这样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还要兼顾好来办事群众,记者的半天亲身体验就是:当好一名窗口工作者,并非易事。

  “文明窗口,我为婺城代言!”简短的几个字,是在一件件事项上获得群众的认同点赞,才有底气承诺的;“最多跑一次”中的“婺城速度”更是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们,通过一天天不厌其烦地帮助市民办实事中换来的。(记者胡艳)

  社区 洁美

  6月20日,雨大如豆,依然没有阻挡网格员邵建良巡逻的脚步,到社区放下东西,他就马不停蹄地穿着红马甲出门了,为一探究竟,记者一路随行。

  “今天要把这些商户二维码都贴起来,以后便于管理。”没顾上撑伞,他就忙碌开来。邵建良是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区工作人员,也是一百、帝壹城、恒大百货等重点商家的网格员。自“创文”以来,每天早晚他都要到自己所在的网格巡逻,风雨无阻。“主要检查一下商户有没有不文明行为、消防安全、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情况。”说话间,一位商户主动上来打招呼:“小邵,又来了啊,上次消防没做到位的地方我已经整改好了,有空过来看看。”“好的好的。”邵建良点头回应。邵建良告诉记者,他在社区已经工作4年多时间,很多商户都是老相识了。

  西市街社区地处江北商圈,这里商铺林立、人流量大,尤其餐饮店众多,厨余垃圾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为了维持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邵建良没少花心思。他利用每天巡逻的机会,向商家宣传“创文”内容,呼吁他们以身作则参与创建,并挨家挨户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厨余垃圾桶,主动帮助商家联系好厨余垃圾回收公司,每天进行定点回收,切实解决了厨余垃圾“无处安放”的问题。

  巡逻的间隙,看到全科网格员的红背心,有居民主动上来反映问题,邵建良认真倾听后答应有空会上门看看。“现在居民们有事都会跟我们反馈,一些问题也能及时解决,这也是网格化管理的好处。”不过最让邵建良骄傲的事,是前不久一个天津的朋友告诉他:“你们金华人真是太文明了,每次我过马路,司机都会主动让行,特别暖心。”邵建良说,虽然金华还在“创文”的路上走着,但这条路无疑越走越美,“我也会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创文’助力。”(记者郦莎)

  文化 发展

  走进竹马乡下张家村文化礼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棵盛开的茶花,栩栩如生的照片让你仿佛能够闻得到花香。该文化礼堂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每层楼都各具特色。在下张家村妇女主席兼文化礼堂“向导”吕艳青的带领下,记者进行了探访。

  下张家村以茶花为特色,努力打造茶花文化,经过历时1年多的筹建,建起婺城区第84家农村文化礼堂。一楼为中国书画报浙中艺术中心,容纳一个大型书画展厅;二楼为文创企业办公场所,浙江星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金报集团金华市三分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山山家食品有限公司、婺城区田园油画公社等文创单位已签约入驻;三楼为下张家村文化展馆,展出下张家村村史村志、好人好事等;四楼为茶花博物馆、茶花文化演艺厅,可开展容纳300多人的培训及交流活动。该文化礼堂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不仅盘活了文化礼堂,还传承和发扬了农村地方传统文化产业,使茶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婺城区“文化礼堂+产业”模式的一张金名片。

  “文化礼堂+产业”只是婺城区“文化礼堂+”的其中一种模式。当前,婺城区已建成108家文化礼堂,家风家训、传统礼仪、文化走亲……每座文化礼堂都演绎着“文化故事”,丰富婺城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使农民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寄。(记者施俊)

  生态 城镇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来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休闲旅游的游客是络绎不绝。吴绪法是岩头村山水人家农家乐的老板,这几天,他的农家乐是异常火爆,光节假日第一天就接待了近十桌客人。吴绪法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已经50多岁了,是安地镇延岭脚村人,之前一直在村上办农家乐,但是现在安地水库被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老吴的农家乐只能搬出库区。

  “我们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既然安地水库是饮用水源,那么我们就自觉将农家乐移出来,搬到了岩头村。这里环境优美,平时来玩的游客也不少,在这边开农家乐很有前景。”吴绪法带着愉快的心情说。

  吴绪法说虽然搬出来那段时间农户们的经济利益受到了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家乡环境变美了,游客多了,对他们来说是大好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像吴绪法这样的农户受益以外,不少企业也得到了实打实的好处。在位于安地镇的巨龙水上乐园,节假日这些天也是人潮涌动,光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就售出了2000多张门票。

  截止目前,安地镇建成生态廊道水域梅溪精品线精品村6个,包括岩头、上傅、下傅、雅干、寺口、喻斯等村,精品村投资额约2200万元。2018年安地镇将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整合周边各村资源,为度假区下步开发建设打好基础,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让生态文明“开花结果”。(记者张易)

  文明 出行

  “我自觉履行文明出行行为规范,为文明出行代言!”文明出行是婺城形象的展示,是市民文明素质的体现,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

  行走在婺城区的大街小巷,记者发现处处可见文明细节。路边排列整齐的共享单车、马路上机动车斑马线前主动礼让行人、而在公交车站台上乘客们井然有序排队上车……细微之处见修养,一举一动树形象。但是,记者却也看见几处“文明瑕疵”。

  在婺城新城区宾虹西路边,数十辆单车摆放得整整齐齐,在宽阔的道路上格外的好看。但是,记者发现还是有几辆单车三三两两地摆放,歪歪斜斜并不规整,甚至有些倒在行道树下、花丛里。记者认为,在享受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时,也要随手将车辆停放整齐,不妨碍他人通行,不占用盲道。

  此外,6月20日一大早,记者参与文明出行劝导活动中发现,虽然大部分车辆都能做到礼让行人,但是依旧有部分车辆“我行我素”,尤其是近日暴雨天气,有些车辆行驶过快,或是路遇水坑未减速,压起的水花“波及”行人,尤为厌烦。另外,骑着电瓶车出行的人们安全意识和交通意识都有待加强,当天上午,电瓶车随意穿行马路、乱停乱发的行为不在少数。

  文明,也许只是红灯前停下的一小步,也许就是斑马线前的一次刹车,也许就是随手将单车停入位置……对城市来说,这些一小步却是走向和谐的一大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一起营造安全、畅通、文明的城市环境,让城市因我们而更加美好!

  (记者陈晓倩)

  规范 经营

  农贸市场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市场内商贩经营是否规范、市场外流动摊贩如何管理、马路市场何时取缔等一系列问题,牵动着众多消费者的心。今天记者走进叶店综合市场一探究竟。

  “以前进来地板到处湿漉漉的,很脏还黏脚,今天虽然下雨,但路面还是干净了许多!”这是记者走进白龙桥镇叶店综合市场的第一印象。随着市场整治提升以及文明城市创建深入人心,这里的经营环境和文明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走进市场内,记者看到市场入口处张贴了醒目的投诉流程和市场投诉电话;市场里摊位整齐划一,按功能划分为水果、蔬菜、水产等不同区域,品种丰富,摆放有序;地面洁净,排水通畅;商户经营规范,没有占道经营,无乱摆摊和摊外摊现象,虽然人来人往,但通道并不拥堵,一派忙碌却不嘈杂的交易景象……

  “我在这里摆摊摆了两年,过去的杂乱无章现在变得井井有条,不规范不卫生现象都少了。既然在这里做生意,就要遵守统一的规则。”经营户说了老实话。

  在市场内,记者还注意到文明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市场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墙柱,这些墙柱上都贴有“规范服务讲文明,礼貌待人树新风”等标语,而诸如“进入市场,小心地滑”等温馨提示语也无处不在。

  (记者苏晓婕)

  美德 婺城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传统家规家训精华闪烁。李标兴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普通党员,初见他时就给人一种兢兢业业,刻苦实干的感觉。“工作中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生活中善良本份,文明待人。”这是李标兴家的家风家训,朴实无华,但却对他的影响似春雨润物于无声中。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给别人做一个好榜样,去履行自己的全部职责,做好在自己岗位上应该做的事。”这是他父亲经常对他说的话。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标兴也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并且也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认领贫困居民结对,每年几次上门探望。他一直深信着,一个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的益处是无穷的。

  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绘出炫丽的画卷,镌刻上“自信包容责任”等优良品质。走进婺城区图书馆,书架前坐着三三两两正在看书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正在讨论着书本里的内容,但是当看到有人走进图书馆翻阅图书,他们就自觉地放低了讨论的声音,怕他们的讨论影响别人看书。同时孩子们在看完手里的图书后,还会自觉地把书本放回它原来的位置,这无不彰显着婺城文明创建的成效。

  从过马路有秩序,到扶老人有爱心;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从待人接物,到团结奋进,无不体现着婺城文明,闪烁着文明之光。在婺城文明城市创建的道路上,婺城人以主人翁的姿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做起,从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做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自觉摒弃不文明习惯、抵制不文明陋习,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争做城市文明使者,争做城市文明践行者。

  (记者蔡阳彪)

  温暖 婺城

  “小姑娘,我要去工商城那边转车,要在哪一站下车啊?”近日,在金华市快速公交二号线的一处站台上,记者见到一位头发花白、拎着蛇皮袋与杆秤的老爷爷。他说着一口金华话,再加上因年纪大而导致的口齿模糊,站服员也没能听懂老爷爷说的话,“这班车去工商城的,你上车就可以了。”老爷爷还是不大明白,有些着急,坐在站台里垂头丧气,看着马路发呆……

  记者连忙上前,尝试用金华话与老爷爷沟通,虽然也不是很清楚老爷爷在说什么,但在一遍遍的询问里也大致明白了老爷爷的意思,“爷爷,你坐到台州银行金华分行下就可以了!从这个站出发,再坐八个站就下车。”爷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连声跟记者说谢谢。但看到老爷爷似乎还是不大明白,记者决定将老爷爷送到站。“谢谢你啊小姑娘,你人真好!”安全到站后,老爷爷连声道谢,还硬要将自己卖的桃子送给记者。

  这样的事儿每天都会发生,会有小孩儿在商场迷路,会有老人在路口不知所措,会有外地来婺城的游客找不着方向,也会有人在困难时向你伸出手……小小的举手之劳,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便利,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温暖婺城”,温暖的不仅仅是他人,更是我们自己。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做好人做好事等等,“温暖婺城,我为婺城代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对于我们“婺城大家庭”而言,更是一个承诺。(记者贾佳)

  志愿 服务

  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文明出行志愿者们就踏上了前往各自岗点的路途。从早上开始大雨就止不住地往下落。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十字路口车流不断,行人如织,文明出行志愿者头戴小红帽、身穿荧光小马甲,举着宣传牌,用亲切的微笑和文明用语对“违反交通信号指示、不走斑马线、闯红灯、非机动车斜穿马路、车辆逆行”等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耐心劝导。

  除了文明出行志愿者,在婺城大地上,还活跃着众多志愿服务队伍。每个月15日的主题党日,白龙桥镇千余名党员志愿者便会围绕重点开展公益劳动,卫生死角、沟渠河塘,哪里有垃圾就往哪里钻,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上,老镇新城融合过程中,“红马甲”熠熠闪光。

  “奶奶你今年多大了?血压有点高以后要注意一下!”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场,记者看到志愿者一边为老人理发、量血压,一边亲切地和老人交谈聊天。在农村生活着许多独居老人,每到周末,红马甲大军就会利用空闲时间在敬老院、居家养老中心为老人进行各项服务。

  “菜市场门口有一堆新鲜垃圾,需要清理”、“这边交通堵塞需要过来疏导”……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随时随处发现不文明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下,志愿服务似乎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50多岁姜素娟是一名志愿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清除了两条街的牛皮癣上万张;滕金芳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一天内劝阻了近百位不文明行人;叶店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一天清理了10余吨垃圾……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记者吕璐)

  垃圾 分类

  近日,记者来到白龙桥镇金奥社区体验了一回垃圾分类劝导员的工作。在金奥社区的各个垃圾收集点,记者看到有四种颜色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整齐摆放,供居民投放。四种颜色对应四类垃圾,而且有文字描述,很容易分开。除此之外,垃圾分类的宣传知识和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

  这时,一位前来倒垃圾的大爷把报纸和厨余垃圾一起扔进了同一个垃圾桶,记者上前对其进行了劝导。在听了记者的劝导之后,张大爷说,以前,居民们垃圾分类的意识比较弱,没有按要求使用垃圾分类袋、厨余垃圾混装等现象比较常见。垃圾分类工作的瓶颈,主要是由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义的了解程度不够以及长久以来养成的垃圾混投习惯造成的。但是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社区网格员对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耐心地介绍正确的分类方法,检查各类垃圾,有错及时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纠正,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理念日益增强,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分类准确率也日益提高。

  垃圾分类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就是这件小小的事情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整洁,干净有序。"垃圾分类我为婺城代言",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所有婺城人都该做的举手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