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社区居委会 首页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原标题: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一门好的家风,胜过千万名校。

01

去朋友家做客,正好看到她8岁的女儿练毛笔字。

小姑娘抿着嘴巴,专注地盯着笔尖,片刻功夫,横竖撇捺便跃然纸上,行云流水般生动起来。

小姑娘笔锋遒劲,若不是亲眼见到她书写,单凭字是断断猜不出小姑娘的年龄的。

我们一帮客人都在现场叫好,夸朋友教女有方。

朋友谦虚地说:“因为祖上一直有着写字的习惯,所以就一直传承下来了。”

朋友的祖父,是村里学问最高的人,几乎包揽了同族人所有的对联和书信,久而久之,对书法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朋友的父亲在耳濡目染下,也是打小就钟爱书法,目前是当地市级书法家协会的重量级人物。

朋友更是因为习得一手好字,走到哪里都令人刮目相看。

朋友说,祖父教导他们,练习写字能让人平心静气,戒骄戒躁,如果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对后代是有益的。

朋友将这句话作为家训铭记于心,女儿5岁的时候上了书法兴趣班,朋友无论刮风下雪会坚持送她去学习。

为了培养女儿对书法的兴趣,她带女儿参加过很多名家的书画作品展。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好的家风,很重要,更得益于传承。

如果将好的人品修养和生活习惯甚至一门技艺传承给子孙后代,会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门好的家风,胜过千万名校。

02

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能接触到的资源,也决定着他的未来发展高度。

英国BBC作过一次时长49年的跟拍,制作出来了一部名叫《56 UP》的纪录片。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一直到56岁。

40多年拍下来,导演的初衷得到了验证: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

当初参与拍摄的人群已从儿童步入老年,但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富人孩子Andrew和John,成长的轨迹一直没有偏离精英阶层,从贵族中小学到牛津剑桥,毕业后再从事法律传媒等精英行业;

穷人孩子Simon和Jacky,也是按部就班地重复着父辈的命运,辍学、早婚、失业,始终在底层挣扎。

只有一位叫Nick的小孩实现了阶层跳跃,命运的漏网之鱼,少之又少。

有一期《奇葩说》上,张泉灵讲了一个故事。

她所参与的慈善组织给聋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如果聋儿在7岁之前不植入人工耳蜗,他就听不见这个世界的声音,也意味着无法开口说话。

当时基金会碰上两个家庭,一个家庭赤贫,父母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另一个家庭月入4000,但孩子的父母读过高中。

基金会最后的决定是,把唯一的机会给第二个家庭。慈善机构的考量是:要把从爱心人士兜里捐出来的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张泉灵说:“聋儿植入了人工耳蜗之后能不能讲话,很大程度还依赖于父母能不能教他。

所以如果父母受过教育,能维持一个正常的家庭,会让这20万块钱的植入变得更有价值。”

对于这两个残疾孩子来说,父母能创造的教育环境,就是他们能在这个世界翻盘的筹码。

虽然很残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是会传承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03

曾国藩曾为后人留下十字六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身为晚清重臣,曾国藩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挥霍无度,但不让子女进京居住。

夫人带令子女住在乡下老家,因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

曾氏后人无一不以勤俭著称。曾纪芬是曾国藩最疼爱的小女儿,却从未享受过贵族小姐的奢侈,穿的衣服的常是姐姐们留下的。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台大张心漪教授是曾纪芬的外孙女,她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外婆:

外婆从不穿戴华服,房里也没有任何摆设。一张腰子形的书桌,上面放着圣经、眼镜、镇纸、笔砚。

有一个贝壳碟子,里面放几条茉莉花,一张藤椅,上面放个花布靠垫。她每日就在这里读经看报,练习书法……

衣服也永远是蓝袄黑裙,缎帽锻鞋,饰物则有一根翡翠扁簪,一颗帽花,一副珠环,一只手表。几乎从无变化。

几年前,记者曾去上海徐汇区采访曾家第四代后人。

周麒老人是曾纪芬的外甥,记者这样描述他的家:进门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曾家的遗传。

走进他的家:已经裂缝掉漆的地板,一米宽的小茶几,陈旧的桌椅,案头至少有几十年历史的台灯,阳台上堆满的书籍和手稿……

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曾国藩并未给子女留下万贯家财,但他创立的家风却福泽绵延子孙后代无数年。

相比之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具有传承意义,这是无论什么时代都不会贬值的精神财富。

04

作家钱钟书也是在家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钱钟书的父亲是国学大师钱基博,是清华有名的国文教授。

他偏爱古书,平时总会看书抄书,并在摘录上写上自己的看法。

他对儿子的管教也极为严格,钱钟书15岁时,还曾经读书不用功挨过打。

钱钟书读书时,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外,还读古文名著。

这位被“打”出来的“博学鸿儒”,后来秉承了父亲治学严谨的风格,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惜时如金,淡薄名利。

钱钟书读大学期间,父亲写信告诫他“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他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当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钟书做到了,即使是在战乱和政治运动期间,他也没停止工作与写作。他毕生致力于文学研究,并将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了世界。

钱钟书时刻将父亲的教导铭记于心,并以实际行动将之传承给了女儿钱瑗。

钱瑗与父亲一样,淡薄名利,从来不参加游山逛水的活动。

她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期间,常常被其它师范学校邀请去开会或者讲学。

每每会议结束,她要不马上回到北京学校,要不就在旅馆里看书备课,很少与大家一起玩。

文革期间,她依然坚韧不拔的继续做学问;

晚期身体不适,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却仍不释卷,勤于思考。

对知识的追求让钱家几代人都活得简单而卓越。

一个家庭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会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里最好的风水。

05

一个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上一代人传下来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40年前,大部分人都出身寒门,吃不饱,穿不暖,教育水平不相上下。为什么40年后,阶层分化会变得这么严重?

因为,我们的社会在发展,竞争在加剧。

那些有胆识、有远见、敢吃苦的人,占领了金字塔的上层,他们的孩子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越爬越高。

那些不敢冒险、格局有限的人,长期处于金字塔的中下层。

他们的孩子由于各种资源的匮乏和眼界的限制,即使是天资聪颖也会被各种二代轻松碾压,越来越难以翻身。

在温饱线挣扎的家庭,父母为了子女的生活就已经拼尽了全力,在教育方面往往处于弱势。

别说早教、名校这些设备了,就连最基本的陪伴,都是很困难的。

中产家庭则不然,父母不仅可以保障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力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扎实的经济条件也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于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但是,也并不是全然没有翻盘的机会——别忘了,《56  UP》里,还有一个叫Nick的小孩。

网上曾流传一句话: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第一代提供资本潜力,第二代创造物质资本,第三代产生精神价值。

培养贵族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家族优势传承的过程。心态、意志、教养、价值观、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

所以,为人父母者,千万别想着安于现状。你不努力,就轮到你的孩子加倍努力;你不成长,你的孩子更不会成长。

作家艾小羊曾写过这么一句话:

越是拼搏过的父母,越知道教育的重要。

他们明白奋斗的艰难,人生的不容易,能将自己受过的苦,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学习、思考习惯,传承给孩子。

这种传承,才是最好的家风。


下载注册蝴蝶云,免费发布自己的信息、生活、娱乐的一体化平台

看更多本地区域和行业的信息,为您解决推广难的问题

信息来源:有书
[责任编辑: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