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科村 首页
运河文化:元至民国临清名人

元至民国临清名人

2017-11-05 马文静临清历史文社


贺当世


贺当世,字平恩,临清州人,清康熙雍正年间著名才子,后世有人称其为临清州第一才子。


贺当世做秀才时学习勤奋刻苦,喜好鼓吹尊孑L和程朱理学,在秀才中最为出名。最初,临清孑L子庙、尊经阁在旧城南门外,尊经阁建在孑L庙大成殿后面。尊经阁是贮藏图书的地方,古代也称芸阁。贺当世认为,尊经阁在大成殿后面,不是推重崇尚礼乐法度、文章教化的做法。康熙三十七年(1698),正当尊经阁重修之时,贺当世呈请知州移置扩建,为尊经阁立尊圣培风碑。康熙四十年( 1701)五月尊经阁建成,没有藏书。贺当世又请求山东提督学政徐炯赏赐家藏经义一百四十种,约八百多本。图书多为宋代元代著作,如宋欧阳修《毛诗本义》、元代胡一柱《周易本义》;另有少量唐、明、清三朝著作,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明代蒋悌生的《五经蠡测》、清代的《明史》及帝王布告臣民的文书等。贺当世还将自己的《霜柏文稿》五本捐赠尊经阁。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乘船巡视河工,在临清砖板闸间停留。贺当世为尊经阁及三官庙奏求御笔匾额。康熙帝应允,题尊经阁日芸阁,三官庙日无为观。贺当世如此致力于尊经阁建设,体现了他试图开放利用图书文化,借以教化民风世风的思想,其图书馆思想萌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贺当世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他在科举道路上虽不幸运,只是一个岁贡,但他的文章造诣颇深,名声昭著,被认为很值得推崇赞美。可惜他的文章资料尽皆散失,现在知道他所撰写的书卷,有档可查者有琴谱》、《瑟谱》等。民间传说乾隆南巡至临清,贺当世为侍御者。乾隆曾以一联考他:“伸腿念考,蜷腿念老,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贺当世感慨对答:“一人为大,二人为天,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并恭请乾隆留下一联:“双间节宣资利济,三元调变协宁居。”贺当世在民间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情人的眼泪黄龄 - 超级歌单 第2期



吴秋辉



 吴秋辉(1876 - 1927),名桂华,字秋辉,近代著名学者,临清人。


《临清县志》载:吴秋辉“为人貌寝又不修边幅,而天才卓越,目空千古,视时辈蔑如也。”宣统末年(1911年)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即回籍办教育,曾任临清中学教员。民国2年(1913年)任山东齐民报馆主笔,10年(1921年)转任京兆尹公署秘书,又任北京民主报馆主撰,15年( 1926年)任山东齐鲁大学经学教员,其问还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并给冯玉祥将军讲授过诗歌。吴秋辉一生中举凡六艺,诸子百家之书、天文、地理、术数、理化之学,无不博览详究,有所创建。吴秋辉先生初以诗赋词章知名于世,著有《侘傺轩诗词》。民国6年(1917年)后,先生始治《楚辞》,发现其中多有错误讹谬,即著《楚辞正误》,以正视听。后又考查古韵,纠谬辨伪,著《三百篇通义》。自此,吴先生逐渐放弃了词章生活而致力于经史。他以发扬古代文明为己任,矢志要“在古代文明史上开一新纪元,而在学术史上起一大革命”。


吴秋辉先生治学考古,先自金石甲骨文字的研究人手,再证之以经,验之方言。他说:“华之治《诗》虽以古文为第一之武器,然其器至为简单,而《诗》之容积至广,初非惟恃文字之所能解决。故愚所资之证据,于古文外,其次即为古器,以古器所纪之事实,与《诗》多同出一时代也。再次,则为今之语言事物。因古今相去虽二三千年,语言事物不免随时变易,而在实质上必不容以尽泯,其蜕化之迹,固不难于历溯也。再次则不得不扩其范围于各经,以其同以经称,所言必当可信故也。”


吴秋辉先生对《诗经》和《楚辞》等的研究是系统深入的。他废寝忘食,将许慎以来有关《说文》的论著和清代汉学家讲形声义的一切著述精读细研,并由《说文》追而溯之,对钟鼎、甲骨、古器物进行认真鉴别。他跑古董铺、跑1日书坊、跑世家大宅……越研究越不满意,怀疑也越大。研究的结果——他认为《楚辞》上有许多字讲不通,许多字音不能照汉以后的音法去读。汉以后研究《说文》的学者都被许慎骗了,就连自认为是经学家、文学家的章太炎也被许慎骗了。他对所有注《诗》人的见解都不赞成。他发现诗经300篇.几乎没有一篇无问题:原文的误谈,注释的错误,“转注”、“假借”的胡写乱写,各国方言的以讹传讹等甚多。人们都说孔子是删《诗》的,而吴秋辉却认为孔子是增《诗》的《诗经》本来是只有300篇,而现在人们看到有305篇,这多出来的“五篇”就是孔子增的。因为孔子是商后人,为保持其宗庙之乐,故而他增加了“商颂”五篇。他还认为秦以前的书是古文(钟鼎、甲骨),写法不一,谬误很多。《楚辞》和《诗经》错误多的原因是:一误甲骨文译钟鼎,再误各国文字互译,三误大篆译小篆,四误小篆译汉袁:这样译来译    去,出现错误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因此,秦始皇执政时,搞了个“统一文字”(小篆)。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任教于清华大学并兼国学研究所所长期间,曾有一学生赠他一册吴秋辉著的《学文溯源》,“归而读之,字字莫逆于心,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吴秋辉一生贫困,但著述却颇为宏富。除《学文溯源》(二卷)外,尚有《古今文字正变源流考》、《古史钩沉》、《齐鲁方言存古》、《三百篇古物今名考》、《毛诗正误》、《楚辞正误》等数十种,但均未印行。吴秋辉晚年生计日困,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致函梁启超,述其治学经过,并誊以近著数篇,希望梁任公能为出版自己的著述助一臂之力。信发出后仅4天,即得到了梁任公的复函。复函对吴秋辉的学术成就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先生识力横绝一世,而所凭借之工具极笃实,二千年学术大革命事业决能成就,启超深信不疑。大著不可不谋全部公之天下。若剞劂之资一时不给,启超愿出全力负荷之”。但此事终因吴秋辉的动摇而流产。但爱才心切的梁启超对此不以为意,又派员专请吴秋辉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1929年被撤销。四年中只有梁启超(兼院长)、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由此足可见梁启超对吴秋辉之器重。几乎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研究院也礼聘吴秋辉任导师兼教授。能同时得到当时国内两所最著名大学的邀请,在一般人看来是莫大的荣耀,也是很有诱惑力的。但吴秋辉因自己的学术观点与世迥异,尽管生活极为困难,仍未成行。民国16年(1927年),吴秋辉患病不起,环顾未竟之著作,捶床叹日:“吾以数十年之精力研讨古籍,今方彻底了悟,著述未及一半而病入膏盲,岂非命耶!天之生我,果为何者!”终于五月二十八日溘然长逝,享年51岁。


1997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了由张乾一辑校、袁兆彬校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政娘教授等题签的吴秋辉先生的遗稿《侘傺轩文存》,这是吴先生多年对文字源流正变及对齐鲁方言的考证文集,书后还附有杂考10篇,对于中国钱币、石刻、姓氏、商代迁都始末等作了大量考述,可谓字字珠玑,闻所未闻。2003年,国家图书馆影印出版了吴秋辉百万字巨著——《说经》,2008年10月,吴秋辉先生外孙张树材整理的《侘傺轩说经》由齐鲁书社出版,对吴氏之学的保护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徐坊


徐坊( 1864 -1916),字士言,又字矩庵,号梧生,临清直隶州(今临清市)人,近代藏书大家,京师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前身)第一任副监督。辛亥革命后,溥仪被逼退位,坊以遗老蛰居京师,后为溥仪师,民国5年(1916年)以疾去世,终年53岁。所遗诗文词集若干卷,日《徐忠勤公遗集》。
  

徐坊自幼颖悟,于书无不读。年十八九娶大学士定兴鹿传霖女为妻。其父徐延旭,进土出身,官至广西巡抚。徐坊为人至孝。1883年,正值中法交战,徐延旭以封疆大吏的身份,主持广西边境的布防。面对洋枪洋炮的进攻,而朝廷内外多方掣肘,及谅山被法军攻陷,徐延旭受到朝廷的“逮问”,处以“斩监候”,并被押赴刑场“陪绑”,虽免一死,却使之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随后“下刑部狱”。据《清史稿》载,那个期间徐坊“入则慰母,出则省延旭于狱,橐膳之事,皆自任之,布衣蔬食,言辄流涕”,他要花许多钱买通狱吏才能探监。不久,徐延旭被判流放,远戍新疆,徐坊又花一大笔钱买通押送人员,随父远行。然而其父“未出都”即“病卒”,“坊扶柩归葬,徒行泥淖中,道路叹为孝子”。


徐坊不久以父荫任户部江南司主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徐坊扈从两宫至西安,返京擢升国子丞。1909年9月,宣统皇帝御批创设京师图书馆,学部奏准派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监督、国子丞徐坊为副监督。我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源自江南图书馆(创于光绪三十三年,早京师图书馆两年)与京师图书馆。因京师为天下观瞻所系,又为全国儒林冠冕,故规模较江南宏大。馆舍设在北城广化寺,所有典司书籍、经画工程、制订章程各事,均由缪荃孙及徐坊妥筹分任。论京馆草创之功,徐坊出力甚多。


徐坊早年侨居潍县(今潍坊),与孙葆田、柯邵忞等学者多有交往。及至京师为官,他和甲骨收藏家王懿荣、罗振玉,版本目录学家缪荃孙等过从甚密,每每对善本相与赏析。此外还与书林中之翰文斋、正文斋、会文斋经常往来,其中与翰文斋关系尤为密切,氏大部藏书多由此肆臂助。经苦心罗致检收,多方搜求,所藏善本甚富,名闻遐迩,其中不乏绝世稀珍。光绪中叶后,京师言收藏者首数徐坊。近代藏书家、教育家傅增湘,在《双鉴楼善本书目序》中曾称其为“家富万签,声名煊赫,骏驳与南瞿北杨齐驱方驾”(注:瞿指南方藏书家瞿绍基家族,杨指聊城海源阁楼主、藏书家杨绍和家族)。徐坊庋藏之富,考订版本之精,于此可以一观。京师图书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兴学校,废科举,湖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图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以体仁阁大学士兼掌学部,次年为筹建京师图书馆购湖州姚觐元“咫进斋”和扬州徐乃昌“积学斋”私人藏书入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雇人把若干种书抄成副本,原本供于京师。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9月9日被奏准兴建京师图书馆,任命缪荃孙为监督、徐坊为副监督、杨熊祥为提调,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次年京师图书馆成立,是为北京图书馆之前身。


徐坊藏书斋名归朴堂,徐坊生前未编书目,故藏书底蕴,鲜为人知。及至1916年徐坊辞世,其子不能守父业,夫人鹿氏亲自扃管,书已稍有流散。傅增湘于1925年至1927年,曾数登归朴堂观书,见宋本《周易正义》(即北宋端拱元年孔维奉敕校勘、孔颖达《五经正义》之首《周易正义》一种,世称国子监本),“惊为旷世奇宝”。时近代出版家、海盐人张元济正辑印《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闻徐坊藏书将散,其中必多罕见之本,便与叶恭绰筹为古书保存会,集资购买,并愿将宋本《周易正义》印入《续古逸丛书》.以增声价。徐坊所藏北宋刊刻岳氏家塾本《春秋经传集解》,更为罕见。民国19年(1930年),鹿氏去世,京寓藏书分别归其子徐钟茂及长婿史吉甫。二人所得京寓善本,遂陆续散出:徐坊藏于定兴之善本,由北京文友堂、文奎堂、保文堂、晋华书局等四家合股收买.至北京,群相争购。其归于傅增湘者,均著录于《藏园群书经眼录》、《藏园群书题记》、《双鉴楼善本书目》。欲求归朴堂藏书踪迹者,实唯此是赖。


据查证,徐坊藏书见于著录者计经部24种,史部36种,子部27种,集部98种,丛书等340种。其中宋刊本共27种。另三朝版一种。日本活字印本二种,明清刻本31种,除上面提到的珍本书外,徐坊所藏宋绍兴九年(1139年)临安府刊本《文粹》100卷,为杭州善本之最精者;宋刊本《六臣注文选》60卷,字体道丽,锋棱峭峻,是建炎本之最精者。两书书影均收入《中国版刻图录》。宋刊蜀大字本《文章正宗》32册,由定兴运至北京,售价达万元。


 徐坊除收藏古籍外,于金石甲骨文颇有搜求。据南京大学历史系范毓周教授《甲骨文》一书介绍,当时徐坊经古董商人之手买到的甲骨约1400余片,后转卖给燕京大学,由容庚、瞿润缗编成《殷契卜辞》一书。


徐坊藏章见于著录者有:“临清徐坊卅四岁后号日蒿庵”朱文印、“徐坊印信”朱文印、“临清徐坊士言藏书印”等。徐坊因曾为宣统皇帝之师,卒后为正一品封典,晋赠太子少保衔,谥忠勤,《清史稿》有传,民国《潍县志稿》第32卷前有徐坊的全身像。





徐延旭


徐延旭(? -1884),字晓山,临清直隶州人,清广西巡抚。遗著有《越南记略》及《越南地图》若干卷。


徐延旭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选授福山训导未赴,开园种菜,自署门日“菜根轩”。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出任广西容县知县。同治四年(1865)调桂平,以清剿当地反清起事的义军有功,加赏戴花翎。同治六年(1867)太平军起,又调署太平知府兼龙州同知,因抵御太平军作战有功,广西巡抚保举以知府用,加道衔。同治九年( 1870)授梧州知府。年余,讯结大案70余,以善治盗著称。


光绪元年(1875),徐延旭曾奉命带兵入越追剿黄崇英,一战成擒,著有战功,深受上司信任。他在任太平知府时,曾奉命接待越南贡使和勘察中越边境卡隘及道路。当法国侵略越南时,徐延旭又奉命入侦察敌情,事后撰有《越南世系沿革》、《中越交界各隘卡略》、《越南道路略》等文,算是当时比较了解越南情况的官员。在任梧州知府时,他慷慨轻财,曾接济过当时在广西做官而经济困窘的鹿传霖,并结为姻好。其子徐坊娶鹿传霖之女为妻。徐延旭之发迹约略与这两件事有关。当时的晚清官场,官网恢恢,笼罩天下。鹿传霖是山西巡抚张之洞的姐夫,而张之洞则是清流派的翘楚人物。所谓清流派,是清朝同治、光绪交际年间主要由御史言官和词苑讲官两部分人组成的一股势力。他们多是书生名士型的人物,议论朝政,弹劾权臣,颇有锋芒,一时影响朝廷决策。


 法国觊觎越南,由来已久。1862年8月,法国趁越王阮福时病死、政局不稳之机,进攻越南,强迫越南政府签订条约,企图把越南完全并人法国的严格控制之下,使其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进而把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越南之政局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关注。当时的越南统治者与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历史关系,其国王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定期派人到北京朝贡,清王朝对越南则负有保护之责。光绪七年(1881)十月,清政府筹议援越抗法,其中便提到要加强援越桂军。经清流派官员张佩纶推荐,徐延旭擢升为广西布政使。然而,未待徐延旭动身赴任,法军统师李维业已率军攻占越南北部重镇河内,形势陡然紧张。清流派官员又轮番上奏,举荐徐延旭知兵,可胜抗法重任。徐延旭被擢升为广西巡抚,出镇北宁。


光绪十年(1883)3月,法军两个旅团约1万余人分两路夹攻北宁时,清军首尾不能相顾,未经认真作战即纷纷溃退,北宁失守。之后,法军很快占领兴化、临洮、宣光一线据点,达到了占领红河三角洲全部重要城市的战略目的。


北宁作战,是中法战争第一阶段中的双方主力决战。清军之所以失利,主要是由于清廷墨守其消极应付的战争指导思想造成的。同时,清朝官兵素质低下,武器低劣,主帅指挥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战后,徐延旭被革职拿问,押至刑部审讯。光绪十一年(1884)蒙恩发往新疆军台效力,未及起行死于狱中。西太后乘机把战败的责任推到和她有矛盾的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新身上,罢黜了以恭亲王为首、包括李鸿藻等在内的全体军机大臣,史称甲申易枢。



方元焕


方元焕(? -1620),字晦叔,别号两江,汉族,临清市大辛庄办事处高庄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方元焕于明嘉靖十三年( 1534年)中举,此人一生性情孤傲,自幼酷爱三文章.其所作诗文曾受到明“后七子”之首、布衣诗豪谢榛的赏识。著有《茗柯堂》《半林堂》、《养生类要》、《养生叙略滋补方论》等。此外,还传世有专咏临清风物的作品如《碧霞祠记》、《创建土城记》、《学田记》、《通济新桥记》等十数篇,系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临清州志》主纂。


方元焕尤擅书法,长于行草,其书法苍劲雄健,闻名海内外。安南(越南)驿使不惜干金买其字,嘉庆进士、湖广佥事、松江华亭人周思兼(亦名莱峰)评其书法:“两江书如卫霍子弟兵,千里赴利神气自倍;又如鹰隼乘风搏兔转顾自如:”《艺苑卮言·列朝诗集小传》一书评道:“……元焕作行草自为雄伟有力而疏野粗放,署书稍胜。”方元焕的书迹散布全国各地,著名的西安碑林收藏了他的三通碑文,在临清遗存的书迹有“忠孝”碑、“风山”和孔庙之“太和元气”匾额、《碧霞祠记》、“居不让山村”等。泰山岱庙博物馆曾收藏其“第一山”碑。明代嘉靖年间南京刑部尚书、“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其所撰写的《游泰山记》中写道,方元焕的手书碑文,当时曾置于泰山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所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碑之右,与名满天下的大手笔苏碑、林碑、颜真卿碑并置,由此可见,当年方元焕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影响力和受人推崇的程度。


     




郭少英


郭少英( 1916-1981),别名邵英、刘云贞,临清市畈疃村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临清中心县委书记。

郭少英自幼天资聪颖,6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4岁升入临清城内高小,在进步教师的启蒙下,阅读高尔基、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32年,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清省立第十一中学。次年8月,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


1934年夏,郭少英辗转到省城济南育英中学读书,更加自觉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久,他参加了公开的社会科学研究会和新文化研究会,勤奋攻读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马列主义理论著作。1935年冬,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育英中学组织罢课,并成立“学生声援会”,郭少英被推选为代表。北京大学生赴南京请愿团途经济南时,郭少英冒着生命危险到车站迎送。


    1936年,郭少英考入济南省立一师就读,先后参加了学生军训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学生救国会,并担任济南《衡报》副刊主任编辑,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1937年2月,郭少英经本校学生王志鼎介绍,在济南省立一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10月临清县城失陷。郭少英在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徐运北的指导下,与临清特支的颜竹林和省委派到临清的红军战士廖云山、洪涛等人,在临清南部农村组织领导抗日游击队。


1938年2月,八路军东进纵队挺进冀南。郭少英闻讯赶去南宫找到党的组织,八路军东进纵队政治部决定郭少英留下参加军政干校的学习,并担任党的分支部书记。同年3月,郭少英军政干校毕业返临清,根据党的指示到十六支队(爱国将领范筑先改编的皇协吉占鳌部)做党的秘密工作,公开身份是十六支队二团三营“红军教官”。4月,郭少英又奉党的指示到城南皇协军头子张一部做瓦解敌军工作,很快将张一部1500余人悉数瓦解,罪大恶极的皇协军头子张一被枪决。


1938年5月上旬,中共临清工委成立,郭少英任工委委员、组织部长。5月中旬,临清县战委会与中共临清工委一起迁驻临清城内,郭少英兼任县战委会宣传部长,很快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民先和工、青、妇、商、农会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08‘月,中共临清工委撤销,另成立中共临清中心县委,郭少英任县委书记。是年,郭少英调任驻临中共鲁西北特委工作,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


1939年2月4日,临清县城再次失陷。八路军一二九师驻临联络处又组织“八路军武装工作团”,由郭少英任团长,撤到临南一带农村开展抗日斗争。2月中旬,武装工作团随特委机关向泰西大峰山转移,党组织决定留下郭少英和颜竹林,继续领导临清、清平、夏津、曲周、威县、邱县六县党的秘密工作,坚持敌占区的抗日斗争。4月,郭少英奉特委指示,以党的基础较好的十六支队二团为骨干力量,发动一大批农村进步青年,组建了“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后称“临(清)、曲(周)、邱(县)、威(县)四县边区武装工作团”(再后为“卫河支队”),由郭少英任政治部主任。此后,他率领武装工组团与八路军七七一团配合,有计划地歼灭了临西一带几股危害严重的土匪武装,特别是杀掉了破坏抗日、民愤很大的土匪头子李胡子,临西一带的抗日局面随之打开。


1939年7月,郭少英调运东地委(四地委)工作,任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先后兼任地委统战部、民运部部长。1942年底,泰西、运东地委合并为冀鲁豫一泰运地委,郭少英任地委委员、宣传部长。1943年2月至7月兼清(平)、博(平)县委书记,此后兼地委敌伪工作委员会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鲁豫一地委委员、工委第二书记。1946年任地委组织部部长,11月泰西、运东地委分设后,任冀鲁豫(运东)地委组织部部长兼社会部部长。1947年9月,任运东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兼地委民运部部长。建国后曾任建设部人事司司长、地质部探矿工程司司长等职务。1981年10月19日病逝,终年65岁。




高元钧


高元钧(1916-1993),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宁陵县人,我国最负盛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曾长期在临清活动。


高元钧14岁时,在南京拜戚永立为师,学演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早期俗称“武老二”、“说武老二的”或“说大个子的”。因为早期艺人主要说唱《水浒》里的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且武松作为古代的打虎英雄,不仅气力大、武艺高,而且身材魁伟,体格高大,故名。约在1940年代后期,因要到电台演播并出版唱片,便依表演所采用的方言及当时主要的流行地而定名“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在流传中形成了两个主要艺术流派,一派的代表性传人为山东省济南的杨立德,称“杨派”;另一派即为在北京部队从事艺术工作的高元钧,称“高派”。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山东快书,绝大多数演员都宗法“高派”。


高元钧早年即四处行艺。1940年代曾在临清表演山东快书谋生,名声大振,故对临清怀有深厚感情。他在与刘洪滨、刘学智合著的《山东快书艺术浅谈》中,明确提出:“山东快书的根在山东临清。”高元钧见多识广,除创作或整理改编传统题材的节目上演外,还编演过一些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新节目。代表性的节目有《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胤大闹马家店》,以及《一车高粱米》、《侦察兵》、《智斩栾平》等。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性节目,是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


《武松传》共十六回,即从武松出世一直说到被官府逼迫,与众英雄一同造反上梁山为止。全书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明的爱憎,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其中《武松打虎》即《景阳岗》一节,通常单独演出,最受观众欢迎。全书的曲本1987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高元钧的山东快书表演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举重若轻,轻松风趣中透着隽永与灵气。由于山东快书的语言富于乡土气息,从而使其表演也深含质朴与亲切。创作演出之外,高元钧还著有《山东快书漫谈》、《我和山东快书》等。其编演的节臼曲本,也以《高元钧山东快书选》的书名出版。


作为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临清市于1994年11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山东快书艺术研讨会暨高元钧大师塑像揭幕仪式”。高元钧塑像现坐落于临清大众公园内





沙明远


沙明远( 1879 - 1950),字月坡,回族,临清人。自幼好学,但因家贫,无力求师,幸得众亲近邻资助,进私塾就读,学识渐长。应试县考,名列榜首。适逢父亲沙炳贩卖亏本,无钱偿债,被法院拘留。沙明远只好卖掉拔贡功名,得银偿清债务,救父出狱。清末废科举后,沙明远考入济南优级师范,毕业后到山东聊城第三师范任教员。沙明远精通文史,讲课引入入胜,深受学生的尊敬。


沙明远中年时,军阀割据,北洋军阀搞国会议员选举。沙明远得到鲁西各界人士的支持,被推举为议员,到了北京。可是,当时政局动荡,国会腐化。沙明远虽为国会议员,但无所事事。为谋生活,到当时教育部谋一职务。那时,名士梁士诒企图用重金收买他为北京政客效劳,但遭到沙明远的拒绝。


不久,沙明远投身冯玉祥将军麾下。当时,冯将军练兵南苑。冯将军虽戎马生涯,但虚心好学,尊重学人。沙明远以中国文学、诗词、历史向冯将军讲授,更着重钻研历史名将克敌制胜的兵法。冯将军对沙明远以师礼事之,因而“沙老师”之名,在西北军中名闻遐迩。


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将军被任为西北边防军督办,沙明远随行。沙明远在西北与回族首领马福祥结识,相交甚笃。冯将军驻兵西北,沙明远多从马家势力圈内为冯将军斡旋。马家后人对沙明远也很尊重。沙明远在西北时,曾任绥远省教育厅长、绥远五族学院院长、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嗣后,又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豫东行政院长、潼关督办等职。沙明远当时还与西北军高级将领宋哲元、吉鸿昌、石敬亭结拜为兄弟,订立金兰之谱,从而成为西北军政界中重要人物之一。


1926年,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改称国民军,进军陕西省、河南省,与北伐军相呼应。石敬亭任山东省省长,沙明远被任为山东省硝磺矿总局局长。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开始反共。沙明远曾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所标榜的“三民主义”,并非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祸国主义。因此,沙明远为当时政界所不容,息隐家园。


在韩复榘主政山东时,沙明远被聘为参议。在此期间,沙明远力抨时弊。后来,沙明远提议成立进德会,教育民众,得到韩复榘的同意。临清成立进德会时,韩复榘命沙明远回乡主持。沙明远衔命回乡。适逢临清县县长徐子尚力主清查无粮黑地,加重了地方课税负担。地方人士要求沙明远仗义直言,稍解民困。为此,沙明远走访乡长,了解情况后,在全县联庄会和全县各界人士大会上痛斥清查无粮黑地加重民众负担的错误,转而,沙明远把锋芒指向各区区长。沙明远说:“区者,蛆也,此蛆之作崇也,县长可不为也。”群众听后,赞扬沙明远方法巧妙。县长徐子尚迫不得已,将所收的税款逐户退还,取得抗税斗争的胜利。各界人士曾刻碑记此事。后因山东省财界要人王士荣等以影响山东财政收入为名,频加诋毁,沙明远遭到攻击。


在此期间,韩复榘受命赴南昌晋见蒋介石,沙明远随行南下。在南京得于右任先生邀请,出任国立编译馆编审。后又得孙科先生延聘,为中山文化教育馆特邀委员,受命撰写《宋明哲学》,此书脱稿后交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审核。但因抗战爆发,此书稿下落不明。


沙明远在南京期间,曾为其在聊城第三师范任教时的学生李苦禅举办画展,在南京《中央日报》上刊登李苦禅举办画展的消息,使这次画展取得成功。


济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阴谋以“鲁人治鲁”,要沙明远当省长,沙明远严词拒绝。汉奸省长马良要沙明远任伪教育厅厅长,沙明远以佛教会会长为护身符,也予以拒绝。后为生活所迫,沙明远出任济南女子师范教员。当时,沙明远主张创办职业学校,便与济南青年会总干事郭清甫创办济南惠鲁工商专科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沙明远回到临清。1949年10月应卫生部长李德全的邀请进京,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刘格平请沙明远任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10月1日,沙明远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当时情绪激动,正欲出门赴会,突然脑溢血病发倒地,不省人事。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当即派专车,护送至医院抢救.经过46天的精心治疗,终因病重,与世长辞,时年71岁,由其子随车护送回临清牛八里村安葬。




沈廷榘


 沈廷榘( 1905  - 1939),临清城西南朱庄村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沈廷榘自幼读私塾,稍大考取临清武训学校。受其表哥进步青年李光家的影响,沈廷榘内心充满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向往。1924年7月中旬在武训学校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一师是山东共产党创始人王尽美的母校,也是山东省红色思想传播的摇篮之一。沈廷榘在学校结识了从临清一高考入一师的张存礼(又名张敬文、张干民,现名赵文栋)。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搜集订购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传播新文化和进步思想。当时学校党的负责人庄龙甲赠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党内书刊给他们看。1925年春,沈廷榘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暑期,沈廷榘与张存礼结伴还乡,带回《俄国视察记》、《共产党宣言》、《灰色马》等革命书刊,启发了一批农民的觉悟,成为相当一批青年革命思想的火种。沈廷榘还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期时间,到鲁西北各县进行宣传,介绍党的政策主张和革命纲领。抗战时期不少人积极追随共产党参军作战,就是受他们思想熏陶的影响。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5月间军阀张宗昌在山东特别是济南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沈廷榘受到通缉,回乡暂避。同年秋,因参加共产主义组织被学校除名。1928年春转入聊城中学继续求学。1929年7月中旬,沈廷榘与同学结伴到北京,8月与吕泽民一起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班,1931年升人物理系本科班学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主义,北京大学开展了罢课运动,抗议蒋介石的卖国政策,沈廷榘是北大罢课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感染了许多人,有的外籍教授也参加了罢课运动。旋即,全国各地学生掀起了赴南京请愿运动,12月沈廷榘被选人中共北平市委组织的“南下请愿团”,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求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到达南京后,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4000余名学生一同上街游行示威,被捕软禁于孝陵卫顾祝同部。沈廷榘等坚贞不屈,慷慨陈辞,揭露反动当局的投降阴谋,带头展开了三天三夜的绝食斗争。数日后被南京军警押回北京,勒令读死书、安分守己,莫问政治。


1934年9月至1935年7月,沈廷榘因家中经济困难,休学一年。这时表哥李光家已到临清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教,介绍他到临清中学任教。在校一年间,沈廷榘积极支持学校党组织倡导的“读书会”活动,利用讲台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道理。此间,与进步教师臧克家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5年秋,沈廷榘重返北京大学就读。到校不久,他向部分进步同学透露有关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消息,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自此,他一度应邀定期向同学们进行时事宣传。同年冬,北平学生掀起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次抗日示威爱国运动,沈廷榘是北大学生运动组织者之一。

1936年7月,沈廷榘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烟台省立八中教授物理课。在烟台任教一学期后,于1937年2月,到阳谷寿张乡村师范教书。


“七·七”事变后,沈廷榘投笔从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8月间由寿张到聊城,经人介绍与范筑先的秘书、共产党员张维翰认识。张维翰介绍沈廷榘到济南参加国民党第三路军政治干部训练班。参加政训班的多系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平津流亡学生。沈廷榘在政训班学习结业后,由济南转到胶东组织抗日武装,在韩复榘军展书堂部政治处工作,部队驻鲁东栖霞一带。此间,沈廷榘以我党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基本教材,宣讲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号召国民党士兵英勇杀敌。10月底,鲁东陷落。沈廷榘离开部队,由烟台乘船去上海,后又绕道广州,于1938年辗转到武汉。不久报名参加我党与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筹办的战训团,三个月后学习结业,被分配到驻江西的某抗日武装团任教导员。


1939年随部队转到安徽西部屯溪地区作战,同年冬,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沈廷榘所在的武装团接上级指示,转战皖南,围困新四军总部。在出兵会议上,沈廷榘坚决反对,他主张国难当头,不能互相残杀,应当团结一致对外。很多下级军官赞同他的观点。团长恼羞成怒,指责沈廷榘扰乱军心,煽动军队异向。口角后,将沈廷榘以阴谋秘密活动罪拘禁。上官云相的秘书丁一忱、国民党联勤总部运输指挥官张维周闻讯,星夜驰救,但为时已晚,沈廷榘已被敌人秘密杀害。



历史是神秘的,是断层的,是令人向往的,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渴望了解这块土地的曾经,但又不耐其中的枯燥乏味,在这里,让我们用年轻人的方式,结合临清,临西等县市的传统文化,用最年轻的态度,为您还原一个临清州,了解临清/临西人文历史,从这里开始!





了解过往|临清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