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经济开发区 首页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带你走进“红色朋友圈”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许多市民游客驻足展厅,聆听革命者们穿越时空的诉说……这些蘸着硝烟书写的信件里有他们的追求和向往,也有他们的欢乐和烦恼。

    这里,是一个“红色朋友圈”。

    “圈”里,仰望着高尚的情操,感受着信仰的力量。

    红色朋友圈,他们在说

    走进展厅,“信仰的力量”,五个字磅礴而出,12座矗立的白色丰碑,镌刻着已知姓名烈士的名字。

    随着一张张年轻脸庞的跃入,这些名字一个个生动起来。

    “我们这样的人做事,不能选择哪儿干的痛快、哪儿干的不痛快,重要的是看对革命是否需要。最危险,最困难,别人都不喜欢的岗位,经得起考验的同城,应当义不容辞地站上去。”

    这是烈士邓中夏当时对同志说的话。在其一张珍贵全家照背后,他的妻子用俄文写了一句话:只给无所畏惧的男人。

    黑白色调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在投影中淡入淡出,烈士恽代英静静诉说着他的“未来之梦”:“朋友们!我们今天何妨再来共同做一个大梦!倘若被后人说几句,‘理想者,事实之母也,有志者事竟成,岂不信欤?’那便是我们最快意的事了呢。”再现了他的求索与实践。

    冷少农是一位潜伏英雄,红色情报战线的先驱,在中央红军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中他提供的绝密情报发挥了重大作用。眼睁睁看着同志为保护自己而牺牲,身份特殊的他,内心时常会充斥着焦灼与不忍,但为了完成秘密任务只能隐忍潜伏。

    由于长期在外,家人很为他担忧,多次来信催他回家,指责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冷少农怀着痛苦和感动交织的心情,给母亲写了5000字的长信,在信中解释说:“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受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我们这样的做法,自然有一般人不满意,有些是不了解,有些是对于他们有利害关系,随时都在阻碍我们,反对我们,甚至要杀害我们……”至于要不要回家,他说:“回家的事不能定的,要是革命迟一点成功,或者中间遭了挫折,我自己就死在外面,跑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更说不上回来不回来了。”

    张霁帆、吴光田、许包野、袁咨桐、周不论……

    一句句话语,凝聚成生命谱写的历史进行曲,把他们未能谱写完的篇章留给了我们!

    “谢谢你们,英雄!”孩子们稚嫩的回应,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突出“心声”,展陈文字9万多

    455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522张图片,文物435套879件,展陈文字达到了9万多字。

    蜿蜒曲折的锈红色钢板贯穿整个展馆的钢板墙,象征着雨花英烈的钢铁意志与红色梦想。

    与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相吻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出也推出了创新。

    “长夜群星、璀璨天地”,是展厅内一个令人十分震撼的场景。50个灯箱、50位烈士的英姿,集中展示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仰头,“满天繁星”中将会浮现出一张张烈士的音容笑貌。

    “LED灯营造出的漫天星光的效果,象征每位烈士个体所散发的信仰之光,闪耀在漫漫长夜,照亮革命道路。星空映照的‘苍穹’上,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呈现出烈士英容,与星光交融,供人瞻仰。”雨花台纪念馆馆长向媛华说。

    缅怀厅里,一些烈士的遗物,像衣服、公文包、算盘等,都做成了一个个小型纪念碑,只要观众走入,感应机关就会触动,纪念碑下的屏幕跳出团团烈火的虚像,象征雨花英烈在烈火中永生。然后通过四周的镜面设置,小小的空间无限延伸,营造出无数烈士前赴后继的观感。

    扫描底座上的二维码,烈士的故事便一目了然。

    为了多维度、创造性地呈现历史情境与人物事迹,市民还可以在“家书厅”的录音间内,诵读雨花英烈家书,并存储成音频文件,与英烈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同时,馆内还设有放映厅、红色文创区等,大家可以在电子留言台留言、线上献花、打印明信片……

    向媛华介绍,除此之外,最亮的突出之处还在于文字,“他们把思想留在了这里,他们的信件,他们的寄语,每次看到,我都觉得他们非常真实,都是家书,没有假话,没有空话,真实到比我们周边的人还要真实。”

    对此,青年抗战史学者、雨花英烈研究会会员胡卓然有着同样的感受:当自己亲历烈士走过的路,目睹他们与亲朋往来的真挚书信,仿佛那些烈士们声嘶力竭为国呐喊的声音就萦绕在耳畔,给人带来极大的思想冲击,也极大的鼓舞了自己。

    “没有人,生来就足够伟大;更没有人,生来就可以视死如归。”胡卓然认为,通过书信,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烈士也有对家人的愧疚,有对爱人的不舍,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也会涕泗横流。“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那样一个残酷的岁月里,有这么一群人也与我们一样,曾活生生地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由平凡,一步步迈向伟大。”

    征集,你有这样的烈士家信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展厅内烈士们的书信,向媛华透露,大多是烈士家属捐赠的,非常珍贵,尤其像冷少农的5000多字长信,更是罕见。

    随着整理工作的深入,雨花英烈的相关史料也在逐年扩充。但向媛华馆长坦言,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担子很重,害怕自己跟不上,更害怕纪念馆的工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研究是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未来应用。”向媛华介绍,纪念馆也已在同相关院校和专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希望在做深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很多烈士的事迹不再是集中于某一阶段,而是尽最大可能完整回溯每一位英烈的一生。

    新时代背景下,雨花台等诸多红色圣地都面临更多的教育需求和更高的发展要求,纪念馆的宣教工作重点也更清晰地紧扣青少年和党员干部这两大群体。“青少年正处在三观形成、发展进而趋向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是以后国家的建设者,我们的宣传教育要契合他们的精神成长需求”;而对于党员干部,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党性教育更是新时代的要求,“雨花英烈的精神会引领党员干部走得更踏实”。

    向媛华介绍,烈士资料的征集工作不会停止,如果你或者朋友有这样的烈士家信、线索,希望能和他们联系。

    同时,在今天这个博物馆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还推出了一场“特别活动”——重读你的心声微信朗读活动。目前雨花台朗读者正在召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