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庄村 首页
叶式家风”的世代传承

“现在回忆起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立下的铁规——‘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父亲这般要求后,我们都遵照他的嘱咐,靠自己的本事生存。” 开国上将叶飞长女叶小楠深情地说:“正因为这份坚守,我们活得很轻松、很自在。”

得雅号“拒腐蚀将军”

说起叶飞“拒腐蚀将军”这一雅号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1992年秋,一位港商老乡想捐赠一辆奔驰600小车给叶飞。叶飞知道此事后谢绝道:“国家给我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那位乡贤获悉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说:“还是老样子!”1994年初,一位杂志社记者请叶飞去深圳参加某公司奠基典礼,说用于剪彩的金剪刀价值5万元,剪了彩即送给首长。叶飞说:“50万元我也不去!”他还抄录了毛泽东赞扬好八连的诗中的“拒腐蚀,永不沾”送给前来叶家的说客。

同子女“约法三章”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出国留学潮”、“下海经商风”、“与海外拉关系热”的现象。考虑到自己分管侨务工作和在侨界的影响,叶飞和孩子们“约法三章”:第一,立足国内成才,不一定都要到海外求学;第二,不得利用父母的关系下海经商谋利;第三,不准因为私利与华侨、外籍华人拉关系。“当时,海外求学是社会潮流,我也曾萌生去海外留学的念头。但一想到父亲的‘约法三章’,便取消了这个想法。”后来,叶小宇成了一名记者。

叶飞三女儿叶葳葳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边远的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她满怀委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分配了,到青海。”不久,叶飞让人转交一本马恩选集给她,书里夹着一封父亲写的信。“你现在毕业了,要走上工作岗位了,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么你也行。”听了父亲的话,叶葳葳坦然地收拾好行李,去了青海。

“叶式家风”三代传承

几十年来,“叶式家风”得到传承延续。南安市金淘镇负责人回忆说:“多年前,叶小宇驾驶一辆老式轿车回家乡时,我看到破旧的车窗上还贴着胶布。叶小宇、叶小崎回来后,拒绝接受当地官员和商人宴请,直言就想在家吃地瓜粥……这些,完全颠覆了我以往脑海里设想的高干子弟形象。”叶飞将军的孙子叶海兴,黄立新也接触过3次,“是很实在的一个年轻人,现在从事传媒工作”。

叶小楠的女儿初中从北京转学到当时的厦门八中时,因不适应学习环境而中考失利,没能考上本校高中。叶小楠宁愿让女儿读一般高中学校,也没有动用个人关系。她说:“‘走后门’在我们家族是最没出息的事。孩子们的路要靠自己的本事来走,而不是靠父辈的关系来走。”

运营人员: 魏宇波 MX008