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区 首页
古代土匪山贼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举子?

土匪实际上就是一群不法的武装团伙,专干拦路抢劫、打家劫舍的事情,甚至有些穷凶极恶的土匪有时被金钱利益或色心迷了心窍,烧杀掠夺,无论是官员、富商还是地主,什么人都敢抢。但是土匪也有他们的职业操守~有一部分人他们是不会抢的,进京赶考的举子就是其中一部分。为什么天不怕地不怕的土匪们不抢举子呢?难道是因为举子穷,没啥可抢的?当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举子不同于秀才,都说穷秀才,但是秀才是没资格进京赶考的,只有中了举人才能进京赶考,所以中了举人一般就意味着脱离了贫困阶级成为中上流社会的人,所以举子们一般都比较有钱,随身会带许多盘缠。下面列举三条土匪不抢进京赶考举子的原因。

一、 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加上古人迷信,认为这些优秀的读书人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土匪,对读书人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即使土匪们都是大老粗,但最起码的尊重还是懂的,读书人考试一般都承载了家里所有人的期望,土匪不会不仁不义到抢他们的钱。

二、 就像上面提到的,土匪也有职业操守,孤儿寡母、读书人、和尚道士、娼妓、红白喜事等一般是不会抢的,抢了会被同行看不起。所以土匪一般都是劫一些大富大贵的富绅或谋不义钱财的人。

三、 在古代制度里,举子是有功名的,一般都已经在朝廷挂了号,劫了他们如果被举报揭发会很麻烦,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碰见了交个朋友,说不定日后对方发大财或当大官了还能帮彼此一把。俗话说:官匪一家,“自家人”何必为难“自家人”。

首先纠正一点,不是不抢进京赶考的举子,而是一般抢不到。

比如水浒传中这伙强人,连生辰纲都敢抢,你说还有什么不敢抢的,何况是一个小小的赶考举子。

举子了不起呀,当时的高考升学率那么低,本来就没有几个人能考上。能考上又有什么了不起,升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要忘记了一百多年前张作霖就是抢了盛京将军的太太,而且是故意抢的。只因为可以借机洗白上岸当官发财,才放过这个女人的。

不要高估自己的道德和能力,也不要低估别人的道德和能力。大家都差不多了,只要胆子大,没什么不敢抢的。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有种,你把国家给抢了,你就是皇帝。如果你没种的话,抢了一点小东西,就可能被处死了。

不客气的说,抢劫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能打得过就抢过来。

我抢你的时候,你说你爸是李刚。有证据吗?就算是李刚,管我屁事。

上边说的很明白了,其实抢劫的没那么多讲究,说这个不能抢那个不能抢,全是扯淡,哪还是土匪吗?

要搞明白为什么抢不到,需要先搞明白几件事。

首先,科举是有分类的,每一类的情况是不同的。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能进京城参加考试的人,参加的叫会试。参加会试的人已经是举人身份了,就是可以作官了;在当地见了当官的不用下跪了。

接下来我们讲最关键的点。

进京考试的人是举人身份,也就是国家认可的官员身份了。

这就是说,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可以享受官员待遇。

官员进京怎么走呢?走驿站。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驿站"这一场所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词汇的出现是在蒙古元朝以后,元朝以前只称"驿"。

驿站走的是大路,并且路上有士兵把守,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并且驿站的分布是相当科学合理的,连接了基本上所有县级以上城镇。

上图就是明朝的驿站分布图,基本上可以保证从哪走都可以到京城,路上补给也是非常方便的。

也就是说,大量进京赶考的举人住的是驿站,走的是官道。往往是结伴同行,危险的地方有官兵保护。

土匪山贼伏击的地点一般都是比较偏远的交通要道,因为那些地方官兵基本上没有,抢劫也比较方便。

而驿站是官道,住的人一般全是官员,有可能随从有大量兵马,至少也有高手护卫。风险太大,不合算。

抢劫不过是混饭吃,没必要拿脑袋去赌。

这才是土匪山贼抢不到进京赶考的读书人的真正原因。

小朋友,这个你们信服吗?不服评论区开撕。

家有家法,帮有帮规。土匪山贼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规矩。山寨明文规定了“十不抢”、“七不夺”、“五不准”,这些条文属于祖训。

“十不抢”具体说就是,喜车丧车不抢;僧侣、道士、尼姑不抢;鳏寡孤独不抢;单身夜行人不抢;摆渡的不抢;背行医包的不抢;车店不抢;赌博的人不抢;邮差不抢;挑八股绳的不抢。

古代土匪山贼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举子,也有规矩在“七不夺”里:“娶媳妇送闺女的不夺;送葬起坟的不夺;和尚道士不夺;妓女不夺;吹鼓手不夺;学士不夺;医生不夺”举子应该算在学士里面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说道?一是土匪山贼为了避免不好的运道;二是出于功利目的;三是出于一种不屑抢劫的想法。如土匪不抢邮差和书生,因为“穷教书、苦邮差”他们收入本来少的可怜,不值一抢。

谢邀请!古代的盗匪不抢进京赶考的书生,是书生,不是举子!举子在古代,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保送生。



例如古代的曹操,就曾被荐为“举孝廉”。而古代的书生,多为想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贫贱读书人,有钱的官宦,乡绅,富胄子弟都通过世袭,或者“捐官”来换的一个官爵,当然也有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少之又少。



而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多为“穷书生”,无钱无势的,身上没有多少钱财,土匪抢你的啥呢?土匪真正立的规矩是七不抢,七不抢是胡匪抢劫中的一些要求,七不抢的对象,各地各股胡匪规定的不同,大都因地因绺而异。有的绺子规定:不抢盲人、不抢哑人、不抢疯人、不抢瘫痪人、不抢僧人、不抢道士、不抢尼姑。有的绺子规定:不抢喜事、丧事、棺材铺,以求图个吉利;不抢邮差,因没有多少钱可得;不抢摆渡的,



为了要靠船老大渡河;不抢郎中,为了请他们医伤诊病;不抢“耍清钱”的,因“清钱混钱是一家”;不抢挑八股绳的,因为这些锯锅、货郎、挑担、卖小吃的小贩,没油水可抢,对他们可当“眼线”使用;不抢小客店,因为在那里可常作歇脚处。有的绺子规定:不抢娶媳妇送姑娘的;不抢起坟送葬的,不抢和尚道士;不抢妓女;不抢吹鼓手;不抢学士;不抢医生。所以说,土匪就是土匪,抢与不抢完全是自己订的规矩,唯一能得到统一的是土匪不抢的是邮差和郎中。这倒是所有土匪似乎达成的共识。

能够去当土匪基本上都不会是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人,因此不会像电视中或者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遵循什么道德规范,见到就抢了,哪还会有什么盗亦有道可以讲呢?那么为什么赶考的“举子”不会被抢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容易被抢呢?这个问题其实要分为三个时代来进行解析

1、第一时代隋唐。大家应该知道,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被提出的初期,它所面向的并不是全国的老百姓,而是各个地方的豪族和国外的学子。这两者一个是有一定家族势力的人,出远门带个扈从保镖什么的很正常,更何况唐朝尚武,参加科举的并不像后世那样文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因此土匪基本上不会把他们选做抢劫的目标。而当时唐朝的外国人并不像现在一样受他们的国家保护,被强人杀也就杀了,甚至于查都查不到死的是谁,个别比较有名的,扈从保镖都陪同着,也一般不会是强人的目标。综上所述,唐朝的土匪为什么不抢举人呢,那是因为不敢抢。

2、第二时代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向来重文轻武,从宋朝开始,文武便分家了。宋朝的文人那可是真正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文弱书生。而且宋朝的科举面向的就基本上是社会上的广大老百姓了,这些人没有背景没有势力,自然请不起保镖,那怎么基本上没有听到过有书生被抢的消息呢?事实上这和宋朝的禁军制度有关,别的朝代,军队都是用来打仗的,而唯独宋朝的军队那是对内职能的。比方说某个地方闹干旱、闹水灾,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就开始造反。这个时候禁军就起到了他的作用了,当然不是平叛,而是招安。招安以后呢,这些人就都成了禁军,基本生活也就能够得到保证了。因此宋朝的土匪基本上也就是图个招安,其危害十分有限。因此宋朝的土匪为什么不抢举人的原因就是找工作。

3、第三时代明清。到了明清两代,科举进入了成熟期,科举的考试分成了乡试会试殿试。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称为童生,在童试考取秀才的路上,这些人的地位与常人无异,即便被土匪打劫了或者杀了,地方也不有特别的对待也不会有特别的记载。录取入学后成为秀才,只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而秀才当中成绩最好的禀生已经开始享有国家补助的待遇了。接下来要到省城进行乡试的路上,能够受到特别对待的也只有禀生,而不是禀生的秀才遇到土匪,就同童生一样,只好自认倒霉。而当考取了举人,那就已经具有了当官的资格。对于这样的人,自然不会缺乏保护的人,因此在参加会试殿试的过程中基本是不会有被土匪打劫的。由上可知,明清两代的土匪为什么不敢抢举子究其原因就是有地位的有人保护,没地位的死了也不记载。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打此过,留下买路财。中国古代的小说戏剧当中一直以来不乏围绕着文人与土匪的题材,个中的浪漫和悲剧情节引人同情不已。但在现实中,还是要少一些快意恩仇,多一些平平淡淡。

今人可能不太了解古代的驿馆和户籍制度。在古代,驿馆为公办住宿与邮递之地,公差可住,根据情况可交钱或免费。同时普通人是不允许私自流动的,有些做买卖的,要么走小道防山贼,要么走大道交赋税。同时根据隋以后各朝历法,取得进京赶考的资格及可领取路条,可以通行和住驿馆,除非战乱,驿馆废驰不论。而驿馆设置的很合理,基本白天赶路都能投宿,而到了京城,又有商会或会馆接待。所以,不是山贼不抢赶考学子,是基本没这种可能性,古代赶考制度还是很人性化的。

古代科举,是每一个朝代的国之根本大策,古代的读书人十分的精贵,可以说是国家的宝贝,十几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一朝取得功名,也非常不容易,各级地方官也是读书人出身,所以一般全社会包括官府都会为他们行个方便,一个地方若发生抢劫赶考举子的事儿,这对朝廷来说,绝对是不能容忍的重大案件,地方官也要承担责任。

古代民怕官,官怕皇帝,落草为寇的山贼土匪一般也是苦出身,不得已才呼啸山林,但基本的原则还是有的,像老弱病残、和尚道士、红白喜事、赶考的人一般是不会主动去抢的,让同行知道了要看不起,让官府知道了要倒霉。

赶考的学子要么穷书生要么富家子弟,穷书生没什么油水,抢了不划算,富家子弟一路上自然全程护卫,土匪未必占到便宜。而一旦抢了举子,万一人家成了状元探花啥的,那到时候带兵来报复,那土匪不就完了么?那如果杀了呢?这几乎不可能,读书人在古代就是文曲星下凡,若杀了他们,土匪也怕遭报应,而且也没道理,不符合江湖规矩,更会招来朝廷围剿。

举子们为了安全,沿途也会给自己插个旗子,诸如“奉旨会试”啥的,沿途招摇,表明身份,他们可以沿途受到官府很好的照顾,沿途驿站也会行个方便,这些人都是登记在册的,老百姓对于这些人也是非常恭敬,毕竟他们将来随时可能就是官员了,土匪们看见他们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

当年抗战,大批大学南迁西迁,组成西南联大等学校,沿途跋山涉水,但各地的土匪还是懂的民族大义的,对他们不仅不会骚扰,还会行个方便,“盗亦有道”嘛,有啥和读书人过不去呢!

全是隔靴搔痒,核心问题是,科举考试进京赶考的人员,朝庭是有数有名有姓的。科举考试是封建朝庭国家生活中一件大事,参考人员在那个地面出事,当地官员向上是无法交待的,土匪劫财成功后,必然会招到绝不姑息的清剿!一句话,小贼是不惹不起皇上的。

盗亦有道应该是指那些专业的,有组织的,成体系的抢夺团伙,每个行业都是有行规的,丐帮不是也是有组织,有帮规的吗?我不知道所谓的土匪山贼是不是约定俗成都不抢进京赶考的举子,是不是所有的土匪都象一个组织一样,遵守同一的规矩,但确实听说过山贼不抢赶考的举子,在小说《水浒传》上就说过七不抢,菜园了张青给刺配的武松讲过,他这个十字坡洒店有七种人不抢,如犯人不抢,和尚和道人也不抢,娼妓不抢,过往的举子不抢,孤寡的人不抢,红白喜事也不抢等,为什么不抢读书人呢?为怕他们编故事,写贴子,宣传他们的勾当,他们似乎也是十分看重名声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还是小说虚构,并不可信,但我认为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但是在明朝与清朝,科举制已十分完善,进京赶考的都是举人,而非举子,他们由官府护送,坐着公车,沿着官道,有兵丁保护,又住官驿,安全没有问题,所以他们根本不敢抢,要抢只能抢零散步行,长途跋涉的穷家子弟,而且是平民身份,宋朝以前,直至隋唐,进京赶考的正是叫举子,那时国家从普通人家选拨人才,所以平民子弟,三个两个一伙,甚至一人独行,因为吃饭住店,所以身上有些金银,我觉得正是这个时期,江湖上有这些个规矩,见了举孑不抢,不抢的意思,就是让他们顺利上京赶考,并且希望他们考取,能够让所有抢匪都遵守这个规定,一定有过硬的理由,那就是魏晋以来,士族制度,完全隔绝了平民当官的通道,当官的永远当官,平民永远是平民,永远是受士族的压迫和剥削,所以人民强烈不满,希望老百姓的孑弟也有出头之日,也能当官,而这些当土匪的,更是对现实不满者,而这些赶考的举子,正是他们的兄弟子侄,既使萍水相逢,出于共同的信仰一一让平民子弟也有官做,以改变被人奴役的命运,所以不仅不会抢,还会加以保护,关照,我以为是如此。

所有事情都讲究汇报,

土匪三贼也一样,抢一个还在赶考的举子有何收益?

还没考呢,啥都没有呢!没有任何价值,一穷二白,穷书生(也许会有有钱的)

所以去赶考强势没价值的。

但是考完了抢拿着委任状的举子那就不一样了!

可以直接洗白,还能做一方的父母官,这收益可是好的不知哪里去了!

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这样的事情被发现的概率也很低。

古代可不想现在消息这么灵通,

找了半天就找到一个

《雷州志》,明崇祯年间,顶替知府,二年,后被锦衣卫抓。

还有就是电影里面演过的如《让子弹飞》,张麻子冒充马邦德上任县长!

总之,

要抢也是高中回来抢啊!傻子才没赶上考呢就去抢!

查看更多回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