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齐镇 首页
土默川脑阁:扛在肩膀上的舞蹈

据史料记载,脑阁(南方称“飘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兴起,后传至大江南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如“背棍”“节节高”“抬菩萨”“抬神仙”。如水上表演的称“水色”,马上表演的称“马色”。另有抬阁、转阁等,形式多种多样。而内蒙古的脑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传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内蒙古的脑阁又以土左旗毕克齐镇的脑阁最为有名。


1921年,绥远城一大户人家为老人祝寿,增添喜庆气氛,请来毕克齐镇的脑阁艺人表演。

至于毕克齐脑阁的溯源,多少有一点神秘色彩:相传在1910年,毕克齐出现了瘟疫,传播速度非常快,在人们束手无策之时,镇上几位有名望的村民聚在一起商讨对策,准备用祭祀活动祛病驱邪、驱逐瘟疫。他们设想了一种祭祀方案:把一张桌子去掉四条腿,上面站一个小孩,大人们在桌子下面用肩膀扛着,随着鼓乐边走边锯。这种祭祀方案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驱除了瘟疫,还成为一种百姓喜欢的艺术形式,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便成了今天的脑阁。


上世纪70年代毕克齐镇的脑阁表演。

  毕克齐的脑阁有着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体。在这里,每年正月的社火活动中,脑阁表演都是重头戏,意为欢庆前一年的丰收,并预祝当年丰收在望。此外,婚庆等一些红火热闹的活动也少不了脑阁表演来助兴,脑阁早已成为喜庆吉祥的象征。

    色脚色芯犹更胜

    2008年,土默川脑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毕克齐镇腊铺村是有名的“脑阁村”,村上65岁的村民胡连刚就是土默川脑阁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项目土默川脑阁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连刚在展示脑阁头饰。


脑阁表演打击乐器有鼓、铙钹、锣等。


20多公斤重的铁架子。

  据胡连刚讲,脑阁表演大多是父传子、子传孙,这么一辈辈流传下来的。他的爷爷是土默川脑阁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父亲是早期的脑阁成员,他也是从8岁起就接触脑阁了。

    何为“脑阁”?脑阁是集戏剧、杂技、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脑阁的“脑”是内蒙古中西部方言,是把东西扛在肩上高过头顶的意思。所谓“阁”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得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要将它固定在1名成年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1至3人,一般为8岁以下的儿童,每一成人与儿童的组合称为“一架”,演出时上下互动。胡连刚说,脑阁的“阁”最早是木制的,笨重费力又不结实,容易坏,目前铁制的“阁”是改良后的。另外,脑阁表演的大人和小孩都是有称呼的:下面的人为“色脚”,上身套上铁架子;上面被“脑”的孩子叫“色芯”,也要用铁架子固定起来。脑阁架分单人架、双人偏架、3人高低架、担篮架、转架等,担当色芯的孩子都要经过挑选,不但长相俊俏,还聪明伶俐,能配合色脚的表演。脑阁对于色芯的年龄和体重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偏架的孩子最多七八岁,平架的六七岁,体重最多不超过25公斤,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一架脑阁的平衡。

    在土默川平原上还有一种说法:凡是上过脑阁的孩子,将会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吉祥。以前,村里介绍对象,只要听说对方曾经当过色芯,大家都很乐意,觉得这个被介绍的对象靠谱。

    今年64岁的陈月喜是土默川脑阁的呼和浩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小时候当色芯,后当色脚,他擅长的是3人架,他说,一架脑阁最难掌握的是起落环节,以3人架为例,铁架子20多公斤,3个色芯共60公斤左右,再加上色脚自身的体重,怎么也得150多公斤,所以保持平衡是个技术活。表演时,脑阁艺人们都会自带加高的凳子,方便中途休息。

    一架脑阁一台戏

    胡连刚介绍,扭、摆、颤是脑阁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在毕克齐镇,每年正月的社火表演中,脑阁都是最抢眼的。几十名身着五颜六色服饰的脑阁队员踏着锣鼓点扭动,他们各自肩膀上都“脑”着身着艳丽戏服的色芯,色芯扮演各种戏剧人物与色脚配合抖动,他们或长袖飞舞、衣带飘飘,或迈着四方步、神态威严,表演得惟妙惟肖,这就是脑阁常说的“一架脑阁一台戏”。脑阁是一门综合艺术,表演过程离不开音乐和道具,表演时配的锣鼓点也特别讲究,都是配套的,只适合脑阁表演,一般鼓点的锣是打在强拍上,但脑阁的锣是打在弱拍上,这样听起来轻快、跳跃、活泼,很适合孩子的性格特点,扭起来与舞蹈动作也特别合拍。

此外,脑阁生动与否,全靠色脚掌握。色脚表演时,腰部要挺直,扭动时须把劲全部用在小腿上,以小腿的扭动带动上边的孩子,从技巧和体力上要求都很高。色芯身着戏服,扮成各种戏剧或历史人物,再加上各种花草彩云装饰,随着欢快、铿锵的锣鼓节奏,自然地舞动起来,婀娜多姿,非常可爱动人。



石麟八架从天降,玉燕翻飞颈上珠。色脚腰缠肩捆铁架,“脑”上两个孩子,重达上百公斤。图为上架的场面。

土默川脑阁有很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天仙配》等。也有表现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的,如《昭君出塞》《草原英雄小姐妹》《阿拉坦汗与三娘子》等。新时期,土默川脑阁也在积极创新,过去祭神的内容已经演变为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团结、民富国强的主题,表现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形式、新内容的脑阁表演也越来越多。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