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街街道 首页
为什么说“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两道坎?

为什么说“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两道坎?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是一句在中国民间流传的老古话,意思是人老了以后会经历两道“坎”,一个是73岁,一个是84岁。说实话,我奶奶在我小时候的时候也常常在闲谈的时候说过这句话,总是感慨自己的生活不易。奶奶也没什么文化,有点迷信,所以60多岁的时候就让叔伯和父亲打好寿材,做好老衣,说先准备好到时候就不会慌张。然后奶奶就一直活到了93岁,寿材都换了一个,最后无疾而终,不过也还好,做的东西也都用上了。

若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中国老年人生命中的两个坎,我想还是很可信的,因为中国很多老古话都是老百信生活经验的总结,比如最有名的“农历24节气歌”。在现代人类医学研究里,也有这方面类似的发现中表明,发现人的生命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78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

每个周期中存在着生命活动的高潮和低潮。一般周期的中间年龄为高潮,而周期的始末为低潮。高潮称健康稳定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强,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称健康减弱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弱,去世的人相对较多。7年的周期为7142128直至84岁;8年的周期为816243272岁,而7384这两个年龄都超过了古稀之年,人体的免疫能力减弱了,再加上处于生命周期的低潮期,去世人相对就会多一些。

然而“人过七十古来稀”,所以不管这个理论是否是真实的,也不管老古话是否迷信,我觉得老年人到了70岁以后就应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喜,保持愉快的心情,规律的生活习惯,细致充分的营养保障,其实活到高寿也并不是很难的。

又比如我的奶奶,在71岁的时候做寿,喝了一点“气酒”(八几年的那种加了酒精的汽水,有一点点度数),可能是因为高兴的原因,当晚就身体不舒服,被送到医院抢救,不过还好,给救了回来,然后从那年开始,奶奶决定换个环境,重新生活。

1、要求自己独居,主要是怕自己突然去世吓坏身边的孙辈。然后父亲没办法,就把奶奶安置在家里的老宅里(我家在农村,条件还行,后来搬去了市里,但是农村的老宅还在,奶奶从60岁以后就一直在我家里生活),然后把早孀的大姑请过来服侍奶奶。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起来,在老房子周围晃一晃,也不走远,到了晚上吃过晚饭还要看会电视,8点半左右就准时睡觉。

2、不再过生日,奶奶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从此不再过生日,后来在几十年的生活里也不再提年龄,打算这么糊里糊涂的过完一生。每年到了奶奶生日的那一天,我们这些孙儿辈就一起过去看看她,然后大姑做顿碗肉圆面吃完就结束,大家绝口不提过生日的事情。

3、不再忌口,奶奶很喜欢抽烟和吃肉(好像我家里的人都喜欢吃肉,可能是遗传),一开始也学着人开始忌口,不过自从那次从医院回来之后,就不再忌口了,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让大姑去集市上买肉回来煨着吃,有时候是筒子骨,有时候是肥蹄包(猪前肘),一次都要吃一碗左右才满足。抽烟一开始抽的是阿诗玛、后来渐渐改成五星皖、中华。我们孙子辈去的时候她特别开心,一时因为我们去了一般都会拿一两包烟孝敬她,二是孙子、重孙、小灰灰(也就是第五代,我家是五世同堂)去了之后,她觉得家里子孙兴旺,感到特别的满足。

后来到了93岁奶奶去世之后,我们都没哭,大家都很平静的给她办完了丧事,因为这个年龄去世的人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是白喜事,奶奶走的没什么遗憾,后人们也觉得都孝敬到了,没留下遗憾。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当他(她)老了以后,除去生活上的照顾以外,更多的还是要关心老人的精神世界,尽量不要有愤怒、忧郁、伤心、兴奋等等激烈的情绪,平静的情绪是老人长寿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像一颗树一样,在经历了萌芽的温柔和枝繁叶茂的壮美之后,平静的凋谢,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经历。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是一句流传依旧的老话,古人认为活到这两个年纪的老人,是最容易被老天收走的。至于原因则是相当封建迷信了:因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祖先们,认为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都不能活过这两个年龄,那么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也就没有资格超越圣人。并且奇妙的是,也确实有很多老人正是去世在这两个年纪。因此这句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话就被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老人们还总是在念叨。

这句看似迷信的老话,事实上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毕竟古人也不是随口胡说,而因为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73岁和84岁去世的老人比同年龄段的其他年纪多出不少。为什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生命活动存在周期性,大约为11年一周期,其中会有相应的高潮和低谷,而73和84恰好处于两个周期的末尾,正是那轮周期中最为低谷的阶段。事实上,95岁也是另一个低谷,但是由于活到95岁的老人实在太少,因此很少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