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池村 首页
传统文化教育《弟子规·篇一》

传统文化教育《弟子规·篇一》

《弟子规》第一讲 总叙

【原文】弟子规  圣人训

【注解】做人的规范,圣贤的教育。

【讲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工作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并指导每个人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做人、做事的经典。


“弟子”就是学生。学佛的人称为佛弟子,上了大学还是佛弟子,退休了还是佛弟子,在成佛之前都是佛弟子。所以,弟子跟年龄没有关系。我们学习《弟子规》就是中国古圣先贤的弟子,在没有成圣、成贤之前我们都是圣贤的弟子。怎么可以说《弟子规》是小朋友们学的东西呢?认为《弟子规》只是学龄前儿童的读物,这种观点有两个误区。首先:弟子,不是专指学龄前儿童;而是在我们没有出师以前都是弟子。什么时候才算是出师呢?就是我们能够把《弟子规》上写的一千零八十个字、说的一百一十三件事全做到了,我们就算出师了,就算做人完全合格了。其次,我们要搞清楚《弟子规》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学了、背了就完了吗?不是。《弟子规》是指导我们一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是拿来践行的。只要我们还活着,还在做人、还在做事就离不开《弟子规》。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本薄薄的《弟子规》,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弟子规》里只要还有一条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做人就不能称为圆满,做人不圆满生活就不会美满。
     “规”是标准、是规范,是儒家修身的戒律。天下之乱,乱在国家;国家之乱,乱在家庭;家庭之乱,乱在男女;男女之乱,乱在思想;思想之乱,乱在文化;文化之乱,乱在教育;教育之乱,乱在标准。做人标准的混乱,正是今日世界混乱的根源。中国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主张个性张扬、言论自由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标准多了就没有了标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道理多了就没有了道理。天下怎么会不混乱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定一套《交通法》的话,道路就无法通行。车辆行驶的规则需要统一,那做人的法则需不需要统一呢?所以,驾驶要守《交通法》,做人要守《弟子规》;驾驶不守《交通法》会出车祸;做人不守《弟子规》会出人祸。

     “圣人”指的是觉悟的人,是通达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在印度称为“佛陀”,在中国就称为“圣人”。佛经里有一句话叫“佛佛道同”。什么意思?只要觉悟成佛,智慧都是圆满的,佛与佛的智慧相比较,谁不比谁多一点,谁也不比谁少一点。佛又称为佛陀,那印度的佛陀与中国的圣人,他们的智慧有不同吗?没有。佛陀的智慧用印度话说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圣人的智慧同样是“无上正等正觉”。用世间人能够理解的说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佛陀与圣人的智慧相当于博士生导师的级别,事实上比博导要高得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陀与圣人用的是真心,而世间的博导还在用妄心;佛陀与圣人可以通过禅定进入无量空间维次,而博导借助再先进的科学仪器能了解的东西仍然没有超出四度空间。既然佛陀与圣人的智慧都是一样的,那他们讲的东西为什么不一样呢?那是因为受众群体的根器不同。这就好比: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都是博士生导师级的人;孔老夫子教的是小学生,老子教的是中学生,释迦牟尼佛教的是大学生。对象不同,授课的内容就不同,不代表他们的智慧有高低啊!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圣人。比如: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老子、孔子、禅宗六祖慧能等等。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了五句话:“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其中六祖慧能大师的报告里谈到的“自性”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佛陀与圣人是回归自性的人,而我们还生活在习性当中。《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的天性也是出自我们的自性,天性是善,自性即本性是空性。慧能大师说出了我们自性的五大特点:“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时说的:“原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自性。那我们的自性有没有丢掉?没有!一直都在。只是被我们的习性给蒙蔽了。什么是习性?《三字经》上说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指的就是我们的习性,也就是佛祖说的“妄想、执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五大习性,蒙蔽了我们每个人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会这样?《三字经》上说得很清楚:“苟不教,性乃迁”。因为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所以天性就被习性给蒙蔽了。圣贤教育就是帮助我们“拨云见日”;把贪、嗔、痴、慢、疑的习性除掉,天性就显露出来了;我们再把本善的天性回归到自性,我们就与佛陀、圣人、六祖慧能一模一样了。
     “训”就是圣贤教育。就是帮助我们去除习性,回归自性的教育。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是明白人,小人是糊涂虫;天命就是自性,大人是胸怀天下之人。《弟子规》就是圣人之言,我们怎敢不心存敬畏,依教奉行呢!

     《弟子规》凭什么可以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而不是其他东西呢?《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行为规范。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五伦”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夫妇。人与人之间的这五种关系在孔老夫子出世以前它就存在;并非孔老夫子的创造发明,孔老夫子只是发现并总结而已。这五种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所以它是规律、是真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人类本有的属性,这不是孔老夫子的创造发明,而是人的天性。至于贪、嗔、痴、慢、疑,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习性;是“苟不教,性乃迁”的结果。既然儒家倡导的“五伦”、“五常”是真理,是出自人的天性;那建立在人类社会伦常大道上的行为规范——《弟子规》,不拿它来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拿什么来做标准呢?《左传》里说“人弃常则妖兴”。做人不守《弟子规》就会偏离伦常大道,人就变成妖魔鬼怪;长着人的模样,其实是人面兽心。
     今天很多学校都在推广《弟子规》,老师和家长也在要求学生和子女践行《弟子规》,但为什么就是一阵风?过了就过了,收效不大。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老师和家长身上,学生和子女都会问一个问题:“既然你们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天天都在说《弟子规》好、好、好!那你们为什么不照着做呢?”所以,老师和家长们不可以把《弟子规》做为教材,而是要做为剧本;老师和家长要把《弟子规》演绎出来,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和子女,这才是真正圆满的教育;我们也才能得到《弟子规》中圣贤教育的真实利益。
     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的功课。很多人做人、做事不成功,找不到原因,其实翻开《弟子规》,答案全在里面。那是不是学了《弟子规》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弟子规》只是告诉我们要这样做,但它没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弟子规》只是入门的课程,后面一定要学习圣贤经典,我们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仅仅是学了《弟子规》,硬着头皮去践行,不学习圣贤经典的话,坚持不下来,不信大家可以试试。我们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佛家讲修行的四个步骤:信、解、行、证。首先要相信古圣先贤们不会害自己的后代子孙;然后通过学习经典明白《弟子规》中的道理;再把《弟子规》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