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东街 首页
反智《药神》:无明的希望是毒药

来自——豆瓣电影.作者哑河:千万不要以为让你流泪的就是好电影。没有穷病,只有社会病了。人本质上只有一种病:精神病。


1

电影看到最后,男主被判刑,沿途诸多病人相送。这很难让人不落泪。笔者也掉泪了,但并非源于男主的平民英雄形象,而是感叹国人的艰辛。这种感受当然与笔者曾经做过医生相关,了解医药的基本情况。不然,很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容易出于自怜——将“弱者”投射到自己身上——,心生对无良外企的愤恨与平民英雄的感激。

这部影片选取了一个侧面来表现病人的困境,将之归于天价药,所谓无良外国药企成了靴子。在影片中,当病人质问缘何那么高价时,药企方面说定价合理,却没说缘何合理,比如研制的成本,进入本国的各种成本,层层加价。

导演或编剧将之删除了,等于逃避了真正的问题。现实中,作为“格列宁”原型的格列卫,价值大概是两万一瓶,在影片中,却翻了一倍。如此,人们对无良药企的观感更不一样。

任何一种感受,前提是回到事实本身。关键并非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前者往往是你能够看到的,后者是某些力量想方设法不希望你知道的。病人或许至死也不会知道,缘何国内的格列卫是全世界价格最高的,在米国价格约为中国的一半,原因何在呢?

处方药研制一般需要耗费平均成本约三十亿美元,甚至更多,可谓天价成本。一般耗时十年以上,在诸多实验中,很可能只有一种有效,甚至都没有成效。付出不一定就有回报,这其中隐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而且专利保护期不会超过20年。加上目标受众特殊小众,价格必然昂贵。没有成本的回收,基本的利润,根本不可能有新药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对于成本高昂的高端药物,如何减轻患者的负担呢?确切说这不是药品研制方要考虑的问题,而是相应国家和社会要考虑的问题,即所谓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

中国人口最多,按照薄利多销的大众常识,进口药应该更便宜,问题在哪呢?

进口药进入中国,要重新进行临床试验,耗时耗钱。这是一部分。

2017年9月7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在北大卫生经济论坛上解释了缘何大陆80%的进口原研药价格会高于香港:“香港没有5%的关税(今年5月1日起,国内28种进口药和香港一样,实行零关税政策,包括格列卫。——注)和17%的增值税(英美等国的药物增值税为零。——注),没有15%的医院加价,流转费用也不会达到20%多。”

除上述成本,从出厂到临床,还得层层打点,药物才可能出现在医生的处方上。几乎所有国际药品巨头(比如辉瑞、赛诺菲、葛兰素史克)进入中国市场都有类似行贿行为。药监总局(注册),国家发改委(药价),劳社部(进医保),各招标办,各医院(从院长到医生)。一环都不能少。

笔者当医生时,就曾经被医药代表私下拦住,塞类似红包,理由是之前开过他们的药。或许开了,但那是因为病情的需要,并没人曾经打过招呼。又或许没开。她说其他新医生都拿了,我还是不肯拿。

你过往开没开,没关系,你拿了钱,日后就得开。这叫日后多关照。医药代表的工资,相关医院领导和医生的回扣,都得患者最终埋单。药商与医院的问题,与药企出厂时的成本与定价已不太相关。

原研药20年专利保护期过后,医药公司依然可享受单独定价的优惠政策,不需遵循z府的指导定价。进口药所谓的“超国民待遇”,是独一无二的特色现象。其他国家,专利期过后,原研药会失去原先特权,价格大幅下降。

人们基本将这种现象归结为z府监管不力,却忽略了另一个或许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药效的差距。国产同类仿制药,因为药效不好,或无效,所以难以对进口原研药带来价格冲击。其他国家,因为仿制药有较好药效,因而对原研药形成了竞争,迫使后者价格下降。这就触及了科研方面资金不足和技术缺陷的问题。据资料,近年国内研制的原版核心西药为零。

事实上,世界药品巨头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国人的经济承受力,经常有免费援助活动。比如乙肝疫苗就是米国默克公司免费赠送的。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于2003年9月在中国正式启动,为慢粒患者和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但很少国人知道这些项目。

现在有些人开始赴美日等国看病,买药,因为便宜。米国看病的费用,药相对便宜,但美政f还是不断减少药中不必要的成本。美商务部副部长安德鲁斯说过,希望某国兑现开放医疗行业的诺言。如引进竞争机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能会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米国人收入高,物价低,本国人收入低,物价高,并非只反映在药品方面。如果你去米国超市看看,同类产品,无论中国制造,还是他国制造,普遍低于国内的价格。国内物价高出的部分,到底从哪而来呢?

以上提及的,从药品出厂价到临床销售价的巨大差距,其中原因与事实,在电影中,毫无触及。通过对药企代表的刻薄呈现,特别在男主等人英雄形象的衬托下,外国药企更是缺乏人情,为富不仁。最具象征性的是,药企代表在电视上说小作坊的仿制品质量不保证,男主厌烦地将电视关掉。药企代表说的只是常识,他维护自己企业的专利权与利益,无可厚非。


电影男主原型

2

看到影片中人们的挣扎,观众会将不满投向药企,进而可能对违法销售仿制药采取鼓励的态度。这只能保护极少部分所谓患了“穷病”的人,但这种保护是狭隘的,短期的。最根本的事实在于,没有巨额投入的瑞士原制的格列卫,仿制的印度格列卫根本无法谈起。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上是守护全人类的自油与未来。

能够吃上几千一瓶防制药的已不算穷人,可谓中产阶层。真正的穷人,可能根本就是等死,如果缺乏救济。

贫穷不是一种病,或不应该是一种病。穷人的问题,是制度与救济的问题。将穷人的问题归结于企业,本末倒置,损害了企业,并最终损害了民众。如果贫穷是病,那只能说,社会病了。影片中,印度似乎是贫穷落后之地,但印度穷人看病不要钱。免费医疗就是他们的药。

影片只批(外国)资本,忽视结构下的权li扭曲,民众的艰辛轻易催生了平民英雄,最后轻松转换为新时代的颂歌。影片中,民众越艰辛,男主和同伙的“违法”行为就越具有合理性,他们的英雄形象就越强烈,所针对的靶子——外国药企,也便显得越无良。情绪掩盖了真正的问题,难免苦难不死。

此片明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二元敌我对立,拿资本一方充当所有问题的替罪元凶,或是源于认知,或是源于投机。如此,既释放了普通民众的不满,也让某些人感觉安全。这是国内所谓(伪)左派的套路,也是民/粹主义的温床。

这部影片的吊诡在于,里面除了外国药企代表,似乎所有人所有行为都是无辜的,就连最后被捉的张“院士”,也很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因为扭曲了最关键的事实(结构),人物和细节拍得越好,偏离真相也便越远。

影片原型陆勇之前就说过理解瑞士格列卫的价格高,如果都像印度那样仿制,也便没有药企愿意研制新药。他从没将不满对准外国药企,反而提出应该进医保等建议,并最终成为现实。影片播出后,他对改编表示了反感,认为自己名誉受损。

真正的现实题材电影是呈现真问题,引起思索。这部神作明显刻意掩蔽了真问题,并过度煽情,问题简化,就像剥洋葱,只停留在最表面的一层。这和歪曲历史是一回事,人们在其中流泪沉溺,将愤怒对准善者,将感激投向恶者,从而(在大问题上)变得是非善恶不分。

人本质上更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病了——思维僵化,情感颠倒——,天价药也治不好。人本质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精神病。凡是精神病的病因,皆为恶。


《辩护人》海报,《药神》在海报风格上有模仿之疑

影片最后,笔者竟念起韩国影片《辩//护人》最后的场景,很多律师站出来,支持辩护人。

两者具有某种相似性,但本质上不一。送行的病人是出于自身得到救助的感激,站出来的律师是为全体民众自油和正义抗争的命运共同体。前者更多的物质性和生存本能,后者更多的精神性与公共性。有人可能想到《辛德勒的名单》,将男主与辛德勒相提,想多了。伟大需要土壤。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对比国外同类影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药神》触及现实的广度、深度与锐度不足。


千万不要以为让你流泪的就是好电影,很可能你正中了导演的催情圈套,沉溺于情绪,而忽视了问题。真正的好电影是让人哭笑不得。慈悲或善良没有错,但若缺乏智慧,往往受骗甚至作恶而不知。

真实(比如医疗系统的运作)就像黑洞,人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活得那么累。被誉为无差评的此片热播之后,这种结构方向错位,拍得美而动情的反智电影,可能就此大行其道。

影片最后,导演用字幕为我们留下了欣慰与感激。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明症,看不清现实,就算天亮了,也还是黑夜。无明的希望是毒药,间断又持续的希望是麻药。

所以,笔者第一个在豆瓣等处给它一个充分的差评。(哑河微信:yahe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