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Pconline杂谈】近些年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不断发展,广大手机用户在挑选智能手机时已经不在单纯的注重配置。而是更加偏重于手机的使用体验和创新科技。再加上2018年是AI智能爆发之年,拍照体验成了重中之重。那么传闻中的AI摄影到底是什么原理,它又为何能够提升手机拍照时的成像效果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解读一下AI摄影。
何为AI摄影?
喜欢拍照的人都知道,在使用相机的时候,对于不同的场景,通常需要切换不同的参数来配合。这通常会涉及到锐度、曝光、白平衡、饱和度、对比度等等一系列的参数,虽然这些对摄影爱好者来说不是难事,但对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掌握这些参数的搭配可能比较困难。
而AI摄影是通过摄像头进光,对被摄物光线场景进行人工智能分析计算后,自动匹配拍照模式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对取景框内的物体进行分析,并根据物体特性进行自动调节,就拿荣耀V10来说,其拥有13个场景,分别是雪景、蓝天、花朵、舞台、猫、人像、美食、狗、日出日落、绿植、沙滩、文字、夜景,应对生活中的拍摄完全够用。
市面上AI摄影类别
另外一种则是在摄像头上搞AI,最成功的就是谷歌旗下Pixel系列机型。去年发布的Pixel 2手机种给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AI摄影模式,它没有专属的AI芯片,而是在摄像头区域里藏了一颗专用图像处理协处理器,即ImageProcessing Unit (IPU),专门用来结合云计算与算法集群处理AI拍照与视频任务。
这样可以利用算法和AI图像处理单元完成了动态模糊摄影等摄影能力的补偿。甚至把摄像头切割成非常复杂的成像单元,来供给算法端实现对景深、空间感的AI计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开发芯片的难度,弥补了谷歌硬件上的弱势,但也极大程度依赖云计算,除了强大的谷歌,想必也没几家厂商敢尝试。
还有一种则是加入AI算法的APP,这种在市面上非常常见,比如美图中场景识别拍照、用机器学习进行人脸和人体轮廓识别,自动进行背景虚化和抠图等等。这类算法在于芯片和摄像头中缺乏专项处理AI任务的单元,一旦运行高负载的AI任务就需要呼唤云端。而云端的响应速度不够,就可能导致AI摄影的识别率和准确率下降。
特别是在拍夜景的情况下,由于负载较大,手机会出现半天无法对焦的情况,拍照之后又要上传到云端进行很长时间“处理”,精准度和体验都很差。说白了只要找个性能足够优秀的手机,下载一款加入AI算法的APP,即可达到这种效果,与真正的AI摄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许多手机厂商在手机相机中加入这样的算法,也号称“AI摄影”,显然有些不合情理。
总结:
手机中加入AI摄影对许多消费者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大大提升拍照的效果,也可以让许多“小白”依靠手机拍照的自动模式就能拍出不错的照片,像刚发布的华为P20 Pro以及P20 ,凭借AI摄影一骑绝尘,问鼎国外拍照媒体DxOMark的第一和第二名。不过,目前还有许多厂商手机中加入的AI摄影并不能真正地称之为AI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